自古北漂多艱難,清朝北漂京官沒錢吃飯,幾十年買不起一套官服zt

來源: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2022-08-20 18:35:2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9731 bytes)

 

康熙八年,朝廷官員禦史趙璟請旨上書,懇請皇帝給請朝廷所有的官員增加俸祿,在上書的奏本中,趙璟指出本朝官員的俸祿,官級由高到低,總督每年155兩俸祿,巡撫130兩,知州80兩。

以此類推,知縣到了40兩,這些俸祿由年來計算劃分到每一日,別說是每天大魚大肉,就是一素一葷都實在不足以讓一個官員正常生活!

在這其中尤以京官的俸祿以及待遇最為稀缺。在地方,一個七品縣令的年俸祿在千餘兩以上,而對比同品級官級的京官的年俸祿卻在百餘兩上下,並且這種情況一直到清朝末年也未曾得到改善。

那麽為何同為一個品級的官員,京官與地方官員的收入以及待遇會差的如此之遠呢?尤其對於遠離家鄉,遠赴京城成為京官的才子來說,他們身為京官在如此收入之下,他們的生活又是如此呢?

一、清朝的俸祿係統

俸祿是中國帝製時代統治集團依據相關規定給予各級官吏的勞動回報,通常以土地、絹帛、糧食、貨幣為主要表現形式。而清朝的俸祿係統伴隨著王朝職官製度和財政稅收政策不斷完善逐步建立起來,經曆了漫長的嬗變過程。

清初俸祿製度初定,自順治十年開始設立,其依據官吏品級俸祿逐次遞減。

此後清廷著手對官俸係統進行了多番調整,增加吉林官員的額外俸,提高官員收入,典型的有柴薪銀、心紅紙張銀、蔬菜燭炭銀等,數額遠超正俸,至康熙八年遂成定製。

清季十年的俸祿製度不僅繼承以前的俸祿製度,而且有了帶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新內容。養廉銀製度的變化,公費製度的確立以及津貼、薪水的出現都使清朝官員們的俸祿製度發生了改變。

清季新部門、新官職的出現,使俸祿製度隨著它們也開始了近代化。雍正五年建立外官養廉銀製度,秉承“低俸祿,高養廉”的原則,養廉銀自此取代菜、薪等銀,這些也成了地方官員收入的主要來源。

而又因為清末不徹底的俸祿製度改革,隻留下了一堆沒有實施的法規條例而已。清季混亂的俸祿製度,最終隨著清王朝的滅亡而走向了終點。

二、京官的苦命生活,官服均是一筆大支出

晚清,著名文人李慈銘做京官之時,以“近日窘絕,殆不能舉火”來苦訴自己做京官時候揭不開口的窘況。

當然類似於李慈銘這樣的京官絕不在少數。

他們是遠離家鄉,經過萬分努力才當上了的京官,但這些京官由於當時的清朝的俸祿製度的改製,甚至許多官員往日裏都是一副吃不飽穿不暖,麵如土色的樣貌,著實讓人感到疑惑,難道聽起來威風凜凜的京官就是這樣的模樣嗎?

因為當時京官十分“寒摻”的模樣,許多人都在背地裏嘲笑稱其轎破簾帷馬破鞍,熬來白發亦誠難,糞車當道從旁過,便是當朝一品官,死要麵子活受罪。

尤其許多京城的官員無論再如何都是經過科舉一步步升上來的,他們尤其地注重臉麵,重視自己的出行禮儀,再出門時即使在家已經是餐餐吃素但出門的時候依然要做轎子,奴仆必在身旁伺候著。

並且不光如此,身為京官,除了日常工作事務以外,少不了的還有他們與身份相對應的聽戲,參加各種宴會等等,這些統計下來,京官每年俸祿的百餘兩早已經是消耗殆盡,杯水車薪。

