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選師資這是熊慶來辦學、治學中,一貫重視的重要舉措。他一向認為,“學校成績之良窳,過半由教授負責,”特別強調優秀教師對保證學校教育質量的重要性。因此,他總是采取各種方式,通過各種渠道和途徑,聘請學術地位高、影響大的知名教授、專家任教。對一些在教學科研方麵,確有突出成績,或為知名學者、教授推薦的青年專家,他也破格聘用,不拘一格地發現人才,使用人才。他在東南大學、西北大學創辦算學係如此,在清華大學算學係也如此。他不僅發現、培養、使用自己的人才,如廣為稱頌的“慧眼識羅庚”則是一較為典型例子。他還到國外聘請了法國著名數學家哈達瑪,並和顧毓秀先生一同,聘請了美國教學家維納到清華講學,這成為當時轟動中國數學界的一件大事。為了辦好雲南大學,他履行此用人方針,在抗戰時期更為突出。他根據雲南地理環境、自然資源情況,從教學需要出發,聘請了近百名優秀教師。
自北平出發準備返滇時,他就開始聘任教師的工作。他用爭取到的“中英庚款”五席講座費,首先在清華聘任;接著,又到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的南開、中南、中央等大學和研究所采取借聘、兼任、設講座等方式,聘請了全國知名的數理專家、采礦專家、冶金專家、經濟學家、土木建設專家,加強雲大數理、礦冶、經濟方麵的教學。抗日戰爭時期,雲南成為抗戰“大後方”,除清華、北大、南開3校在昆明成立西南聯大外,戰區許多大學,如中法、浙江、華東、同濟、中山等校,和國民政府所屬的一些科研院所,也西遷來昆。熊慶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除繼續聘請以上專家留校外,還向這些學校和科研單位,借聘了不少著名教授、學者充實雲大的教師隊伍。如:聞在宥、施蜇存、陶音、吳晗、楚圖南、白壽彝、尚鉞、胡小石、華崗、聞家駟、劉文瑞、吳文藻、費孝通、潘光旦、陶天南、周新民、王伯琦、沈來秋、朱炳南、潘大逵、林同濟、蕭蘧、王贛愚、朱馭歐、趙忠堯、華羅庚、馮景蘭、崔之蘭、莊圻泰、陳省身、何魯、霍秉權、張為伸、嚴楚江、李季偉、王士魁、顧宜蓀、丘勤寶、殷之潤、高琪、鄒思泳、張正平、蔣導江、朱熙人、陶桂芬、石充、盧煥雲、李清全、李吟秋、馬光辰、範秉哲、杜棻、李樞、姚碧澄、戴練江、趙明德、劉學敏、湯惠蓀、張福廷、諸寶楚、段永嘉……此外還有請來協助科研的知名學者,如邊疆教育方麵有:薛觀濤、丁道衡、張維華、江應梁、宓賢璋等。同時聘請其中一些有辦學經驗的人,任學校的主要職員和新建院係的籌建人,如:聘請何魯任教務長兼數理學係主任,聘請林同濟任文法學院院長兼政治經濟學係主任,聘請張正平任礦治工程學係係主任,聘聞在宥任文史學係主任。請範秉哲籌建醫學院,嚴楚江籌建植物學係,聘請長期在北方從事中學教育的楊春洲,任雲大附中主任(後稱校長)。還聘來一批數理方麵有發展前途的青年教師,如朱德祥、胡維青等,生物方麵如吳征縊、潘清華等,農林方麵如徐永椿、曹誠一等,文史方麵如張友銘、陶光、李文衡等。對雲大原有教師根據水平與外來新聘專家同等待遇。這樣,抗日戰爭時期的雲南大學名師濟濟。教師數量從1937年的49人,增加到1946年的23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由38人增至126人)。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抗戰勝利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