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讀朱先生的文章, 感覺特別親切。因為我小時候也住在清真寺街附近。
清真寺街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街。 北邊通大西路, 南邊幾條巷子通向不同的地方。附近有不少回民居住,附近的楊家門估計就是回民聚居處。 我上的小學, 穆源小學就是由回族實業家金恒仁, 楊白山等出資,於1906年創辦的。文革期間, 改名為燎原小學(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附革命寓意)但是大人們一般還是常常稱之穆源小學。文革後又改名為楊家門小學。 再後來,又改回了最早的名字。穆源小學有一個很有才的校友: 範用。 他是一個出版家和雜誌人。曾籌備創辦三聯書店、《讀書》雜誌等,巴金的隨想錄, 傅雷家書都是他策劃出版的。範先生的最高學曆就是穆源小學的畢業文憑。
清真寺街的北頭並不是直通大西路。左右各有一條小巷通出去。 清真寺坐落在街的西北角。很安靜。靠清真寺的那條小巷通郵局。 郵局旁邊就是大華電影院。我們上小學時, 學校經常會包場電影,基本都是在大華電影院。記得有一次看的是西安出土文物金絲玉鏤木乃伊,解說還提到屍體裏發現了南瓜籽。那天看完電影回家惡心得根本吃不下飯, 也打消了我原先想步我母親後塵做醫生的理想。還有一次和同學去看香港恐怖片《畫皮》。晚上電影結束從清真寺街回來,嚇得要命,總感覺身後有腳步聲跟著。因為聽說清真寺裏經常停有去世的人,回民也會在裏麵禮拜,當時太小,搞不清楚這些,總覺得裏麵的人和事都很神秘,所以特別害怕。
清真寺往南一些,就熱鬧一些。朱先生外婆家的老虎灶就在那裏。老虎灶是上海的叫法。鎮江一般稱之為茶水爐子。雖然這裏並不賣茶水。以前家家用蜂窩煤燒飯燒水,一家一爐,難免熱水到用時方恨少, 就去茶水爐子去買幾水瓶熱水。我也幫家裏去打過熱水。茶水爐子斜對麵有一口井,是一個很熱鬧的所在。每天都有附近住戶在那裏洗衣洗菜。井水冬暖夏涼。靠近水井就是一家燒餅油條店。我常常去那裏買早點。直到現在,油條豆漿還是我最喜歡的早餐。再往南邊一點,有一個糧店。我也光顧過。把米口袋等在一個金屬容器出口處,賣米的稱好米,手一拉, 米就出來落入米袋裏了。我還有個姓孫的同學住在油條店旁邊的小巷子裏麵。她跟姐姐媽媽住,從來沒聽說過她爸爸。油條店對麵住著我另外一個姓錢的同學。她爸爸媽媽都是小學老師。應該跟朱先生的外婆是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