而除了這些,京官們還有一個非常迫不得已卻又必須的支出,即:官服。

清朝的官服屬於現代的工作服的性質,而這工作服於清朝而言亦需要官員自己自掏腰包,而更令人感到窒息的是,滿清朝的官服製度可謂是十分的周全詳細,何種樣式,何種色彩以及材質在朝廷的規章製度中均有所記載,每個官員都不能馬虎,不能僭越,違者處刑,即每個品級的官員必須要按照每個官員對應的品級購買相對應的官服,而官員無論是升官員品級亦或是降官員品級了之後都必須購買相對應的官服。

除去官級的要求之外,於清朝官員而言,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隨著季節的變化,官服也隨著身體的訴求更換厚薄,天熱換單褂,天寒換棉袍。

這數種因為製度、天氣以及身體適應程度的要求相加起來的官服又是一筆不少的開支,但這又是一筆必須的開支,所以這於清朝的官員而言十分的苦不堪言。

而要說到清朝最淒慘,窮困潦倒的京官莫過於劉光第了。

這窮到何種程度呢?劉光第連在京城的房子都租不起,逼不得已劉光第隻能在北京的郊外搭建了一個茅草屋,用籬笆圍起來一個院子,家中的子女請不起夫子便隻能自己教導,招待客人也隻能用自己家最簡單的煮芋麥,就連劉光第本人做京官十年甚至連一套官服都買不起,每日隻能長途跋涉自己步行十公裏去朝廷部門上班。

三、北漂京官典例——曾國藩

要說北漂京官之典型,要數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曾國藩為最。

曾國藩起初也是從北漂京官開始的,其籍貫為湖南,是一名十分典型的北漂人員,在起初做京官的時候,曾國藩常常為了自己的俸祿而發愁,朝廷發下來的俸祿對於他這種在京城居無定所還需靠租房的人來說是一筆救濟資金。

但綜合起房租、吃穿用度來說,這筆俸祿對於曾國藩來說就非常明顯的不夠用了,在那時的曾國藩甚至曾經因為過於窮困潦倒,導致手下人的人紛紛遊走決定炒曾國藩的魷魚,轉投別人門下。

在初來到京城的年底,曾國藩幾乎是依靠化緣來的五十兩銀子才勉強過了時年佳節,此後在京城為官的日子非但沒能得到好轉,反而日益艱難,借債甚至逐漸攀升到了千餘兩。

因為日子過得十分的窘迫,曾國藩曾想回鄉省親均因沒有路費而作罷。在這時,曾國藩已經是清朝的副省級官員卻依舊是如此的窘迫生活,這實在令曾國藩於家人而言感到十分的愧疚。

在長期的經濟壓力之下,曾國藩為官的日子十分的苦楚,每年領下來的俸祿幾乎是一發下來便見了底,坐吃山空,做夢都十分羨慕別人有錢的人:昨夜夢人得利,甚覺豔羨,這種日思夜想的羨慕也讓曾國藩本人覺得十分的羞愧,覺得自己作為朝廷命官有失作為讀書人的赤城。

四、總結

故就清朝北漂的京官而言,其實與今日我們所說的北漂青年其實並無不同,除卻貪汙腐敗的官員,這些官員過得十分的窘迫,尤以這些遠離家鄉,北漂入京的官員為甚。

他們身為“公務員”卻異常的清廉,這於清朝官員的俸祿製度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它規定了清朝各個品級官員的俸祿多少隨之形成了固定的俸祿體係,即使之後的官員上書叫苦不迭,生活苦不堪言,製度得到了改善,但清朝官員總體的生活卻並未得到多大的好轉,而隨著清朝各項製度以及閉關鎖國等政策的設立,輝煌一時的大清王朝最後也走向了終點。

所有跟帖: 

如果官服是上麵発的話、能維持生活了嗎。如果譲下麵的人做、可能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 -飯盛男- 給 飯盛男 發送悄悄話 飯盛男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20/2022 postreply 19:55:03

大清居然有近三百年之命 -Redcheetah- 給 Redcheetah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21/2022 postreply 05:53:46

看來還是南京好。民國南漂多少人,不見有文說艱辛。 -信筆由墨- 給 信筆由墨 發送悄悄話 信筆由墨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21/2022 postreply 06:09:4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