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道借

來源: 加州花坊 2022-04-15 06:35:02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1533 bytes)

 

 徐爾新 漢嘉女1  2022-04-15 05:46

有借不還

© 徐爾新|文

 

 

 

一塊石頭丟地上,沒人揀。一件文物深埋地下,有人去盜。為什麽?值錢。越是值錢的文物,越是有人膽大妄為,甘冒坐牢甚至殺頭的風險,或盜墓,或搶劫,目的就是據為己有。
 
這類據為己有,沒逮住算運氣;一旦逮著,可就吃不了兜著走。
 
但另有一種據為己有,憑借權力之手,予取予求,無所顧忌,還屢屢得手。
 
01
 
河南開封市蘭考縣有戶普通農家,姓蔡,蔡家有一道祖傳下來的聖旨。每到重大節日,蔡家人都會沐浴更衣,焚香淨手,把聖旨恭恭敬敬的拿出來,擺放在廳堂最顯眼的位置,闔家祭拜,以此表達對祖先的追思。這件事後來引起了當地檔案局專家的注意,經過考證鑒定,證實這道聖旨是道光14年頒發給蔡家祖先的。
 
聖旨用滿漢兩種字體書寫,行文飄逸,內容是褒揚蔡家功績的。專家們看後,認定其價值不菲,想要借去好好研究一番。怕蔡家人不願出借,一再強調有借有還。蔡家是本分農民,心想檔案局也是有身份的國家機構,就答應了。但時間一長,檔案局卻有借不還。蔡家人這才察覺事情不對,哪有一項研究,26年了還沒做完的?會不會根本就不打算還呀?
 
蔡家人多次找到檔案局要求拿回聖旨,但檔案局總是支支吾吾,以各種理由搪塞。他們對蔡家人說,聖旨隻是暫時放在館裏供遊客們參觀,讓更多人了解曆史。這樣的理由說了一遍又一遍,每次都成功地阻止了蔡家要求返回文物的要求。
 
終於,蔡家人覺得不能再等待了,無論如何,他們都要拿回屬於自己的文物。檔案局見蔡家人態度堅決,毫不通融,知道沒有理由繼續拖延,於是換了一個說法,稱蔡家人當年是自願交出聖旨的,文物現在已經屬於國家財產了。
 
蔡家人聞聽大吃一驚,知道無處講理,於是一紙訴狀將檔案局告上了法庭。幸虧蔡家人還保留了祖傳聖旨的證據,和當年出借聖旨的相關材料,這才擊破了謊言,打贏了官司。
 
20117月,蔡家人告檔案局借走自家傳家寶20多年不還一案,法院作出判決:被告檔案局在10日內將祖傳聖旨歸還蔡家。
 
02
 
1985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期間,滑縣上官村人民公社文化站站長找到王新明,從他手裏借走了王家的兩件文物:一個瓷碗和一枚圓孔銅錢。當時約定,如果文物被國家收藏,會給予王家經濟補償;如果國家不要,則原物退還。
 
可這一借就是整整三十年,兩件文物也沒了消息。經多次催問,才被告知“兩件文物找不到了”。
 
此時,王新明早已不在人世,他兒子王連民也已經81歲。王連民告訴記者說,這兩件文物是他母親當年陪嫁的嫁妝,文化站的人到他家做工作,打了借條後拿走的。文化站的人當時承諾說,如果這兩件文物很珍貴,被國家保存了,國家會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如果國家沒有保存的話,一定會原物退還。
 
王連民家住安陽滑縣上官鎮民王莊村。他至今還保存著那張已經泛黃的借條,借條上的字跡仍然非常清晰:今借到王新明文物兩件,瓷碗、圓孔銅錢。落款時間為1985429日,公章蓋的是“滑縣上官村人民公社文化站”。
 
這兩件文物具體什麽模樣,當時沒有留下照片,現在已經無法目睹。王連民憑記憶描述說:瓷碗形如小盞,碗口比家用的直徑大不了一指,顏色是豆青色,上麵有裝飾的白點;銅錢圓孔,上麵有蝌蚪文,比常見的方孔銅錢大一圈。
 
文物被借走後,王連民的父親曾多次去文化站追問下落,起初得到的答複是:文物交給了上級,會幫他向上級詢問。
 
這一問就是三十年,當年的上官村人民公社,一變為上官鄉,再變為上官鎮,文化站的工作人員也換了一茬又一茬。王連民的父母也熬不過歲月,先後去世,臨終時都還惦記著兩件傳家寶。
 
父母死後,王連民拿著借條繼續追問,鄉政府答複文物上交給了縣文化局。王連民以為追問有了下落,誰知到滑縣文化局一問,人家幹脆告訴他兩件文物找不到了,並表示文化局正在調查。
 
當年,王家的兩件文物,是公社文化站的劉站長從王新明手裏借走的。當時推斷瓷碗是明代製品,銅錢則不好推斷。東西拿到手後,根本沒在文化站停留,就直接交到了縣裏。劉站長至今還保留著當年的收據,上麵列明了文化站同一批上交的多件文物,其中就包括王連民家的瓷碗和銅錢,收據下方還蓋有“滑縣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的公章,時間為1985819日。
 
