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敘述與砥平裏之戰同時進行的原州之戰。
1951年1月28日,最高領袖指示彭帥:“必須立即準備發起第四次戰役,其目的是消滅2萬至3萬美軍和偽軍及占領大田、安東一線以北的地區… 向原州、榮州打下去,殲滅幾部分美軍及四、五個南朝鮮師…占領大田、安東一線以北地區以後,必須再進行2 - 3個月的準備,此後才能實施帶有決定性的最後一次即第五次戰役。”下圖顯示朝鮮半島中部的橫城-原州-牧溪洞-忠州軸線;大田、安東在忠州、榮州以南,橫城緯度約37.5°N,原州約37.3°,大田約36.4°。
經過部署,2月11日彭帥電告毛、金:“此次[橫城]反擊作戰三十九、四十、六十六、四十二軍主力等共約九個師,由西向東打,...關鍵在人民軍[金雄二、三、五軍團]能否按預定戰役部署截斷敵退路,六十六軍能否按鄧指完成任務。”11日傍晚,鄧華指揮的橫城反突擊戰發起,第四次戰役正式開始。在橫城-芳林裏一線動用了第十三兵團中的8個師 [即117, 118+, 120-, 124, 125-, 196, 197, 198師計23個步兵團,加若幹個軍屬野炮營] 和朝鮮3個軍[金雄二、三、五軍團]。戰至2月13日,美第X軍(美+荷) 損失約2000人,韓軍3個師損失逾萬人 (- Blair p695,白善燁Paik Sun Yup p125)。
“鄧集團”用於第四次戰役攻勢的4個軍、計36個步兵團中除了以上提及的23個步兵團外,其餘13個步兵團均用於西麵砥平裏-注岩裏-曲水裏方向圍堵。鄧華“為了擴大戰果,決心以現有的機動兵力 - 第39、第40、第42軍共八個團於13日晚殲滅砥平裏地區之敵”(- 軍事科學院《解放軍全史 第6卷》p78)。12日8時,彭電鄧華並第39軍:“戰役口子已經打開,敵人可能動搖,應考慮對卅九軍主力[115師+116師]及[42軍]126師的使用,最好以一部於正麵抓住砥平裏之敵,將主力插至敵側後去,乘敵撤退時,在運動中殲滅之。在橫城地區之敵徹底解決時,卅九、四十、四二、六六軍則應準備向原州、忠州方向擴張戰果,具體部署由鄧考慮決定之”。
13日14時,鄧華電第42、第66、第40軍,決定“以第42、第66軍兩軍主力及第40軍第120師,於13日晚抓住原州之敵並分割原州與文幕裏之敵的聯係。第42軍主力 [124師, 125師-] 進至原州西南地區,截斷原州之敵西向南文幕裏和南向牧溪裏的退路;第120師進至原州西北地區,並歸第42軍指揮。第66軍主力 [197師, 196師] 進至原州東北地區,破壞道路;第117、第118、第198師在橫城地區打掃戰場,14日晚向原州方向行動。”
至13日下午,所有原先在橫城及以北的美、荷、韓軍均已撤到原州。原州以東為韓3師第18團,原州以西至文幕裏依次為:美187空降團、美2師38團約2個營、美2師38團荷蘭營、韓遊騎兵連、美2師9團1營,其防線位於原州以北約3公裏一線。其中187空降團的2營和美38團未受損的2營作為預備隊,共有11個步兵營(美7、荷1、韓3)在防線上,共8000餘人(- Blair p693)。
原州距離橫城沿29號公路約17公裏,其地理位置比砥平裏更重要。雖然原州處於群山環抱中,仍有5條大路通往多處:橫城、芳林裏、堤川、牧溪洞、驪州,並且都是質量較高可以承載師級部隊機動和補給的路麵。此外自釜山港由鐵路運送的物資可以直達原州, C-47雙發運輸機也可在原州機場起降,因此原州本已堆積了大量的軍用物資。14日李奇微在給軍長Almond的命令中強調:“…Wonju must be held, and the attack checked in that area.”(- Barron p161)
自2月13-14日之夜起在原州西北發生的戰鬥被稱為第三次原州之戰。第一次和第二次原州之戰於1951年1月由北朝鮮軍發起,本文不加敘述。長期以來,[第三次]原州之戰在中文資料中沒有存在感。在齊德學《抗美援朝戰爭史》卷II一書第24章中,原州之戰如同從未發生過一樣。給讀者的感覺是橫城方向的8個師在13日戰鬥暫告一段落後沒有後續行動,待得砥平裏方向戰鬥失利後一律北撤草草收場。然而上文13日14時鄧華的電報顯然給這8個師安排了原州、牧溪洞、忠州方向的作戰任務,畢竟橫城離最高領袖要求的目標 -大田- 距離還遠著呢。
