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毛主席出生在湖南湘潭韶山衝的一個小村莊。
用毛主席自己的話說,他家祖祖輩輩都在這裏休養生息,從明朝一直到清末,湖南人也一直以能夠與偉人同享一個故裏感到驕傲。
不過,隨著21世紀以來尋根問祖熱潮的興起,再加上毛氏族譜的公開問世,探尋毛主席的祖籍成為了社會史研究的一個新內容。
根據族譜,毛主席的家世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末年,毛氏先人在元末天下大亂的時候,隨軍南征北戰,而後遷到了雲南。
再後來又因為戰亂繼續輾轉,直到來到了湖南湘鄉,成為了韶山毛氏的始祖。
那麽,韶山毛氏的先祖究竟是誰,他們的老家又是在哪裏?為什麽要從老家遷到雲南,然後去了湖南呢?在家族遷徙的過程中,這些事件又是以何種方式被記錄和傳承下來的呢?
毛主席故居
元末亂世參軍來到雲南,留下永勝毛氏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那就是“祖籍”的含義。《辭海》對於祖籍的定義是:原籍、祖先居住占籍的地方。
按照一個氏係的分支,最早修建家譜,且後世的家譜收集整理者詳細或簡略敘述了家族的世係源流,乃至通過通過世係圖表能反映出發展脈絡的第一代人,就是一個族譜的先祖。
根據《韶山毛氏族譜》的記載,韶山毛氏始祖名叫毛太華,原先是江西吉水先茶鄉人,生活在元末明初的時代。
江西吉水縣八都鎮的龍城遺址發現了“毛氏祖籍”的千年古磚,印證了族譜中對於毛氏先祖的記載。
《韶山毛氏族譜》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族譜上記載,在元末年間,毛太華投奔了朱元璋的農民起義軍,跟著隊伍打了一些勝仗。元朝滅亡後明朝建立,毛太華又隨軍從江西遠征雲南瀾滄衛,由於他立過軍功,得到了任百戶長的機會。
毛主席的詩句“糞土當年萬戶侯”,講的就是我國古代的封侯製度。萬戶侯是縣侯,是分封製中最高級別的封賞。
當然,毛主席詩詞中的這個“萬戶侯”,代指的是高官侯爵。而毛太華的百戶長,指的就是管理一百戶的官吏。
由此可見,毛太華雖然像族譜上麵記載的那樣當了官,但也不是什麽特別大的官,他的軍功所帶來的官職養活自家宗族的人可以,想進一步談何容易。
毛太華像
由於明朝創立之初,邊防力量較為虛弱,需要各地屯兵以穩固邊疆,鞏固新生政權。
毛太華所在的瀾滄衛地區設有軍屯,由於他對此地較為熟悉,工作上又比較能幹,便留在了瀾滄衛軍營之中,還在此安家,娶了妻子王氏,生了幾個孩子,就這樣在雲南紮下了根。
研究毛主席家譜的學者們對於明朝瀾滄衛的具體地點一直存在爭論。
有人說,瀾滄衛就是如今位於滇西南的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但經過進一步的研究,曆史學家得出結論,瀾滄衛的真正地點應該是滇西北的北勝州,即麗江地區永勝縣。
麗江永勝縣
永勝縣最早的建置可以追述到2000年前到了明朝初年,這裏的人口已經有了巨大的增長。
而除了查閱資料以及地方誌之外,曆史學家確認毛主席的先祖遷移到這裏的另一個原因是,這裏的毛姓人口相對來說是非常多的。
根據統計,截至2000年2月,永勝境內的毛姓人口超過3000人,是當地全縣漢族總人口1.25%。
毛姓並非大姓氏,在當地卻能有這麽多人,足以證明毛氏先祖在這裏曾經紮根,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永勝縣