文物上交之後,縣裏在人民文化館搞了一個文物普查成果展覽,但展覽結束後,展覽的文物卻沒了下文,最終去向不明。
 
對此,滑縣文旅廣新局的副局長周士德告訴記者,王家的兩件文物確實找不著了。雖然文化站出具有收據,證明王連民家的兩件文物確實交到了縣裏,但由於收據上沒有寫明交接的經手人是誰,加上時間已經過去三十年了,當年文化局的負責人都過世了,現在已經無法查清文物的最終下落了。
 
這調查後來成了看不到頭的馬拉鬆長跑,就拖到王連民都81歲跑不動了,隻好交給兒子王東存接著再跑。王東存雖然年輕一點,還跑得動,但每次追問,文化局都答複說繼續調查,但每次調查都沒有結果。
 
最終,通過記者與上官鎮政府電話聯係,鎮長王靈芝表示會與文化局協商,盡快給王連民做出經濟補償。對此王家人表示,如何補償已經不重要了,隻要鎮裏邊承認、願意擔當就行。
 
三十年的奔波結果,早已讓王家人精疲力竭,總不能從第三代再拖到第四代吧?
 
03
 
相比上麵的有借不還,有一種借叫“霸道借”。
 
文革初期,借所謂破四舊抄家,短短20多天,北京就有11.4萬多戶人家被抄。上海則“抄了10萬戶資本家”,天津抄了1.2萬戶。全國上下據稱總共約有1000多萬戶人家被抄,散存在各地民間的大量珍貴字畫、書刊、器皿、飾物、古籍,有的化為灰燼,有的就集中起來堆放在倉庫中。這些幸存的大量古籍珍本、古玩字畫,也給了某些關注者以可乘之機。
 
據北京市文物管理處文物工作人員事後寫的材料,林彪、葉群打借條拿走文物字畫1858件,圖書5077冊,筆134支,紙1451張。陳伯達拿走文物432件,字畫127件,字帖301冊,圖書5355冊,筆159支,紙13卷。
 
其中康生更是大戶,他頻繁出入查抄倉庫,僅1968年至1972年,就先後到北京文管處去了32次。借走圖書12080冊,文物1102件,其中有大批宋元版和明版的珍本、孤本圖書,也有兩千多年前的青銅器,一千多年前的古硯、碑帖、書畫和印章,還有三十萬年前的玳瑁化石等,都是一批具有重要曆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珍品,有的還是絕無僅有的國寶。
 
文藝旗手的愛好與眾不同。1970年秋,她約康生去文物管理處挑選珍品,選了一隻18K金的法國懷表,表上鑲有近百顆珍珠、寶石,並配有四條金鏈。與別人“白借”不同,她付了7塊錢的人民幣。
 
04
 
19624月,跟隨了毛澤東15 年的衛士長李銀橋要調到天津工作。離別前,毛澤東給了李銀橋一幅字。李銀橋打開一看,是毛澤東193510月所作的七律詩《長征》。這幅書法手跡是寫在榮寶齋精製的宣紙上的,詩後落款為“毛澤東一九六二年四月二十日”。李銀橋回家後發現,“大渡橋橫鐵索寒”一句中少了一個“索”字。第二天,李銀橋拿著手跡去見毛澤東,毛澤東提筆在“鐵”字旁邊加了一個“索”字。
 
郭沫若看了毛澤東寫的這幅書法後,讚不絕口,特別點評說添加的“索”字就猶如神來之筆,巧奪天工。
 
李銀橋到天津後,和時任河北省委書記的林鐵過從甚密。有一次,林鐵的夫人弓彤軒提出要欣賞一下李銀橋手中的《長征》詩手跡。看過之後,又說要拿去在報紙上發表,好讓更多的人都能欣賞到毛主席的書法。李銀橋心裏雖然不情願,但礙於臉麵,還是答應了。
 
等到《長征》詩的手跡在一家省報上發表後,李銀橋收到了還回來的書法,但他吃驚地發現,送還他的不是原件,而是一份複製品!為此,李銀橋一次又一次地催討、索要手跡原件,但始終未果。
 
隨後文革開始,李銀橋被造反派關押,罪名之一就是未經同意,擅自發表毛主席的《長征》詩書法撈取稿費。幸虧毛澤東有次視察天津,了解到李銀橋近況,指示放人,李銀橋才被釋放。
 
此後,李銀橋的工作幾經變動,尋找手跡的事情也就一拖再拖。1989年,李銀橋離休,仍未放棄查找手跡原件的下落,但始終沒有結果。
 
這個虧,吃得和王家的明代瓷碗一樣大,都是好端端的借出去,莫名其妙地就沒了。

所有跟帖: 

再要就是“尋釁滋事”了。陝西有戶人家49年之前曾借出大洋和糧食,也有借條。挨餓沒錢了拿著借條去要給戴帽了 -公鯊- 給 公鯊 發送悄悄話 公鯊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15/2022 postreply 08:11:29

“郭沫若看了毛澤東寫的這幅書法後,讚不絕口,特別點評說添加的“索”字就猶如神來之筆,巧奪天工” - 郭老功力深厚! -znr0505- 給 znr0505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15/2022 postreply 08:24:36

老婆、汽車和文物概不外借 -dmaster- 給 dmaster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16/2022 postreply 06:55:5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