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島、長崎的那兩顆原子彈爆炸之前,日本人的戰爭機器其實已經被摧毀殆盡,日軍已經是秋後的螞蚱,蹦噠不了多久了。而做到這一點的曆史功臣,卻是一個鮮為人知的人物,他就是當時的美國空軍少將柯蒂斯·愛默生·李梅。
要是問一下那個時代的日本人,是什麽東西讓他們最感到恐懼?他們的回答恐怕不是原子彈,而是“李梅燒烤”。
這個“李梅燒烤”,可不是燒烤店的那種肉香撲鼻滋滋冒油的羊肉串。那這位美國將軍到底有什麽鬼斧神工的手段,能夠廢掉日本人的內功?且聽筆者一一道來。
助紂為虐的美國人
很多朋友都知道,美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聯盟的重要組成力量之一,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英雄。但事實上,這種看法是非常片麵的。
在1941年12月的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國非但不是什麽反法西斯的英雄,反而是一個助紂為虐的劊子手。當時的日本雖然是一個發達國家,但是它本質上還是一個資源稀少的貧困島國。就算它擁有再發達的工業體係,一旦沒有了工業原料,那它的戰爭機器照樣要停擺。
從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日軍全麵侵華,到1941年12月18日的珍珠港事變,這四年的時間裏頭,到底是誰給日本的工業機器輸送原材料呢?正是美國!
在這四年的時間裏,美國兩邊倒賣軍火,狠狠地發了一筆戰爭財。當時甚至連紐約帝國大廈的電梯都被拆下來 ,送到日本軍工廠造成子彈,然後射進中國人的胸膛。
等到1941年珍珠港事變之前,日本國庫裏的黃金已經所剩無幾,幾乎全都落到了美國人的口袋裏。美國人一看日本人已經被榨幹了最後一滴油水,馬上就提起褲子不認人,便說日本的戰爭行為是不正義的,美國要中立,華麗轉身成為正義的鬥士停止給日本人輸送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
實際上呢,就是因為日本人已經窮得揭不開鍋了,美國人準備趁火打劫,用白菜價收購日本人在中國侵略戰爭中所得到的一切。
其實,美國人之所以支持日本人發動侵華戰爭,絕對不僅僅是因為想經濟上想發一筆戰爭財那麽簡單,而是有著更加深遠的戰略考量。
當時美國的那些頂級戰略家艾森豪威爾、馬歇爾、羅斯福,這些人可都是一時之豪傑,他們的目光所及是未來天下的世界霸權。
美國巧養出頭鳥
自從大航海時代以來,歐洲一直是人類社會的中心,世界上優質的殖民地早就已經被英國、法國、荷蘭這些先發國家給占領完了,就連同為歐洲國家的後發國家德國都分不到肉吃,隻能鋌而走險,發動世界大戰搶奪陽光下的地盤。
至於美國這個孤懸於歐亞大陸之外的美洲國家更是連殘羹剩飯都別想分到一點。
美德兩個引領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後發國家,都有充分的動力去打破舊世界。
可是有意思的事情是,這個德國人號稱是世界上最嚴謹的民族,但就他們在兩次世界大戰的表現來看 ,表現出來的卻是暴躁易怒、嚴重缺乏戰略定力。美國這個看起來大大咧咧很不靠譜的西部牛仔,反而是真正的老謀深算。
美國人比誰都明白。英法殖民主義縱橫世界幾百年,哪怕他們再怎麽腐敗墮落,可是幾百年的底蘊還是擺在那裏的 ,還是有臨死前拉個墊背的能力的。美國人也同樣明白槍打出頭鳥的道理。所以,老謀深算的美國政府分別在歐洲跟亞洲養了兩隻出頭鳥,去幫他們趟雷。
1929年,從美國爆發的大蕭條危機蔓延到全世界之後,東西方的工業強國全都陷入了經濟危機,市場慘淡民不聊生。而英國和法國這些老牌殖民帝國有著廣闊的殖民地市場可以作為緩衝地帶,還能夠苟延殘喘一會兒。
可是日本和德國就受不了這樣的折騰了,這兩個國家都是後發國家。特別是德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那就慘咯 ,一點陽光下的地盤都沒有。
為了緩解經濟危機,避免國內爆發革命,這兩個國家就相繼鋌而走險走上軍國主義道路,明目張膽去搶奪英法的蛋糕。
日本在1931年發動了918事變,直接把中國東北變成了它的殖民地。德國人則在1933年選上了一個希特勒。
美國人正是看上了這一點,他深深地知道,這兩個出頭鳥的胃口一定會越吃越大。未來一定會不可避免地跟老牌殖民帝國發生重大衝突。所以,在這兩頭惡魔成長的過程中,美國人不停地給他們喂飼料。