從永勝毛氏到韶山毛氏的變遷永勝縣已經被韶山毛氏族人認可,寫入了毛氏族譜中。那麽,這兩家毛氏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還是根據族譜記載,毛太華在當地娶妻生子,他的妻子王氏是彝族人——雲南當地少數民族雜居。多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同時,讓毛太華返回故土的願望更加強烈。
由於明朝的軍戶製度,毛太華麵臨著重大的選擇。
上一輩的軍戶地位可以由自己的子孫繼承,但如果自己家人沒有留在這裏,那麽他們的軍戶就不再受到官府保護。這種情況下,毛太華夫婦決定,既要返回故土,又要保留軍戶。
毛太華夫婦攜帶長子和四子遷回,留下二兒子和三兒子留在瀾滄衛,既繼承軍戶,又繁衍生息,培育子嗣。
毛太華畫像 6
毛氏後人在永勝地區繼續繁衍,這也是如今永勝縣地區毛姓人口較多的原因,毛家香火在兩個地區同時綿延不絕地發展著,堪稱人丁興旺。不過,毛太華全家最終沒有遷回到江西,而是去了湖南。
從北宋時期開始,江西人口增多,發展迅速,以至能人輩出,誕生了如歐陽修、王安石、朱熹、文天祥這樣的大文豪、大官員等。
再加上當地水路發達,交通便捷,經貿水平發展迅速,百姓生活質量也比較高,成為了我國南方地區較為富庶的省份。
元末明初的時候,經過陳友諒和朱元璋在湖廣地區的拉鋸戰,如今的江西、湖南一帶地區慘遭戰火洗劫,十室九空,百姓哀鴻遍野,民不聊生。
到明朝朱元璋取得政權開始,采取了“寓兵於農,屯兵實邊”的政策,從江西一帶將大量人民遷徙來到雲南。
這個過程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招募民眾來到雲南耕地,發展當地的農業生產力;還一部分就是將遠征軍帶來雲南戍邊,史稱“洪武調衛”。毛太華就屬於這種情況。
十多年後,雲南地區的生產力得到了發展,長江以南一線的人口逐漸開始回流,明朝政府順應時代的發展,又開始組織當初墾荒或者隨軍前來雲南的人回到湖廣江西的故土。
這才有了前文所講的毛太華舉家回遷的事情。
此時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也就是永樂年間,根據《毛氏族譜》的進一步記載,毛家人此時舉家解組遷到湖廣湘鄉(今湖南湘潭),是因為江西跟湖南相比路途要更加遙遠一些。
湖南湘潭
明朝初年又沒有火車或者高鐵,路費就是一大筆開銷,毛家人拖家帶口,通勤成本必須要考慮好。
南方走水路更加方便一些,從長江上遊的雲南西北前往江西要經過湖南,湖南的居住條件比當年的江西吉水老家要好一些,這也是毛太華一家人在湘鄉定居的原因。
此時,毛氏家族將分支留在了雲南,先祖毛太華舉家前往韶山,成了韶山毛氏的奠基者。
韶山毛氏宗族的家譜,便從這一代開始記錄和撰寫。
韶山毛氏宗族的家譜
族源認親將家族血脈一同傳承不隻是韶山毛氏,永勝毛氏、吉水毛氏也記載了家譜以及毛家從元末明初的遷徙記錄。家譜中的《源流記》中記載清朝康熙年間,江西吉水的毛氏宗族曾帶著族譜來到韶山尋親,邀請韶山毛氏的後人前往江西認祖歸宗。
韶山毛氏雖然因為“路遠年荒”沒有沒能成行,但是他們還是認可韶山毛氏是“西接西江”的。也就是說,雖然遠隔數百裏乃至數千裏,但仍然是一脈相承的同族之人。
在家族修訂族譜的過程中,信息來源主要來自於家族內部的口頭傳承,世係記憶的印象盡管會隨著了解這些事情的老人一並消亡,但他們在世的時候,消息的可信度非常高。
毛氏族譜中對於毛氏搬遷的曆史記錄得較為精煉,而越是精煉的報道往往也就越可靠。
《源流記》
自從《韶山毛氏族譜》開始修訂,對於毛氏始祖從江西遷到雲南再從雲南遷到湖南的記載才多了起來。
族譜上記載,在雲南八大高原湖泊之一的程海附近有一處村莊叫做“毛家灣”,當年屬於瀾滄衛地區,正是毛家人與當地土著少數民族共同耕田種地的地方。
如今毛氏宗族的老人們說,毛家灣是永勝毛氏的發祥地,從“洪武調衛”時期開始,毛家人已經在這裏種田耕地許久,當地風水較好,人傑地靈,十分適宜發展農業生產,毛氏後人在此逐漸興盛。
