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天書,無論是誰,讀起來要謙虛!---軍神
既然“文革”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天書,那麽,探索毛主席文革戰略的形成過程,就是研究這部天書的一部分。
因此,在這篇文章中,筆者將談談毛主席關於文革戰略的形成過程。 這純粹是筆者的探索觀點,未必是對的, 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1970年,毛主席對斯諾說,在1965年1月製定《二十三條》時,他已決定,劉少奇必須下台。
讓劉少奇下台很容易, 一根小指頭就夠了。當然這是誇張了。
後來, 毛主席明確表示,讓劉少奇下台不是主要目的,教育人民群眾, 防止資本主義複辟, 才是主要目的。 因為讓劉少奇下台,隻有一時的效果,但教育人民群眾卻是長久的效果。
所以, 他不顧自己的年齡、健康和辛苦,八次接見紅衛兵。
這是因為, 毛主席說: “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曆史的動力。” 這是因為, 依靠群眾,動員群眾,是他一貫的主張和主要措施。
“久有淩雲誌,重上井岡山”
現在回過頭來看,毛主席的文革戰略應該是在重上井岡山之後形成的。
重上井岡山,是指1965年5月22日至5月29日,毛主席重回井岡山的事件,期間撰寫《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和《念奴嬌·井岡山》。
重上井岡山, 應該是他思考如何防止資本主義複辟的第一步。
1965年5月,作為偉大的戰略家, 毛主席“久有淩雲誌,重上井岡山”。 此行決不是遊山玩水, 其戰略意圖十分明顯。 這年毛主席七十二歲,闊別井岡山三十六年。三十六載春秋,正好是他人生歲月的一半時光。
重上井岡山,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毛主席尋找當年的記憶與鬥誌的努力——猶記烽火,更難忘烽火。井岡山成全了毛主席的鬥誌,也鑄就了毛主席的意誌。這片土地曾是毛主席武裝奪取政權的起點,如今又將成為他捍衛紅色政權永不改色的新的起點。他要在和平年代裏迎接暴風驟雨的到來,一場看不見烽火的戰鬥即將拉開序幕。
[王超然回憶說:
記得主席一邊抽煙一邊說,事情不是那麽簡單,人家資本主義製度發展了幾百年,比社會主義製度成熟得多,但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中國的人口多,民族多,封建社會曆史長,地區發展不平衡,近代又被帝國主義弱肉強食,搞得民不聊生,實際上四分五裂。我們這樣的條件搞資本主義,隻能是別人的附庸。帝國主義在能源、資金等許多方麵都有優勢。美國對西歐資本主義國家既合作又排擠,怎麽可能讓落後的中國獨立發展,後來居上?過去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今天走資本主義道路,我看還是走不通。要走,我們就要犧牲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就違背了共產黨的宗旨。國內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都會激化,搞不好,還會被敵人利用。]
在外地長達9個月, 醞釀文化大革命的戰略
1965年國慶節後,毛主席離開北京前往南方,至1966年7月18日返回北京,在外地長達9個月,為毛主席曆次巡視時間最長的一次,所思所行都圍繞著一個中心: 醞釀文化大革命的戰略。
毛主席在1966年6月還寫有一首《七律·有所思》,是談他對文革初期的感受和展望,隻是未注明寫作此詩的地點。
七律·有所思
1966年6月
正是神都有事時,又來南國踏芳枝。青鬆怒向蒼天發,敗葉紛隨碧水馳。
一陣風雷驚世界,滿街紅綠走旌旗。憑欄靜聽瀟瀟雨,故國人民有所思。
1966年5月15日至6月15日, 毛主席在杭州; 接著離杭州,經長沙,於6月17日到韶山滴水洞; 在滴水洞住11天,於6月28日赴武漢。
1966年毛澤東隱居“滴水洞”:謎一樣的11天, 最後下決心作決策的地方
1966年6月18日,毛主席住進了1號樓,望著蔥綠的群山,他高興地說:“這個洞子天生一半,人工一半,怕是花了不少錢哪!既然修了,就要管理好,不要破壞了。”
在“滴水洞”,毛主席任何人都不見,除了看書、批閱文件外,就是思考問題。按照毛主席的習慣,有重大事情,一般不出去散步。喜歡戶外活動的毛主席這次一反常態,僅讓張耀祠等人用輪椅推著離開洞口不過三百米。
顯然,這是他做出最終決策的日期和地點。這和諸葛亮幾天閉門不出的做法, 如出一轍。
可以看到,毛主席整個思考和規劃文革的過程是非常謹慎和細致的, 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橫渡長江, 展示意誌
做出最終決策後,毛主席公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橫渡長江。這是他展示意誌的時候了。
1966年7月16日,一聲驚雷震驚中國和全世界,73歲高齡的毛主席在武漢橫渡長江,突然在人民中現身,在響徹雲霄的“毛主席萬歲”的歡呼聲中,毛主席與人民已水乳交融。
遊泳時,毛主席發表了著名的震驚世界的論斷: “長江,別人都說很大,其實,大,並不可怕。美帝國主義不是很大嗎?我們頂了它一下,也沒啥了不起。所以世界上有些大的東西,其實並不可怕。”
像這種氣勢雄偉的豪言壯語,至今在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國家元首敢這麽說。 顯然,這是毛主席向全世界展示發動文革的決心和意誌。
應該說,在外地長達9個月, 醞釀文化大革命的戰略, 還有另一個目的, 也就是給劉少奇最後一次機會,讓他繼續主持中央工作,領導文革,看他是否改變立場, 以做到仁至義盡。
如果劉少奇不派工作組鎮壓學生運動,毛主席可能不會讓他下台。
《炮打司令部》, 真正的文革正式開始
幾天後,毛主席返回北京。
毛主席做事總是旗幟鮮明、光明正大、理直氣壯。於是, 1966年8月5日,毛主席寫了著名的威力巨大的《炮打司令部》。 這是旗幟鮮明、光明正大、理直氣壯的一個典範。
不用一槍一炮,《炮打司令部》威力無比。這就是毛主席的文治武功。很快,在黨的八屆十一中全會上,劉少奇失去權力,由林彪取代劉少奇, 成為第二把手。
1966年8月8日, 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 簡稱《十六條》。
很快,毛主席糾正了劉少奇的錯誤,改變了文革的方向。真正的文革正式開始。
重上井岡山後記:
在談笑風生中, 毛主席一行結束了井岡山之行。 下山前, 毛主席與白發蒼蒼而又仙風道骨的井岡老翁話別。
井岡老翁見證了38年前, 毛主席率領工農革命軍第一次上井岡山的情景及其以後烽火連天的戰鬥曆程, 現在又見證了毛主席第二次上井岡山的全過程。
毛主席與井岡老翁緊緊握手, 依依惜別。
"潤之, 多保重!" 揮手告別後, 井岡老翁熱淚盈眶, 目送毛主席一行緩緩下山。
毛主席一行離開許久後,井岡老翁仍然站在那裏,凝視著毛主席離開的遠方, 一動不動。
忽然,東風拂麵,井岡老翁如夢初醒, 猛地打了一個激靈, 口中念念有詞, 隨口吟誦出一首現代小詩, 以見證並紀念毛主席此行。
昔上井岡山,點燃烽火台。
摧毀舊世界, 開創新時代。
重上井岡山, 烽火已不再。
放眼觀世界, 前瞻一千載。
下山後, 毛主席揮筆作著名的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