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名裏的京味文化

來源: 千裏 2022-07-24 14:46:4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8699 bytes)
胡同名裏的京味文化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名的命名與使用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北京老城內的街巷胡同名稱,大部分形成於明清時期,通常是當時當地居民根據日常生活、市井百態等街巷特色命名,約定俗成後流傳開來的,保存著老北京的鄉音鄉韻。這些傳統地名不僅具有空間指位作用,而且同街巷本身共同展現了曆史街區的空間格局和肌理,豐富了街巷街區的精神空間,是北京曆史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根據重新製定的《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2022年3月北京市公布了598處《首都功能核心區傳統地名保護名錄(街巷胡同類 第一批)》,將傳統地名納入曆史文化名城保護體係,標誌著名城保護日益走向深入。北京傳統地名中包含大量語詞通俗的街巷胡同地名,它們是京師大眾文化的產物、北京京味文化的重要載體。徜徉其中,隨時能夠感受到濃鬱的京腔京韻,體味出獨具北京特色的曆史文化與鄉土風情。

特色飲食 民俗生活

傳統地名中保存著大量的老北京民俗生活信息。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特色飲食往往在地名上有所反映。什刹海西南以前有條胡同叫“麵茶胡同”。這裏的“麵茶”就是一種老北京傳統小吃,用黍子麵或小米麵煮成糊狀,表麵淋上芝麻醬,轉著圈喝。麵茶往往搭配燒餅,在“麵茶胡同”東邊不遠,還有條“燒餅胡同”。燒餅胡同往南,有條胡同的名字非常醒目——“油炸鬼胡同”。“油炸鬼”其實也是北京特色小吃,用白麵製成長圈形,滾油炸到酥脆。炸好後是一種約半尺長短的橢圓形圈兒,種類很多,現在名氣很大的焦圈兒也算其中之一。許是“油炸鬼”過於醒目,民國時改稱“有果胡同”,名稱雖中規中矩,卻失去了亮點。

崇文門附近的茶食胡同,在明代嘉靖年間《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已有記載。所謂“茶食”多指糖果、脯餌、糕點之類的零食,曆史相當久遠,按照《大金國誌》記載,金代就有結婚“進蜜糕,人各一盤,曰茶食”的習俗。明代崇文門外是商賈輻輳的繁盛之地,茶食胡同應是製作茶食糕點比較集中的街巷。宣武門外也有一條“茶食胡同”,北側曾有街稱為“趕驢市”,逢白雲觀廟會時,遊客在“趕驢市”雇驢,在“茶食胡同”準備糕點,出城遊玩。後來為了區分,崇文門外的茶食胡同在東邊,於是稱“東茶食胡同”。北京城裏以食物命名的街巷還有很多,如餑餑房、饊子胡同、麻花胡同、驢肉胡同、羊肉胡同、燒酒胡同、灌腸胡同等。光是看這些名字,還能說北京是“美食荒漠”嗎?

除了飲食,人們還喜歡用日常所熟悉的生活用品對胡同進行命名,如盆兒胡同、簪兒胡同、麻線胡同、大小絨線胡同、燈草胡同、取燈胡同、弓弦胡同、草帽胡同、宗帽胡同、笤帚胡同、馬勺胡同、油勺胡同等。這些日常零碎的集合,勾勒出了普通民眾鮮活的城市生活史。

市井百態 煙火人間

明人謝肇淛的《五雜俎》說北京是:“物無所不有,人無所不為。”描繪出京師百貨聚集、三百六十行匯聚的景象。北京城有不少街巷胡同以居民姓氏加職業或所屬行業命名。這樣的居民應當是隱含在鋪戶作坊裏的能工巧匠,至少是具有某些獨到之處的市井人物。內城東南角的姚鑄鍋胡同,顯然是以姚姓作坊主在此鑄造鐵鍋而得名。沈篦子胡同,以經營梳頭用具篦子的沈家作坊命名。大柵欄附近,大李紗帽胡同、小李紗帽胡同,應是以製作紗帽的李家作坊得名。崇文門外的賀粉漿胡同,以從事粉刷牆壁的賀姓人家作坊為名。類似的還有汪紙馬胡同、宋姑娘胡同、石老娘胡同、唐刀兒胡同、何紙馬胡同、豆腐陳胡同、陶獸醫胡同等。

