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名:中國留法學生中的第一位女博士

張若名:19歲愛上周恩來,56歲自殺,鄧穎超幫助沉冤昭雪

 

1958年6月18日,昆明城外,56歲的 張若名佇立在河邊,目光呆滯、悲憤,她轉過臉,最後望了一眼身後美麗的雲南大學校園,縱身躍入盤龍江中。即使在當時,也沒有多少人知道,這位被打成“右派”含冤而去的女性曾是近代中國婦女運動與愛國運動的先驅,是天津“五四”運動的領導核心——“覺悟社”的創辦人之一,也是中國留法學生中的第一位女博士。還有,她曾是周恩來早期親密的女友。——引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1

張若名1902年生於河北清苑縣。她的祖父是河北清苑縣的首富,父親做過官,家庭非常富有。張若名從小就非常聰明,上學的時候,成績一直都是名列前茅。1919年她考入天津直隸北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比同班同學鄧穎超大2歲。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張若名曾任天津女界愛國同誌會評論部部長、天津各界聯合會庶務科幹事,6月至10月,她三次作為天津代表進京請願。

在“五四”運動中,她與郭隆真、鄧穎超等發起組織天津女界愛國同誌會,9月,她與周恩來、郭隆真、 劉清揚 等人創建革命團體——《覺悟社》。1920年初,抵製日貨活動中,周恩來做總指揮,和郭隆真、張若名、於方舟帶領數千名民眾到直隸省公署請願。四人當場被捕,張若名與周恩來一同坐牢。從那時候開始,兩人就產生了感情,彼此欣賞。無論從才華和外貌來說,兩人都屬於人中龍鳳。

鄧穎超後來對侄女周秉德說:“那時覺悟社的人都說,如果周恩來放棄獨身主義,和張若名就是天造地設的一對。”

02

1920年,出獄後的張若名,一度回到保定老家。但不久即因反抗包辦婚姻,離家出走。後與周恩來、郭隆真一行,在好心人的捐贈和各方資助下,去法國勤工儉學。這一年周恩來22歲。1921年春,經張申府、劉清揚介紹,周恩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參加中國共產黨旅法小組,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人之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21年,周恩來先在巴黎郊區的阿利昂法語學校補習法文,不久,轉到法國中部的布盧瓦城繼續學習法語,晚上常常通宵達旦地給天津《益世報》撰寫旅歐通訊。此時周恩來正熱戀著如花似月、整日笑語盈盈的張若名。翻譯家、語言學家盛成在《紀德的態度》(張若名早年在法國撰寫博士論文)的序裏說:“1920年12月28日早晨八時,我趕到裏昂車站對麵的大旅館,周恩來便給我介紹郭隆真和張若名。······從1月2日起我開始教他們法語。若名聰明過人,學習可謂是一日千裏。到1921年暑假時,她的法語已經達到相當水平了。”

剛到法國時,郭隆真和張若名在巴黎的雲母片廠一麵做工,一麵學習。郭隆真比張若名大8歲,總像大姐似地照顧張若名。1922年,她倆一起加入趙世炎、周恩來、李富春組織的“中國少年共產黨”。在少共組織內,張若名化名“一蜂”。張若名能夠順暢閱讀、翻譯馬克思主義的法文原著,在少共組織的共產主義研究會中,常常由她主講。在周恩來的建議下,她又把講稿整理成文章,寫下了學習心得和宣傳提綱,如《帝國主義淺說》《剩餘價值》《階級鬥爭》等在法國《赤光》雜誌上發表。另外,也因她的法語口語比較流暢,又是女子,身份隱蔽,在組織內還擔負一項特別任務,即和法共保持秘密聯絡。

