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把周恩來跟彭德懷列到一起,稱周支持毛澤東,要求出兵朝鮮。但這不是事實,目前的史料,明確記錄了周恩來在戰爭爆發前親自去莫斯科麵見斯大林,表態反對出兵朝鮮。但在周恩來剛到莫斯科見到斯大林稱中國無法出兵之後,毛澤東就發電報,告知周恩來,已決定出兵朝鮮,要求周向斯大林轉達。
因此,周恩來當晚在收到毛澤東電報後,心理上是受到了非常沉重的打擊。從周一貫的親美派立場來分析,在朝鮮同美國開戰,當然像是晴天霹靂,足以迅速毀掉其複辟中華民國的美夢。
事實上,毛澤東最終做出出兵朝鮮的決定,是同高崗和彭德懷一起商談的結果。其中,高崗是力主出兵朝鮮,他也是打贏朝鮮戰爭的幕後英雄,對此,彭德懷早就多次表述過。
以下為研究中共這段曆史的文章引用內容,師哲的回憶,以及毛澤東本人的回憶,都明確表明周恩來反對出兵朝鮮。
近年來,一些關於抗美援朝戰爭的文章和著作涉及到1950年10月周恩來在抗美援朝戰爭前夕秘密訪問蘇聯時的情況。關於這段曆史,作為翻譯隨同周恩來訪蘇的師哲,在其回憶錄中寫道:討論是否出兵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還沒有結束,就派周恩來秘密訪問蘇聯”了。
“周恩來離京之後,毛主席做了政治局委員們的工作。他說:我們不能見死不救。政治局的同誌見毛主席下了決心,自然也就沒有什麽意見了。”“因為總理正在旅途中,對這一切無從知曉。”因此,周恩來是帶著“以不出兵為宜”的意見同斯大林會談的。師哲在回憶錄中還寫道:會談中周恩來談的時間最長,著重闡明了我們不能出兵的理由。會談結束的當晚,周恩來收到毛澤東22時(因為時差,莫斯科比北京晚5個小時)的來電,要他將電文內容轉告蘇聯領導人。電文指出:在蘇聯空軍暫時不能出動的情況下,“與高崗、彭德懷二同誌及其他政治局同誌商量結果,一致認為我軍還是出動到朝鮮為有利。”“總之,我們認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對中國,對朝鮮,對世界都極為有利”。反之,“不參戰損害極大”。
師哲在回憶錄中接著寫道:待周恩來看完電報全文之後,他用雙手抱住頭,支在桌子上呆了很長時間。當然,他是在思索怎樣轉這個彎子——因為剛剛表示了堅決不出兵,現在又要說中共中央決定出兵援朝……
而1970年10月10日,毛澤東、周恩來會見金日成,共同回憶了這段曲折的決策過程。當時毛澤東回憶說:“那個時候,我們雖然擺了五個軍在鴨綠江邊,可是我們政治局總是定不了,這麽一翻,那麽一翻,這麽一翻,那麽一翻,嗯!最後還是決定了。你不幫助,怎麽辦啊? ” 毛澤東還說:“事情總是這麽彎彎曲曲的。在那個時候,因為中國動動搖搖,斯大林也就泄了氣了,說:算了吧!後頭不是總理去了嗎?是帶了不出兵的意見去的吧?” 毛澤東說:“最後才決定了,國內去了電報,不管蘇聯出不出空軍,我們去。”
這個談話記錄可以證明,師哲的說法與毛澤東的談話一致,周恩來是帶著“不出兵”的意見同斯大林會談。
總之,關於中共決策過程的曆史敘事,以改開派為代表,尤其是,海外的很多學者,對這方麵的很多研究,都非常不可靠,很多時候,甚至都是在合謀,集體造假,掩蓋真相。
包括林彪反對出兵朝鮮的說法,也是後來偽造的,林彪本人並沒有明確反對出兵朝鮮,他隻是不想掛帥。這主要因為是林彪本人的身體狀況並不是很好,加上戰功卓著,林彪有意淡出,不想去朝鮮出風頭。但這跟反對出兵是兩回事。實際上,高崗,林彪,彭德懷,這三個人的私人關係非常好,非常融洽。也很顯然,他們對出兵朝鮮的必要性,這種基本認知,必然是有高度共識的。
至於篡改曆史,美化周恩來,這是改開派一貫的造假路數。所謂周恩來支持出兵朝鮮,並且擔任朝鮮戰爭的總後勤,打贏朝鮮戰爭的說法,都是後來整死高崗之後由劉周鄧集團一手偽造的虛假記錄。
而朝鮮戰爭後高崗的倒台,更不是因為周恩來支持出兵朝鮮因而風頭正勁,這才壓製高崗,而正是因為高崗在朝鮮戰爭後權傾一時,威望達到了最高峰,開始取代周恩來,危及劉少奇的黨內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也包括陳雲,這些人結成了聯盟,開始扳倒高崗。本質上,這些人都是所謂的共產黨員,他們在內戰勝利後,就相互抱團,想方設法,變相複辟中華民國。
因此,對這段曆史一定要有正確的認知,這才能正確理解後來文革的成因,以及鄧小平搞的改開,為什麽注定會跟洋務運動一樣,走向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