以生產商貿活動命名的街巷,也反映了北京民俗文化的特點。東華門一帶的燈市口大街,是明代京城正月放燈的鬧市。東花市、西花市大街,原稱“花兒市”,是清代絹花生產和銷售的集中地。《燕京歲時記》記載:“有通草、綾絹、綽枝、摔枝之類,頗能混真。”花兒市的絹花造型優美,形象逼真,有“京花”之稱。以“市”命名的地名還有很多,如騾馬市、珠市口、菜市口、米市胡同、西草市街、北羊市口、南羊市口……集市、市場幾乎遍及京城各處。前門大柵欄一帶,更是聚集了肉市、魚市、果子市、刷子市、布市、煤市、錢市、珠寶市、糧食市等,可謂“市”興“集”旺。地名語詞留下了人民群眾生活過的痕跡,從不同角度折射出明清北京平民的經濟生活麵貌。

口耳相傳 鄉音鄉韻

語音是地名的要素之一,最初地名就是靠口耳相傳,在人與人之間通過語音這個媒介發揮交際作用。在地名傳播過程中,有的表現出地方語言在發音方麵的某種習慣;有些地名用字的讀法與同一文字的常見讀音並不一致,從而保留了古代或地方特有的語音。口語中的兒化韻雖然不是北京獨有的語言現象,卻也構成了北京地名語音的一大特色。最常見的街巷通名“胡同”,如果按照字麵讀作“hutong”,並不影響彼此交流,但長期居住在胡同裏的北京人,通常要把它讀作“hutongr(胡同兒)”。

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磚塔胡同,元代時就被稱為“磚塔兒胡同”。明代《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中,記載了井兒胡同、安兒胡同、楊刀兒胡同、觀兒胡同、簪兒胡同、帽兒胡同、盆兒胡同、席兒胡同等眾多帶有兒化音的地名。南鑼鼓巷曆史文化街區的雨兒胡同、帽兒胡同也是其中代表。雨兒胡同與北麵的帽兒胡同、南麵的蓑衣胡同成組出現,也體現著老北京人的幽默感:有了“雨兒”,所以頭上需要“帽兒”,身上需要“蓑衣”。於是從北到南,有了帽兒胡同、雨兒胡同、蓑衣胡同。聽到這些熟悉的地名與發音,久違的遊子自然勾起兒時的回憶,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隨著時代變遷,一些老地名漸行漸遠,逐漸走向曆史深處。不同的時代背景下,自然會產生一些新地名。北京對多元文化有海納百川的氣度,也對自身曆史有足夠的敬意與溫情。類似茶食胡同、雨兒胡同、帽兒胡同等地名,看起來俗,但充滿了生活氣息,為老百姓所喜歡和熟悉,說起來上口,聽起來順耳,用起來方便。民國時期就有人認為這類地名“多關掌故,間涉鄙俚,實具平民精神。其所以能在數百年貴族專製中幸存不廢者,譬之水滸紅樓之能在四書五經專製下自由活動也”。大量曆史信息被固定在老地名裏,承載著老北京世代居民的鄉愁,展示著綿綿不斷的京味文化。

人們常說北京“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賽牛毛”,與之相比,首批598處進入保護名錄的傳統地名與“應保盡保”的要求還有差距。此外,作為北京曆史文化又一高峰的“三山五園”地區,地名命名往往經過精心設計,呈現出與城內街巷迥然有異的風格,同樣值得重視。傳統地名保護的道路,仍然任重道遠。為了不再讓一個個承載古老記憶的老地名變成曆史,我們期待更多的老地名進入保護名錄,逐步建立地名保護名錄定期評估機製,實現名錄有序調整,將街巷胡同中鐫刻的古道熱腸、山水林泉間流淌的詩意生活融入城市記憶,在城市肌理的更新中留下曆史的厚重與溫度。

所有跟帖: 

都是些庶民文化。要來點京城的貴族文化 -飯盛男- 給 飯盛男 發送悄悄話 飯盛男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24/2022 postreply 21:15:40

中軸北路上有個郭文貴的大廈:)樓頂是火炬形狀,估計早就被沒收了,沒啥文化 -無法弄- 給 無法弄 發送悄悄話 無法弄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26/2022 postreply 04:00:16

盤古大觀? -Qma- 給 Qma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26/2022 postreply 05:02:5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