希特勒
德國的希特勒想要擴軍備戰,但是德國窮得叮當響,根本就沒有錢。這個時候,美國華爾街就如同天使一般降臨,錢要多少有多少 ,隻要能把天下攪亂,我就是你的提款機。
有了美國人資助的原始資金之後,德國的工業機器就開始轟隆隆地發動,而且德國可不是日本,他有魯爾工業區,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可以供給自己的戰爭機器。
日本人這邊的情況就有所不同,他不缺錢,但是缺乏原材料。美國人則表示我美洲大陸地大物博,工業原材料你要多少有多少。
到了1941年珍珠港事變爆發之前,日本人已經占領了中國東部一半的地區,而且那還是中國最富庶的地區。
似乎上天都在幫助美國人,要知道,美國人的戰略構想有一個非常致命的缺點,那就是如果日本能夠在中國實現以戰養戰的戰略構想,那麽日本將會擺脫對美國原材料的依賴,那麽到時中國這塊共享蛋糕,將會變成日本人的獨享蛋糕。日本人將會變得比歐洲那幫人還要難對付。
但是中國這邊出了高人,他們發動了人民群眾,打起了人民戰爭。搞得日本人在中國戰場非但不能以戰養戰,反而變得入不敷出,徹底彌補了美國這個致命的戰略缺陷。
垂死掙紮的日本人
這下子日本人可是變得騎虎難下。他們的這種行為,就像是一個公司向另外一個競爭公司借了一大筆錢,去做一個遠遠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項目,等到這個項目完成99.99%的時候,對麵那個公司突然斷了資金,導致這個優質項目瞬間變成爛尾工程。
這個時候,日本人將不得不以白菜價把這個項目賤賣給對方。而且他還會欠對方一屁股的債務。這種情況對於日本人來說,那是不能夠接受的,死了那麽多人,花了那麽多錢。結果得出這麽一個結果,誰能夠負得起這個曆史責任?就算是日本天皇他也不行啊。
日本天皇裕仁
這個時候,日本人有三條路線可以提供給他們選擇:
分別是北上,從中國東北沿著西伯利亞大鐵路,奪取蘇聯的西伯利亞廣大苦寒地區,那個地方有海量的自然資源可以維持戰爭。
另外一個選擇就是南下,從台灣海峽經過中國南海占領東南亞地區。這些地方地處熱帶,自然資源異常豐富,戰爭所需要的石油橡膠,這裏大大的有。
還有第三條道路——東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美國人打趴在地上,讓他們簽訂賣國條約,繼續給日本的戰爭機器輸血。
我們這些開了上帝視角的人當然會說,日本人打珍珠港就是在賭國運。可現在的問題是日本人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的時候了。
日本偷襲珍珠港
而且,日本人自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的兩次崛起,都是依靠賭國運賭贏的。
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都是以弱勝強。這就難免會讓他們產生路徑依賴。
而且當時的美國,看起來也不是天下無敵。當時美國雖然有強大的工業實力,但是他的紙麵軍事實力,其實不比日本強多少。而且美國人的戰鬥力大家都是知道的,沒什麽戰鬥意誌,比不過日本武士道。
回到當時來看,日本人如果真的要東征賭上一把,勝利的機會是很大的。再說了,就算不能夠把美國迅速打趴下,也可以避免後患。
因為日本無論選擇北上還是選擇南下,美國人都會是日本背後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這把刀子不知道什麽時候就會捅進來。那倒不如在日本北上南下之前,先把美國人的太平洋艦隊打成殘廢,避免他們在背後捅刀子。
日本偷襲珍珠港
而且這個時候日本人已經察覺到了美國人的戰略意圖,他們明白真的有那麽一天,美國人一定會捅刀子的,於是,這才有了大名鼎鼎的珍珠港事變。
但是,曆史詭異之處就在於珍珠港事變,既沒有讓美國人簽訂城下之盟,也沒有達到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的目標。太平洋艦隊的主力部隊在珍珠港事變之前,突然接到命令轉移走了。
所以,日本人預想中的美國將會花費很長一段時間恢複實力並沒有實現,而是迅速被拖入了太平洋戰爭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局。
李梅燒烤定乾坤
對於這個時候的美國人來說,他最希望的是什麽呢?當然希望日本人識相一點,趕緊把勝利的果實給我吐出來。勝負已分,你就不要頑抗到底了!
