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是一定不做的
© 徐敏|文
吳稚暉
1943年8月,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因車禍在重慶去世,誰來接替這一職務?蔣介石首先想到了吳稚暉。擱在旁人,這是削減腦袋都想謀求的職位,吳稚暉卻想也沒想,就毫不猶豫地推辭了。吳稚暉說:做元首要穿燕尾服,打領帶係領結,我隨便慣了,不自在;再說,我長相醜,不像一個大人物,接見外賓,有礙觀瞻;而且我天生愛笑,常常不由自主就笑起來了,萬一哪天外國使節遞交國書,我忍不住笑起來了,豈不影響國家形象?還是做個普通人物的好。
吳稚暉曾有句名言:“官是一定不做的,國事一定不可不問”。
老蔣尊重吳稚暉的選擇,也就沒有勉強。但既然說了要過問國事,那麽有些事情還是要委托他做的。
1946年,國民政府宣布結束訓政,推行憲政,在南京製定《中華民國憲法》,就邀請了吳稚暉擔任製憲代表主席。當蔣介石當選首任中華民國總統,宣誓就職時,就是吳稚暉親手將民國憲法遞交到蔣介石手上的。這個曆史時刻所拍攝的圖片,至今仍然是台灣曆史教科書裏的重要圖片。因此,在很多台灣人的印象中,吳稚暉的形象就是“製憲領袖”。
但在更多場合,吳稚暉的為人處世,常常別具一格,標新立異,與眾不同。
吳稚暉終生不坐轎子,他說坐轎子的是人,抬轎子的也是人,人抬人是一件很殘忍的事。他也很少坐汽車,雖位高望重,卻沒有自己的座駕。有一次,一個朋友非要送他一輛嶄新的人力車,吳稚暉收下後,叫蔣經國把扶手鋸掉。蔣經國不敢。吳稚暉教過蔣經國,兩人是師生關係,吳稚暉就用老師的口吻說:“叫你鋸你就鋸。”這輛鋸了扶手的人力車,吳稚暉拿它放在屋子裏當沙發坐。
抗戰時期,吳稚暉隨國民政府移居重慶,住在上清寺街一個小鋪子的閣樓上,身無長物,唯有自書的“鬥室”一匾懸於門上。他為此仿效唐代詩人劉禹錫的《陋室銘》,寫了一篇《鬥室銘》:
山不在高,有草則青;水不在潔,有礬即清。斯是鬥室,無庸德馨。談笑或鴻儒,往來亦白丁。可以彈對牛之琴,可以背癩痢之經。聳臀草際白,糞臭夜來騰(他喜到野外大便)。無絲竹之悅耳,有汽車之鬧聲。南堆交通煤,東傾掃蕩盆。國父雲:阿鬥之一,實亦大中華之大國民。
後來,這篇《鬥室銘》傳到了蔣介石的耳朵裏,老蔣找來一看,覺得對不住這位黨國元老,便命人在牛角沱對岸山上為吳稚暉建了一棟寬敞的房子。派人替他搬家,吳稚暉卻不領情,說自己已經習慣了,好比豬住在豬圈裏,它感到很舒服,把它搬進洋房裏,弄不好反而生病。為了保住老命,我還是不搬的好。直到抗戰結束,吳稚暉才離開鬥室,回到南京的家中。
在有些人心目中,他就是個怪老頭。但老蔣識人,一直拿他當老師看。可以說,沒有人比老蔣更了解他。這人可不是一般人。
吳稚暉,原名吳眺,1865年出生於常州府一戶普通農家。祖上以種田為生,家境貧寒。祖父死時,隻能買口有縫的鬆木棺材,用紙把板縫糊起來。
吳稚暉6歲時,母親病故,由外祖母陳太夫人把他帶到無錫。7歲時進私塾受啟蒙教育,他天資聰穎,學習刻苦。外祖母家也很窘迫,往往斷炊。但吳稚暉不受影響,意誌更堅。17歲時吳稚暉應聘擔任私塾老師,外祖母典當了自己的外衣,替他買了一件布袍,這才使他避免了穿著破舊衣衫走上講台的難堪。
他白天在私塾教書,晚上在無錫崇安寺春源茶社,與孫揆均等人一邊喝茶,一邊討論學問。1887年,吳稚暉考中秀才。1889年他到江陰南菁書院讀書,繼續提升學業。27歲時外祖母去世,也就在這一年,他參加鄉試考中了舉人,覺得可以告慰恩重如山的外祖母。第二年,他到北京參加會試,落第,仍回到南菁書院讀書。
有一天,江陰知縣經過孔廟,在下馬碑前沒有下轎,恰好被吳稚暉與同學紐永建等人看到,認為這是“非聖無法”之舉,氣憤地撿起石子向轎中擲打,知縣大怒,把吳稚暉押入縣署。後經南菁書院山長黃以周出麵交涉,知縣承認拘捕舉人為非法,用轎子和樂隊將吳稚暉送回書院,風波才算平息。黃以周是著名經學家,他對吳稚暉的尊孔精神頗為讚賞,但考慮到學院安全,怕招惹麻煩,還是希望吳稚暉等人離開書院。吳稚暉後來去了蘇州紫陽書院繼續就讀。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爆發,中國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吳稚暉受維新變法影響,與康有為相約,從此不再參加科舉考試。1905年春在倫敦會見孫中山,二人在交往中結下深厚友誼。同年冬吳稚暉加入中國同盟會,成為最早的一批會員。
吳稚暉在國民黨中的地位很高,與蔡元培、李石曾、張靜江並稱為民國四大元老。
1926年蔣介石率兵北伐,吳稚暉手捧孫中山遺像送行,激勵國民軍統一全國。
