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領先的淮北地區,為何在唐宋之後逐漸衰落?zt

來源: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2022-03-17 14:06:57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6431 bytes)

 

 

一位外國學者曾寫道:“中國北部地區有數以千萬計的人每年吃不上一兩頓米飯。”林語堂在《吾國與吾民》中也提及,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這樣的開業帝王再怎麽厲害,生在北方,那都不是吃米長大的命,隻能啖饃饃。

影視劇中的劉邦。來源/《楚漢傳奇》截圖

學者無論中外,均認為淮河是水田與旱田的天然分界線:窮山惡水的淮北,是種不出米來的。

但史學家總想試圖從汗牛充棟的史籍中尋回千年前的淮北。“沂州東南芙蓉山下,有湖溉田數千頃,香稉畝鍾,古稱琅琊之稻”(《禹貢·錐指》),彼時的淮北徐州土膏微潤,草木滋生(“厥土赤埴墳,草木漸包。厥田惟上中”《尚書·禹貢》),是九州中除雍州外最肥沃之地。在唐宋以前,淮北也可稱得上是魚米之鄉。

但這塊土地怎麽就從沃土到貧瘠了呢?曆史上到底發生了什麽?

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淮北,指淮河以北地區。從地理位置上看,淮河處於我國的中部,位於黃河與長江之間。據說,起初按照方位其被稱為中河。但中河富饒秀美,浩蕩不歇,人們漸漸覺得“中河”一名未能道盡其意蘊,故以“水”與“隹”(短尾鳥)合並,一說取“淮水美如鳥之短尾”之意,另一說指“河邊生存的短尾鳥”。總之,謂為“淮水”。

清代淮北各縣地理位置圖。來源/《被犧牲的“局部”》配圖
 

淮北地區的傳統農業倚靠黃河流域,在封建社會較早發展起來,開封、洛陽等古都均在黃河與秦淮區域之間。

有人根據文字訓詁,認為水稻是7800年前在魯南、蘇北等地首先培育而成,近些年,學者們又在淮河流域賈湖等遺址中出土距今7000-8000年古稻穀(米)等物。可見,在7000年前,淮河流域應已普遍掌握稻作栽培技術。

稻穗。攝影/健忘的行攝世界,來源/圖蟲創意
 

在漢代,淮河流域的開發進入鼎盛時期。漢初時隻有600萬人口,但兩百餘年後,到漢平帝元始二年,人口增加到5900多萬,增長近十倍。隨著生產需要的增長,以黃河流域三河地區為中心的農業生產也逐漸擴大到黃河下遊和淮河流域的豫、兗、徐平原。

淮北平原的麥田。攝影/愛攝影的鹿鹿哥,來源/圖蟲創意

平原遼闊,田疇廣布,適種五穀,包括淮北在內的黃淮平原在兩漢時期便已是中國最基本的經濟區。那時還沒有淮南地區什麽事,更不必提長江流域。“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褥”(《史記》),長江以南地區在漢代以前還處於刀耕火種的狀態。

而東漢後,淮河流域的農業發展開始變得曲折起來。

一路向南,淮北的衰敗

淮河一直是曆史上重要的南北政治分界線,一到分裂時期,更成為“南北爭奪天下的要衝地”。有學者據《中國曆代戰爭史》等資料統計,我國曆史上著名戰爭有200餘次,發生在淮河流域就有近1/4,譬如著名的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地圖。來源/《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魏晉南北朝》
 

淮北地區在漢代有所發展,但在三國鼎立時又經曆了不小的挫傷。由於連年征戰,人口大量減少,農田逐漸荒蕪。東晉時已是“潁川、汝陽荒殘來久,流民分散”。(《黃淮海平原墾殖史略》)統治者雖有意扶持,卻難免處於反複受傷的狀態。

影視劇中的戰爭場麵。來源/電視劇《三國演義》截圖

隨著北方頻繁戰亂以及隨之而來的人口南遷,唐宋時期經濟重心開始由黃河流域向長江中下遊地區發展。加之隋開運河,貫穿南北,聯通江、淮兩大水係,“江淮熟,天下足”,江南逐漸成為與淮北比肩的存在,甚至出現反超。唐代韓愈曾提到:“當今賦出於天下,江南居十九。”(《送陸歙州詩序》)

江南水鄉。攝影/城森創意,來源/圖蟲創意
 

而淮北地區汴河成為溝通南北的重要運輸線,埇橋作為運河的咽喉,成為“舳艫之會”。雖然江南發展起來,但淮北也不差,依然是“土沃民夥,有魚稻之饒”(《潁州府誌》),“淮海維陽,物華天產,未覺輸京洛。”(宋劉子寰《醉蓬萊》)。難怪民諺道:“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要說淮北的真正沒落,應始於南宋建炎二年(1128)。無論是政治經濟地位,還是生態環境,淮北均不複當年風采。