03

初戀總是那麽美好而苦澀!1922年是周恩來和張若名最甜蜜的一年。本來被很多人看好的一對,卻在兩人關係最親密的時候迎來了轉折。在愛情的甜蜜中,周總理工作變得緩慢下來,學習也鬆懈了許多。當時,蔡和森是周恩來非常尊重的兄長,看到周恩來的改變後,蔡和森對周恩來說道:“你不該沉湎於女色,一位真正的革命者,他的雙眼一直應該盯在受壓迫、被剝削的人身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胸有大誌的周恩來,聽完蔡和森的話後“猛然驚醒”,對自己這段時間的表現後悔不已。周恩來開始認真思考自己和張若名之間的事情。後來,張若名因為出身問題,在黨內受到審查。她感到委屈和不滿,決定退出黨組織,留在法國專心讀書。周恩來當時已經確定了人生目標,選擇終生為馬克思主義奮鬥,對於自己的終身伴侶,一定是誌同道合,經得起艱難險阻的戰友。決定後,1923年周恩來和張若名提出了分手。分手後,張若名離開了巴黎,周恩來開始和鄧穎超頻繁通信,最後,兩人成為了中國的模範夫妻。

04

1923年,張若名搬進了距離裏昂大學較近的一所天主教女子中學公寓。郭隆真也從巴黎來到裏昂,意外地遇上了自己的大名縣同鄉楊堃。郭隆真高興地把楊堃介紹給自己最好的朋友張若名。當時,楊堃還在奮力攻讀碩士學位。1927年,張若名以3門專科合格的優秀成績,順利踏入著名的裏昂中法大學校門,在這裏攻讀博士學位。張若名和楊堃同在一所大學,同在攻讀博士學位,兩人開始正式確定戀愛關係。

1928年,周恩來從莫斯科開完中共“六大”,取道法國裏昂,在郊外的一個小咖啡館與張若名秘密會麵。當時,周恩來是化妝而來,當周恩來摘下墨鏡時,張若名還是認出了他。他們在咖啡館裏一直坐到夜色沉沉。周恩來告訴張若名,他已和鄧穎超於1925年結婚,並轉達了鄧穎超的問候。周恩來向張若名講述了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形勢。臨分別時,周恩來說:“將來什麽時候能夠再相會,很難預料。”他說自己已經做好了為革命犧牲的準備,張若名則再次向周恩來保證永遠不泄露共產黨的秘密。

1930年5月,張若名和楊堃結婚。12月,張若名通過博士論文答辯。北平中法大學校長李聖章聘請她為北平中法大學文學院教授。

05

1931年元旦剛過,楊堃張若名夫婦便回到了古都北平。

1948年春,受到了雲南大學校長熊慶來先生的邀請,楊堃、張若名舉家南遷,搬進了雲南大學條件最好的教授住宅小樓,擔任中文係的教授,講授文藝理論和世界文學史。昆明解放後,張若名加入了中國民主同盟,並於1950年開始,重新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5年春,對於楊堃和張若名夫婦來說,顯得格外溫馨暖人。他們與30多年前曾一起留法國勤工儉學的戰友,今日的國家總理周恩來、外長陳毅有過一次愉快的會麵。談話持續了5個小時,此後大家又一同共進午餐。這是周恩來張若名的最後一次見麵。

06

1957年,反右派運動開始,張若名一如既往,積極參加,兒子楊存道在家信中,流露出一些思想政治方麵的不同見解,她認為兒子需要教育,竟然把信交給了組織,希望組織上對兒子進行幫助,結果導致兒子被打成右派,關進勞教所,二十二年後才恢複自由。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中間張若名

1958年6月18日,雲南大學中文係召開批判會,拿出張若名曆年的思想匯報材料,斷章取義,無限上綱上線。在法國退黨的事情被翻了出來後,此時的張若名不僅是“右派”,更成了“叛徒”。當時,張若名的情緒可想而知,30年前的事再一次被翻出,她決定去找總書記談一談,但她卻被告知,下午還要繼續批鬥。自由表達的權利被剝奪,人格尊嚴也喪失殆盡,一時之間,她悲憤不已,選擇了投河自盡,以示自己清白。

當周恩來得知張若名屈死時,非常憤怒。在周恩來鄧穎超的過問下,中共雲南大學黨委對張若名的政治問題進行了甄別,向家屬賠禮道歉。直到“文革”結束後,在鄧穎超的親自過問下,張若名才得到了徹底平反,恢複了名譽。而那時,張若名已離世20多年了。

世事蒼茫,往事如煙,當事人如今都已駕鶴西去。世人關注的不僅是偉人的兒女情長,更是他們在艱難歲月的那一段真摯情懷。

特別聲明:本文為網易自媒體平台“網易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觀點。網易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