而如今在湖南湘潭的毛氏宗族,也是從毛家灣遷出來的,他們與毛家灣的後人認過宗族,確認是一家人,並有著一定的往來。
毛氏宗譜
家譜上當然也記載了毛主席以及其祖父輩開始的發展曆程。毛主席的祖父毛恩普,道光年間生人,光緒三十年(1904年)去世。
父親毛貽昌生於同治年間,毛貽昌生了5男3女,其中有兩個男孩兩個女孩都早亡,否則毛家的規模是可以擴大一倍的。而這3個男孩中年齡最大的,就是毛主席了。
很多人聽說過毛主席有一個小綽號叫做“石三伢子”,卻不知道這個名字的典故是什麽。
毛貽昌夫婦所生的大兒子和二兒子都因為疾病而早夭,毛主席雖然是他們名義上的長子,但在父母眼裏,這個孩子是自己的三兒子。
為了讓他健康成長,在他出生後拜了後屋的一個神廟前的石頭作為仙娘。湖南人又喜歡把孩子成為“伢子”,所以“石三伢子”這個綽號成為了少年時期毛主席的同義詞。
毛貽昌
毛主席生前曾經對毛氏家族的認親事業給予肯定,但是因為他個人公務繁忙,且對於個人家事需要避嫌,沒有對此事投入太多精力。
1997年4月,毛主席的女兒李訥尋根回到雲南麗江永勝,對家譜中所記載的事實給予了認可。
她表示,永勝的毛氏家族與江西吉水的毛氏家族,都是毛家血脈的傳承。
而永勝毛氏家族也非常希望更多湖南韶山的有識之士來到永勝考察,畢竟這塊毛氏家族繁衍生息的熱土,是幾代毛家人的牽掛。
毛主席
毛太華率家族遷徙的過程,就是在大時代縮影之下的人們為了生計,湧入到社會的洪流中的過程。
從江西遷至雲南是因為加入朱元璋的農民起義軍,從雲南遷到湖南是響應明朝促進生產力發展和文化交流,貫徹的都是當時“寓兵於農,屯兵實邊”的國家政策。
毛氏族譜對該段曆史循實記載,簡要而關鍵,幾乎沒有所謂的“添油加醋”,落筆如有神。
毛氏族譜的修編非常注重家族世係的傳承,而又不隨意給自家人安排從來沒發生過的事情,非常難能可貴。
毛氏族譜
有研究過毛氏族譜的學者表示,曾經看過上千部家譜,其中大多是炫耀自己祖上的功績,把很多不屬於本家的事跡寫了進去,甚至還妄自攀附現任,編造內容目的是為了光耀門庭。
《毛氏族譜》顯然沒有,他們本著客觀事實,遵循“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的修譜原則,這一點值得很多後世修譜者學習。
從該家譜中我們得知,韶山的毛氏家族,從遷到這裏開始,由明到清再到民國時期,幾乎絕緣於官場,大多以務農為生。
家譜中不僅有家族的“族規”、“家訓”,且內容十分寬泛,篇幅較長。在續修這些規定的時候,都根據當時發展的現狀,依據社會現實來修訂體裁和內容,目的是更易於族人接受。
但其中也有很多內容是必須要保留下來的,比如孝父母、親兄弟、品行端正、祭祀祖宗等,這些優良的傳統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逐漸保留了下來。
無論家族的居留地點是江西、雲南還是湖南,遷徙的是行程,不變的是本心。
中國人都十分注重家庭的教育,毛主席自然也是中國傳統家庭培養出來的大人物。
他從小接受《韶山毛氏族譜》的教育,一方麵繼承了優良的家風,另一方麵又通過自己的刻苦學習和深刻社會實踐,成為了封建文化的“離經叛道者”,帶領中國社會走出了舊社會的黑暗,建立的新的人民共和國。
由此可見,家庭對於一個人的性格養成起到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孟母三遷”的故事人盡皆知,毛氏三遷的傳承和發展,也是改寫中國近代史的一件重要的大事。
一個家族希望自己的後人能夠逐漸興旺,而一個國家更需要多一些這樣傳承文化、汲取精華的優秀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