據《第四十軍軍史綱要》第三篇p13 :“前指決定乘勝追擊,令我軍之120 (欠359團,配屬355團)、118兩師分別由42、66軍指揮,欲抓住原州之敵”。2月12日18時,42軍指示第124師、第125師:“…為抓住原州敵人,你兩師今夜應各自選路分頭猛插,第124師插至大沙堤、大安裏一帶,第125師插至梅芝裏控製327.5高地,切斷原州與文幕裏的聯係。兩師應互為依托,支援並均構築阻敵突圍及阻敵增援的兩麵縱深工事。注意聯係位於新坪裏、旦勉裏一帶的第120師”。13日白天42軍及其配屬各部的大致位置為:(1) 125師(轄第373,374團)因12日未能按命令在靈山裏以東及時渡過蟾江與196師在曲橋裏構成合圍,13日傍晚時位於介田裏、靈山裏、回岩峰附近;(2) 124師(轄第370,371,372團) 傍晚時位於都倉村、鴨穀裏、水洞處;(3) 120師(轄第358,360團) 原屬40軍,傍晚時位於水洞以南,配屬的119師355團估計尚位於廣田附近;其直係的359團正在進攻砥平裏以東229高地,傷亡慘重(見前文“鳳尾山的戰鬥”)。各地名位置見下圖。
據第四十集團軍政治部編輯的《閃光的篇章》p70-1,四十軍偵察處處長(團級幹部)鄭需凡寫道:“我率軍偵察隊 12 日通過了橫城,...徑直向原州快速前進。...美軍炮兵群對原州北郊公路兩側進行猛烈的炮兵攔阻射擊。根據敵人攔阻射擊的密度與方式,清楚地說明了是占領即設陣地的美軍炮兵群,絕對不是從橫城撤退或小量防守部隊。”表明120/124/125師不可能也沒有計劃試圖使用29號公路向南運動,雖然這是距離最短的方式。
從介田裏或者鴨穀裏沿山間小路南至20號公路(原州-文幕裏段)約為20多公裏路程,理論上一夜即可到達。然而由於山路狹窄通行容量有限、部隊番號眾多交錯雜亂、寒夜在陌生地域行軍等因素,在天明之前隻有120師的358團前部和360團接觸了美軍的防線,其餘各部尚在蟾江河穀兩旁各條山路上。13日18時120師開始向原州西北進發,其兩個嫡係團經上龍穀、下龍穀小路率先到達蟾江後,360團經茂長裏、間茂穀進攻254高地(亦作255高地)和342高地,而358團先向西經香山、新坪裏、道五介進攻325高地。下文將引用ID“兵道爭勝看曆史”所發《鮮為人知的原州之戰 》一文中的一些電文和作戰地圖。“兵道”一文中的不少電文為首次在公開可閱讀的中文文章中出現,推測其來自各《第x集團軍軍史》或《步兵第y師師史》等,本人未見原書,但相信該電文確實存在。“原州地區作戰圖” 來自“兵道”一文,部分注釋為原作者所加。
原州西北的戰鬥主要圍繞三個山頭進行:自西向東為325高地、254高地(亦作255高地)、342高地。其中325高地和254高地就在聯軍防線上,分別由荷蘭營和38團3營一部守衛。342高地是原州西北山地的製高點,但距離美軍前線至少有1公裏,隻有少數隨時準備撤離的前哨。
戰鬥首先在254高地打響。2月14日淩晨3時45分,360團的先頭部隊開始進攻美38團3營的防線,將其I連在254高地上的守軍逐出,並給予其K連主陣地很大的壓力,終於淩晨4時30分有所突破。美軍主防線撤往東南麵約1公裏的萬鍾裏山坡上。
美187空降團2營為原州防禦的預備隊,派出E連以圖堵住缺口並奪回254高地。上午8時30分,E連從己方前線出發欲首先奪回240高地作為第一步目標。美軍資料稱中方約為一個連的守軍在240高地上。戰到下午13時,E連奪回240高地並鞏固以便作為進攻254高地的基地。稍後於14時30分開始E連連長Capt. Jack B. Shanahan以3排在左、1排在右、2排正麵火力掩護攻擊254高地,但未成功。187團2營遂派出G連接替E連2排的火力陣地,因而E連2排用於加強3排在左、G連3排用於加強E連1排在右兩路再次攻擊。盡管整個過程中受到東北方來自342高地的機槍和迫擊炮壓製,經過反複爭奪後終於18時攻占了254高地山頂。此時天色已晚,故E連和G連在254-240高地一線固守,當夜360團並未發起有效反擊。據美軍資料,E連和G連合計傷亡83人,其中陣亡20人;估計中方守軍相當於1個整營規模,遺屍450具,並有多條血染的小徑伸向北方(- Appleman p299, Coleman p208, Bowers p236)。E連因此戰獲PUC(集體一等功)。經查,陣亡20人名單如下:
西麵的325高地由附於美38團的荷蘭營防守。2月13日中午,荷蘭營自撤出橫城後到此處設置防禦陣地,荷蘭營有兩個步兵連+一個機炮連,此時合計400-500人左右(- Coleman p177),營部設在南麵山腳下的鐵路萬鍾站。14日晨7時,B連陣地開始受到猛烈攻擊。由“原州地區作戰圖” 來看,這是358團的前部,可能因為夜間行進時排在360團後麵,加之需要繞道龜尾洞、新坪裏,因此接戰時間比360團要晚3個多小時。到中午12時35分,B連被迫從北坡向南撤出。在下午的拉鋸中,荷蘭營碰到了一件倒黴事。下午17時50分左右,遭到3架南非空軍F-51戰機對己方陣地的攻擊(不清楚是否是358團特意引導還是南非飛行員操作失誤)。南非飛行員最大的本事是扔凝固汽油彈,這一點去年在大榆洞已經領教過了。這次friendly fire造成荷蘭營1人陣亡、15人戰傷(- Appleman p297)。18時之後,全線撤至南麵的200等高線處。當晚,荷蘭營加上增援的美38團F連一個排(共組織四個排用於反擊 - Bowers p240)準備奪回325高地。15日淩晨2時35分,四個排第一次反擊開始,但被擊退;3時45分再次反擊,又被擊退;清晨5時55分發起第三次反擊,最終於晨7時05分左右,端著刺刀在“Van Heutsz”喊聲中重回山頂(J. B. van Heutsz為荷蘭在印尼亞齊的“殖民”軍官,荷蘭營即以他命名)。Johan Frans Ketting Olivier據稱是第一個反擊重回山頂的士兵,他在隨後的近戰中陣亡。下圖為Ketting Olivier被抬回山下營部附近時的情形,以及今日萬鍾站之鐵軌。
插播今日荷蘭: Dutch“劉澤基”臥底身份暴露,血性不改;拖拉機上了DAM Square,螳臂擋車的荷蘭老農無法阻擋鐵騎前進
據《抗美援朝戰爭》社科版1990 p521,“牛錫浩,山東高密人,1924年5月出生,解放戰士,第40軍第120師第三五八團三營九連七班戰士。一九五一年二月攻擊原州西北山殲敵30餘人。在轉入運動防禦後的反擊史內裏(sic)東山,立一等功,獲二級戰鬥英雄稱號”。358團的團史敘述缺少細節乏善可陳,所稱的“原州西北山”有8成是指325高地,有2成是指後來的342高地,因為358團被逐出後餘部用於後來的342高地作戰。美38團1951.2 Command Report p11頁稱中方在山頂遺屍210具,荷蘭營因此戰獲PUC(集體一等功)。經查,荷蘭營+F/38一個排共陣亡14人名單如下(另外38團在別處有3人、一並記錄在此表內):
據“兵道”一文:“[14日] 10時第360團已進到指定地區控製342高地… 當晚,254高地失守。晚上,第360團決定第1營後撤休整,第2營堅守間茂穀以南高地,第3營負責奪取白天撤出的254高地。但是戰至天明,第3營進展不大而撤守342高地。”因此342高地此時已經成為120師最後的據點。由於187團2營在奪回255高地中起了主要作用,對342高地的反擊輪到187團3營來承擔。2月14日下午16時,I連換下在前沿的K連,K連隨後向1公裏外的342高地進發。
K連連長為William E. “Bill” Weber (1925-2022)。在342高地以南不遠,另有兩個地圖上未標高的山頭,K連稱之為340高地和341高地。14日17時30分占領340高地,21時占領341高地,22時占領342高地,看來360團起初並未在山頭放置足夠的兵力。盡管K連已經有所準備,15日淩晨3時120師各部發起有力反擊下,於4時45分將K連趕到南麵不遠的341高地上。K連在341高地固守防禦,期間連長Weber在陣地西北側被炸斷右臂和右腿(盡管重傷截肢,Weber成為朝鮮戰爭退伍軍人活動的重要推動者)。已經控製其西南側254高地的G連派出1Lt Earl K. Wooley的第2排增援,但被阻擋在342高地的西坡外。一直堅持到破曉時分,K連在I連的加入下開始奪回一些陣地,到下午時在G連的加入下重新攻占了342高地。經查,陣亡11人名單如下:
據“兵道”一文:“[15日]17時,第42軍指示各師:...第120師調石花村機動。” 石花村在蟾江以北約8公裏處,原州火炮射程之外;該電文表明在18時30分鄧華下令大軍全部北撤之前,120師的這兩個團就已經無法繼續保持戰鬥力了,具體損失了多少,也不知道當時有沒有人會去統計。陣亡的普通士兵有:王顯格,22歲,遼寧寬甸縣虎山鄉南嶺外村人,40軍120師360團戰士,1951.2犧牲於朝鮮原州。遼寧《寬甸縣誌》1993,p811
美187團每個步兵連約150人(Coleman p236),在原州之戰中全團總陣亡人數為42人(Coleman p258)。經查,187團全體(包含了674野炮營、衛生連、營部、勤務等單位)在13-15日共死亡46人,前文已經給出31人名單,下表為其餘15人:
據“兵道”一文:“ [14日]19時,配屬第120師的第355團經上、下亀穀[應為上、下龍穀]進至茂長裏、笙潭[、珠山裏]地區,做第360團的預備隊”,位置見“原州地區作戰圖”。355團是119師徐國夫麾下的主力團,在之前的橫城反擊戰中附於118師,在原州作戰中又轉附於120師,因此過蟾江時間較晚,也沒有看到有明確接戰的記錄。“原州地區作戰圖”顯示360團有部隊曾前出至263高地,但美軍資料表明這裏沒有發生戰鬥。15日晚187團L連北進至珠山裏以南3公裏的203高地,沒有發生戰鬥也沒有傷亡。
據“兵道”一文:“[14日] 21時30分,第42軍指示第117師:由於砥平裏之敵頑強,昨夜未能殲滅,不能很快解決戰鬥,美軍接援砥平裏之敵可能很大。誌司指示集中優勢兵力於原州以北以西打援,你師在珠山裏、尺洞之團應迅速於今夜撤到河北岸來”。117師師座張竭誠訪談亦稱:“我師原預定任務是向南攻打原州北山,13日[應為14日]晚18時半,接到新的命令,連夜出發向砥平裏前線轉移。”ATIS翻譯的19兵團於3月29日所印發“作戰經驗匯集”載當夜欲調117師至注岩裏附近:“orders were given to the 117th Division to take over the defense of the areas surrounding Chuam-ni”。14日之夜從橫城往砥平裏調動部隊標誌著鄧華已經準備放棄原州方向的攻勢。117師這個已過江的團為350團,在橫城作戰中到達主力349團和351團以南的才三裏( - 張竭誠《崢嶸歲月》p227),具體何時在玉山裏過江沒有記載,但在江南被炸後有隊伍失散及被俘,ATIS 戰俘記錄包括350團2營機炮連的戰士鍾XX( - Mossman p288列出該師但沒有指明團番號)。
據《閃光的篇章》p70-1,40軍偵察處鄭需凡《偵察原州》一文稱:“我率領偵察隊+一二〇師偵察科...對敵實施火力偵察,在寬正麵上散開,同時向敵射擊。”有些拚湊文把40軍偵察營放到342高地方向,這與鄭需凡原文相悖。40軍偵察營沿29號公路西緣的山地由橫城向南往原州,其“火力偵察”碰上了187團1營的巡邏隊,交火中187團C連有4人陣亡(見“3 Days near Wonju” by J. G. Wolfe, 3/C/187),名單見上表,鄭需凡部的損失他沒報。鄭處長除了探明敵炮兵火力猛烈、防線已經設置好外也沒有偵察出什麽特別的情報,隨著鄧華一聲令下,班師北去。
據《陸軍第六十六軍軍史》:“2月15日拂曉前,我軍軍指和第196師抵講林裏,第197師抵新樸洞,第198師抵車踰洞地區”,這些地點均在原州東北偏東方向。其中某個師(本文推測為197師)與韓18團隊防禦部隊有接戰,但總體上沒有力度,並未對原州防線有實質威脅。
據軍事科學院曆史研究部《解放軍全史 第6卷》p79:“我向原州西南發展進攻的各軍被阻於原州以北地區…16日拂曉前,前出至原州附近之各軍也同時向北轉移”,第四次戰役由進攻被迫轉進“機動防禦”。那麽,被寄予厚望的穿插主力124師和125師(-)的5個團究竟經曆了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