靖康之變後,宋高宗建南宋。而金軍再次進攻,高宗卻沒有對抗金朝的決心,罷免了重整朝綱,以圖抗金的李綱,拒絕宗澤要他回汴梁(今開封)主持大局的請求。堅決抗戰的老臣宗澤憂憤而死,高宗派杜充接手了開封府的防務。金軍一聽宗澤死了,立刻決定揮兵南下。

而杜充這人是個經不起事的。他自詡“帥臣不得坐運帷幄,當以冒矢石為事”,一副戰神附體、定將敵軍打個落花流水的氣派,而金軍一來卻不敢與之交鋒。眼看金軍馬上就要殺到自己的地盤,他“急中生智”,想到一個自認為極好的計策:“決黃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宋史》),期待看到黃河水把金軍全部衝走的美好畫麵。

杜充影視形象。來源/電視劇《精忠嶽飛》截圖

此舉非但沒能阻止金軍,還淹死當地百姓20多萬人,因流離失所和瘟疫死亡的人數是其數倍。更令人無語的是,“黃河自此不複古道”,黃河南泛奪淮,汴河廢棄,整個淮河水係遭到不可逆轉的破壞。

曾富饒繁華的淮北,成為金的邊緣地區、宋的荒棄之地,雙方均無意治理。此後,淮北再也沒有中興過。

洪水泛濫,陷落的淮北

1194年,黃河決口,隨後分為兩支,奪淮入海。金王朝把責任推到都水監身上,以掩天下耳目,對黃河決口置之不理,任其泛濫。出身於遊牧民族的元代統治者更對淮北水利的投入不感興趣。

此後,黃河奪淮的形勢一發不可收,據不完全統計,從1194年黃河奪淮入海,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5年間,淮河流域共發生316次規模較大洪災,平均每2.4年發生一次。唐宋以前的小湖群,在黃淮合流、水位抬高的情形下連成一片,匯聚成湖。

有學者認為,淮北後來的水禍與明清“棄海運、行河運”這一錯誤決策也脫不了幹係。

 

 

永樂十三年(1415),會通河暢通後,明代官員王在晉極力推崇河運,認為海運是極具風險的。利瑪竇寫道:“害怕海洋和侵擾海岸的海盜,在中國人的心裏是如此之根深蒂固,以至他們認為從海路向朝廷運送供應品會更危險。”

實際上,在明廷棄海運時,中國海運的技術和條件都已十分成熟,堪稱無可匹敵。那時正是鄭和下西洋如火如荼之時,其中最大的寶船長44.4丈、寬18丈,寶船上的間隔艙、尾舵及平衡舵,直到18世紀末或19世紀初才傳到歐洲。有人曾設想,若是達·迦瑪與鄭和的船隊相遇,世界曆史或將是另一番局麵。

影視劇中的鄭和下西洋。來源/電影《大明風華》截圖

海運停廢後,有明一代,不斷有人提出河運與海運並舉的建議。1572年,有人請求做個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明廷正打算每年定例實驗時,第二年海船便遭暴風雨襲擊,這下誰也別提海運了,誰提跟誰急。

關於“棄海運、行河運”給明清兩朝造成了多大的財政浪費、運輸風險,以及如何使中國忽視海軍建設、從航海強國變為被海洋所拋棄的沒落帝國,都且按下不表,維持河運給淮北造成的生態災難是不可估量的。

萬曆七年(1579),潘季馴大築高家堰竣工。為了加強清水對黃河泥沙的衝力,潘季馴設計增築高堰不使淮水東潰,將大澗、小澗等原來的出水口全部閉塞,人工蓄積的淮水與黃河水合力衝刷黃河帶來的泥沙,以避免海口淤塞,運道才能通暢。這就是治黃史上著名的“蓄清刷黃”“刷黃濟運”之策。

潘季馴治河時洪澤湖與明令禁陵示意圖。來源/《被犧牲的“局部”》

起初確有成效,泥沙的衝刷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但禍患卻從未見少。次年便有人上書說泗城內水深數尺,街巷舟筏通行,房舍傾頹,農村更是一望如海,要求決放高家堰。然而潘季馴的治河方略卻長期被治河者奉為圭臬,靠著代代接力,在幾乎沒有落差的淮河中遊平原地帶,人工修築了巨型水庫洪澤湖。

潘季馴的觀點能屹立不倒,全仗他的顧全“大局”。對於泗州人而言,生死存亡是大事,但與維係京師及北部的糧食供應,保障國家正常秩序的保運保漕相比,泗州成了“局部利益”,再沒有什麽比運河暢通更重要了。如果非說泗州還有什麽值得明廷眷念或引起關注的,隻能是明祖陵了。