吳稚暉一生著述等身,是我國最早創設漢語拚音、推廣國語(普通話)的學者之一,196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文化學術偉人”的榮譽稱號,成為20世紀獲此殊榮的首位中國人。
從聯合國授予的稱號可以看出,吳稚暉不僅是革命家,也是學者。
他自幼學習大篆,27歲中舉,是當代無敵的篆體家。他後來常對朋友說,我的舉人是騙來的,考試時寫的文章不長,但全部是用大篆寫的,考官看不懂篆體,但感覺字寫得好,就把我錄取了。
吳稚暉一生官銜多得數不清,1924年當選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1927年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主任、中央國防最高會議常務委員、國民黨中央評議員、總統府資政,等等。其中,多數官職隻是掛個名的虛銜。革命軍總政治部主任是個重要實缺,但吳稚暉並未到職。他終其一生隻領一份中央監察委員的薪水,也從不去機關辦公。監察院有緊急公文,於右任叫秘書長狄膺親自送去,他也是簽署一筆了事。
他生性灑脫,60歲時,上海的無錫幫為他慶賀花甲壽誕。大廳上紅燭高燒、壽幛高掛,桌上有壽桃、壽麵和各種壽禮。上海灘的頭麵人物濟濟一堂,唯獨不見老壽星出場。等到過了吃飯時間,才收到一封發自杭州的來信,信中說:弟因先母早逝,故先外祖母不忍提及弟等出生之日,所以從未有所謂‘誕’,我自己也糊裏糊塗,不知生於何年。有人登報說替我慶祝花甲,我才知道已經一輪甲子,這叫做謠言處處有,中國特別多。我雖然相信我或者已滿了六十,卻不敢在月份牌上隨便揀一個日子就算生日。我最反對慶壽做生,所以從不替人祝壽,這是一個硬憑據。我不能說一套做一套,自己反倒讓人做起壽來。現在敬璧原帖,並叩謝諸先生,本日弟已赴杭州,不能陪座,歉甚歉甚。
這個老頭不管不顧,與同鄉好友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弄得眾人哭笑不得,好不尷尬。60華誕的酒席隻好變做無錫旅滬同鄉會的聚餐了。
1945年,吳稚暉80歲,衛聚賢教授在他主辦的《說文雜誌》上,出了一期“吳稚暉八十大慶專集”。吳稚暉看見後,極不讚成,當即申明說:“我吳稚暉是偷來的人生,出生前,祖母曾托夢給外婆,說從陰間奈何池裏用秤鉤鉤出來這個孩子,趁閻王爺打瞌睡時逃出了鬼門關,以左臂上有秤鉤鉤傷的傷疤為記。此子出生後,千萬不能做生日,因為是閻王的逃犯。被閻王得知是要捉拿歸案的。”也是巧了,吳稚暉手臂上確有寸把長的一塊黑疤,使這故事聽起來真還好像有根有據似的。
這件事被蔣介石知道了。到農曆2月28日那天,以蔣、宋夫婦的名義,給吳稚暉送去了一盤大蛋糕。這當然不能扔諸門外,恰好來了一群親友,吳稚暉於是親自動手把壽糕切成小塊,分與大家共享。因為沒有吃飽,有人建議每人加碗壽麵,吳稚暉說什麽也不答應。親友故舊為他籌集的“八十大慶”黃金10兩,吳稚暉拒絕接受,後來全部捐給了家鄉的一所中學做了新校舍的建造經費。
吳稚暉一生清廉,生活簡樸、家無餘財。抗戰時住在重慶,一度生活困難。他便在重慶《中央日報》上登了則廣告,表明開始賣字為生,掙點生活費。他賣字所得潤筆金有五六萬之巨,生活水平大有提高。直到1948年通貨膨脹,法幣貶值,兌換成金圓券,不久金圓券雪崩幾成廢紙。結果赴台後,吳稚暉7年辛苦賣字所得,隻換得台幣147元,又隻好繼續賣字,以維持一批隨他去台親戚的吃粥日子。
吳稚暉的篆體書法:月到中秋分外明
1948年,吳稚暉已經83歲高齡,仍然堅持教課。有一天晚上授課時突然暈倒,恢複過來後,女兒勸他再不要教書賣字了,說你偌大年紀還要這樣勞苦,連做你的女兒也要給人笑話。吳稚暉說:“有什麽可笑話的?做做吃吃,死了你把我的骨頭磨成粉,摻在茅廁裏做肥料,你就是孝女!”
1949年,蔣介石派專機將吳稚暉從廣州接到了台北。1953年,吳稚暉病重住院。是年10月30日深夜,吳稚暉病逝於台北,享年88歲。蔣介石題詞“痛失師表”。12月1日,蔣經國遵從其遺願,將老師的骨灰灑向金門海麵。
在金門縣金城鎮水碼頭附近,有一座吳稚暉公園,是海葬當年建成的。與水碼頭比鄰而居。由於公園地勢較高,水碼頭景致盡收眼底。在此,還可眺望金門太湖、小金門和大陸。公園內有於右任題字的稚暉亭,亭中央是蔣介石親書的碑文“吳稚暉先生水葬紀念亭”。公園盡頭有吳稚暉先生的半身銅像。
吳稚暉一生不願見醫生,後來實在病重了,國府強迫他治療,吳稚暉生氣地表示:“可以去見閻王了。”
吳稚暉一生的追求就四個字:教育、科學。死前的遺言是,將其葬在最貼近大陸的地方。
參閱資料:
百度百科《吳稚暉》
張不才的讀書鋪子《“國民黨元老”吳稚暉……晚年結局如何?》
張昌華《一個壞透了的好人》
《民國怪人吳稚暉》(《幽默笑話》)
百度知道《如何評價吳稚暉》
知乎《如何評價吳稚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