可是,日本人這個輸紅了眼的賭徒,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落淚。非要跟美國人死磕到底,美國人為了讓日本人趕緊投降。就想到了摧毀他們的軍事工業能力。
從1942年4月開始組織那次著名的轟炸東京,直到1945年廣島原子彈之後,美國不停地對日本的重要工業城市進行大規模轟炸。不過打著打著美國人就發現不對勁了,怎麽炸了這麽久,這日軍還是這麽生龍活虎呢?
美國人的這套轟炸辦法在歐洲戰場非常管用 ,德國人的軍事工業能力受到了極大的重創,所以實力遠遠強於日本的德國人,都不需要投原子彈就已經投降了。
美國人琢磨了一陣子就想,會不會這個指揮轟炸的人不行啊?於是就在1945年,美國人把歐洲戰區指揮戰略轟炸的李梅調到了亞洲戰場。
這個李梅在經過多次的嚐試之後,他也發現自己在歐洲搞的那一套,對日本真的沒有造成太大的傷害?看來不是人的問題,而是日本有問題。經過一番縝密調查之後,他們終於發現了關鍵所在。
原來是日本的工業體係跟德國的工業體係有了重大的差別。德國的軍事工業搞的是大工業集群,日本的軍事工業搞得卻是分布式的小作坊工業,這種模式從效率上來說,當然是比不上德國人的,但是從戰爭的安全性來說,卻遠遠強於德國人。
以前美國的一個炸彈就能夠把德國一個製造飛機的軍工廠產業鏈給炸掉,現在日本人把製造飛機的零件分到成千上萬個作坊,那麽美國人就要找到這些作坊,還要丟下成千上萬枚炸彈,才能夠把日本人的飛機工業給幹掉,這個難度可就太大了。
李梅雖然發現了問題。但是他也發現如果真的要完全摧毀日本的軍事工業體係,那麽美國人將要付出巨大的戰爭成本。哪怕美國人富甲天下,也不能這樣浪費炸彈啊!
但是通過研究,他又發現一個利好,日本由於處於太平洋火山地震帶,這個國家為了防地震,房子大多數采用木質結構。那麽如果投放燃燒汽油彈跟白磷彈,就能夠借助這些房子蔓延火災,把隱藏在居民區的工業作坊一一幹掉。
想通了這一點之後,他也不管什麽國際輿論、社會道德,二話不說直接開幹。
轟炸效果是出奇的好,日本的重大工業城市,包括日本皇宮都收到了他快遞過來的凝固汽油彈 。這次“火攻”,造成近50萬日本人死亡,800萬人無家可歸,日本軍事工業體係損失慘重,已經失去了進一步發動戰爭的能力。
經過他這麽一次轟炸,日本的政府早就已經失去了信心,開始放出風聲,要有條件投降。原子彈的作用隻不過是把這個有條件變成了無條件而已。
所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能夠迅速結束,應該給李梅記上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