“中間最所聳動人者,雲祖陵鬆柏淹枯,護沙洗蕩二句。臣讀之不勝駭汗。”在潘季馴的奏疏中可以看到,泗州被淹了他沒有動搖,淮揚被淹了他也沒有動搖,但是明祖陵前的幾棵樹被淹了,他慌了。“祖陵水患為第一義,次之運道,又次之民生。”(《部複分黃導淮告成疏》)

清朝依然采取的是明代“抑河奪淮保運”的辦法,致使淮河中下遊水災加劇,成為被犧牲的地區。而明祖陵再也無法成為泗州的庇護,康熙十九年(1680),泗州城終於被沉於洪澤湖中。

康熙招諸王大臣議黃河水患之事。來源/《雍正王朝》截圖
 

中國第一條全麵治理的大河

1938年6月9日,為了阻止日軍前進,蔣介石再次決黃河。炸開花園口黃河大堤雖打破了日軍的作戰計劃,為保衛武漢爭取了時間,卻使黃河再次奪淮長達9年,淹沒淮北地區5萬平方公裏的土地,造成89萬人死亡。

花園口。攝影/連小北與劉小南,來源/圖蟲創意

據洪澤湖畔一位在當年洪災中幸存下來的老人敘述:“船在大水上漂,沒個落腳的地方,沒有火,沒有柴,沒有糧,人餓得趴在船上起不來。那時這裏像大海一樣,沒邊沒際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淮河治理終於翻開了曆史性的嶄新一頁。

1950年夏天,一場暴雨襲擊了淮河中上遊地區。7月20日,華東防汛指揮部的緊急申報送到毛澤東眼前:“正陽關以上右岸已全部漫決,正陽街上水深數尺,災麵極廣,阜陽區全淹六百萬畝,半淹七百萬畝,宿縣區淹五百一十七萬畝,滁縣區淹三十萬畝,蚌埠淹十萬畝,共約一千九百二十餘萬畝。”(1950年7月18日《皖豫水災情況報告》)

毛澤東題詞。來源/《紅色檔案》截圖

毛澤東當即將電文轉送周恩來,並批示:“除目前防救外,須考慮根治辦法,現在開始準備,秋起即組織大規模導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導淮,免去明年水患。”讓有關人員討論“目前防救”與“根本導淮”兩問題。周恩來即刻調撥三千萬斤糧食救急,增派車運班次疏散災民,一麵協調部署救災的各項細節,一麵開始籌備根治淮河的方案計劃。

毛澤東64天4次批示,督促早日勘測、早日開工,號召蘇、皖、豫三省黨委的工作計劃,均須以此為中心。9月12日,在周恩來直接指導下召開的為期19天的治淮會議結束,確定了治淮的基本方針“蓄泄兼籌”,並製訂了治理淮河各方麵協同的計劃和治淮步驟。10月14日,政務院發布了《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

1950年冬季,在各地政府的統一組織下,有80萬民工投入到治淮工地上,僅用了80多天的時間,就建成一條長達168公裏的蘇北灌溉總渠。從1950年到2020年,治淮70載,國務院召開12次治淮會議,對淮河治理做出一係列重大決策部署,多次掀起治淮熱潮。淮河由此成為新中國第一條全麵係統治理的大河。

淮河。攝影/阿陸PHOTO,來源/圖蟲創意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新中國初期毛澤東的這一號召,經過代代中華兒女的奮鬥,已成為沿淮兩岸人民為了美好生活的奮鬥目標。千百年後,我們終於又可以說:“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所有跟帖: 

很高興看到全麵介紹淮北--因為我插隊四年在淮北。之前,那裏隻種小麥,次年,上級規定要改良鹽堿地--試種水稻。。。 -江上一郎- 給 江上一郎 發送悄悄話 江上一郎 的博客首頁 (512 bytes) () 03/17/2022 postreply 17:09:23

大多數類似級別的地級城市應該在90年代後半期就陸陸續續有了麥當勞肯德基等洋快餐,2000年後陸陸續續有了Walmart -通州河- 給 通州河 發送悄悄話 通州河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18/2022 postreply 06:08:09

黃河奪淮指的是黃河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至清鹹豐五年(1855年)間以淮河的河道作出海口的黃河改道曆史。 -chufang- 給 chufang 發送悄悄話 chufang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17/2022 postreply 17:30:54

時間上有所矛盾 -老生常談12- 給 老生常談12 發送悄悄話 老生常談12 的博客首頁 (4474 bytes) () 03/18/2022 postreply 06:04:07

作者以政治立場解釋一個人類對環境改變:亂七八糟,邏輯混亂,根本就是小學生在湊字 -ich- 給 ich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3/17/2022 postreply 22:04:4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