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夏,赫魯曉夫決定緊急召回蘇聯援華專家,並大幅減少對中國的援助。
此後來自蘇聯的援助金額從50年代的20億盧布銳減至60年代的2億盧布,到1969年,降為30萬盧布。1965年10月,中國才還清所欠蘇聯的全部債務。
那麽,沙俄和蘇聯的對華援助起始於何時?持續了多久?一共支援了多少?今天的文章,簡單做一個梳理。
1861年1月,沙俄向清政府建議,向清軍贈送一萬支步槍和160萬發子彈,並派遣教官來華幫助訓練,以對抗來自英法的軍事壓力。
鹹豐皇帝根據恭親王奕的匯報,同意接收這批軍火。清政府和沙俄議定,武器移交和訓練的地點,均在恰克圖。
但是,這筆軍火並沒有按時足額交付。一直到1861年10月,清政府才在恰克圖接收了1990支步槍和6門火炮,並有66名八旗士兵接受了俄國的訓練。
此次“恰克圖練兵”僅僅持續了三個月,就被清廷緊急叫停。原因是沙俄借這次練兵,不斷提出更多要求,引起了奕的警惕。
這是檔案中記載的,沙俄對清政府的首次軍事援助。
此後,從1867年到1901年的這24年中,俄國一直在向中國派駐軍事教官,為清軍做軍事培訓,這支軍事培訓小組還獲得過清政府頒發的“雙龍勳章”。
十月革命之後,蘇聯政府繼承沙俄衣缽,繼續利用“軍援”施加對中國的影響。這一時期蘇聯主要援助對象是孫中山的廣州政府。
自1920年代初孫中山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後,立即從蘇聯獲得了實質性的軍事援助。
1923年3月,蘇聯向廣州政府提供了大約200萬墨西哥銀元的經費。
1923年9月到11月間,以蔣介石為首的中國代表團訪問了莫斯科,代表團希望蘇聯政府按照紅軍模式,派遣軍事顧問對國民革命軍進行訓練,還希望在俄國境內建立一個專門培訓中國軍人的軍事教學機構。
1924年10月,廣州政府又從蘇聯獲得了價值150萬盧布的武器和食品。從1924年到1925年,蘇聯給廣州政府提供的軍事物資和人員培訓的總費用,接近一千萬盧布。
除了支援廣州政府,蘇聯還在1925年至1926年期間,向支持國民黨的其他地方軍閥提供了援助,包括4.3萬支步槍、8,700萬發子彈和60門火炮,還有230挺機槍和1萬枚手榴彈。
1926年北伐前,蘇聯又向北伐軍提供了28,500支步槍,3,100萬發子彈和145門大炮以及19,000枚炮彈、10萬顆手榴彈和20多架飛機。與此同時,還有135名蘇聯軍事顧問在華工作。
蘇聯對廣州政府的援助,最具標誌性和最廣為人知的,應屬黃埔軍校。該校成立的第一年,維持運轉的全部費用都來自蘇聯政府。
據統計,從1924年10月到1927年6月,蘇聯一共對華提供了大約1,600萬盧布的援助。其中包括82,328支步槍、217門火炮、1.9萬發炮彈、445挺機槍和21架飛機。
“七七事變”之後,蘇聯對華援助進入了一個高潮期。
當時,幾乎所有西方國家都停止了對中國的援助,但蘇聯政府卻在抗戰爆發後的第一個月,就和國民政府簽訂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開始大規模支援中國抗戰。
1938年國民政府從蘇聯獲得了1億美元貸款,年息3%,這筆貸款全部用來購買蘇聯武器和各種戰爭所需資源;1939年蘇聯又向中國提供了1.5億美元貸款,並簽訂了三份軍事物資的供應合同。
中國政府利用蘇聯貸款,購買了戰鬥機、轟炸機、坦克、汽車、拖拉機、火炮、高射機槍、探照燈、輕重機槍、步槍以及各種航空炸彈、航空發動機零配件、通信器材,藥品、汽油以及糧食,幾乎涵蓋了打仗所需要的各種資源。
蘇聯還派出了一支援華航空隊,以“入籍白俄”的誌願身份,直接和日軍在空中廝殺。
當時中國的主要金礦都已被日軍占領,實際上已經沒有白銀和黃金儲備,對蘇聯債務的償還,都是通過銻、鎢等金屬以及茶葉、皮革、羊毛、花生進行支付。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抗戰早期中國最艱難的日子裏,蘇聯賣給中國的武器價格不但比國際市場低20%,而且數量龐大——蘇聯一國對華的援助數量,超過了美、法、英、意、德五國的總和。
據統計,從1937年開始的5年內,蘇聯向中國提供了1235架飛機、82輛坦克、600個修理廠、大量拖拉機和配套的拖車、1550輛汽車、1600門火炮、14,000挺機槍、2億發機槍子彈和1.8億發步槍子彈,以及31,600枚航空炸彈。
直到1942年1月,也就是德國入侵蘇聯半年之後,來自蘇聯的援助才正式停止。
蘇聯政府如此大規模地援助中國抗日,當然是基於和日本進行戰略對抗的利益考慮。但對中國來說,“俄械東來”仍然對戰爭初期中國的民心士氣起了極大的鼓舞作用。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蘇聯對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援助,呈爆發式增長。
1949年當年,蘇聯就向中國提供了不少於100億美元的無償援助;1950年蘇聯又提供了3億美元貸款,用來購買機器等生產物資。
“抗美援朝”時期,蘇聯以半價出售的形式,向中國提供了64個陸軍師和23個空軍師的裝備,為此,中國政府欠下蘇聯大約13億美元的債務。1955年蘇軍從旅順撤退時,又向中方折價移交了大約9.8億人民幣的裝備。
1950年,在蘇聯幫助下中國建設了85個軍工廠,包括4個航空製造廠、5個火炮生產廠、6個輕武器工廠和12個彈藥廠。
據不完全統計,從1950年到1955年中國一共從蘇聯獲得了80多萬件輕武器、11,000門火炮、3000多輛裝甲車輛、5000架飛機、200艘艦船、1400部雷達和探照設備、12,000多部無線和有線通訊設備、15座浮橋、500件大型工程技術裝備、100多輛專用化學防護車以及大批彈藥和配套設備。
五十年代,以蘇聯為首的東歐國家,還向中國援助了156項重點工程,實際落實了150項,其中44項是軍工企業。“156工程”幫助中國初步建立起工業體係,奠定了國家工業化的基礎,幾乎在一夜之間幫中國跨過了“工業化”的門檻,影響深遠。
蘇聯還向中國提供了一批高新武器裝備,其中包括70枚彈道導彈、5套德維納防空導彈,也就是後來擊落U2的薩姆2,以及少量巡航導彈。這些技術兵器也奠定了中國導彈部隊的基礎。
後記:
1960年夏,赫魯曉夫決定緊急召回全部蘇聯專家,並大幅減少對華援助。來自蘇聯的援助從50年代的20億盧布,銳減到60年代的2億盧布,到1969年則降到了僅有30萬盧布,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不管沙俄還是蘇聯,對中國進行援助當然是出於對本國利益的考慮。但用數據盤點一下,也更有利於我們對這段曆史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