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時,明治天皇上位了,那一年他15歲。
明治天皇一上位,就下達“討幕密敕”。不久後,幕府將軍就上奏表示願意“奉還大政”。這一年依然是公元1867年,偉大的明治天皇依然隻有15歲。
1868年元月,偉大的明治天皇再次下詔,讓幕府將軍把實際權力交出來。總而言之,千萬不要和我玩花招,你名義上“奉還大政”,卻依然割據一方。現在,你必須得把實際權力給我交出來。那一年,偉大的明治天皇隻有16歲。
對此,幕府將軍自然奮起反抗。但是在偉大的明治天皇領導下,政府軍很快把幕府打敗,於是日本實現新的統一。
1869年,偉大的明治天皇再次下詔,“版籍奉還”、“廢藩置縣”,將日本劃分為3府72縣,建立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製,且天皇一切權力集於一身。那一年,偉大的明治天皇17歲。
15歲的日本天皇一聲令下,日本馬上實現了全麵的現代化改革; 而華盛頓、傑弗遜、富蘭克林等人折騰了半天,美國卻是普遍存在奴隸製,關鍵是奴隸製還愈演愈烈。而明治天皇隻是一個未成年人,但是也會領導日本發生驚天動地、翻天覆地的變革。美國的國父們,與15歲的日本天皇相比,恐怕得差幾十條大街。
--------------------------------------------------我是分割線--------------------------------------------------
日本明治維新,本質上是地方軍閥的政變,薩摩、長州、土佐、肥前四藩(四個縣)裹挾天皇擊敗德川幕府後武力奪權。政變成功後,以山縣有朋、伊藤博文為代表的薩摩、長州藩的大佬不僅占據中央各重要部門,而且成為影響日本近百年的“元老”勢力,曆任首相或者由其擔任,或者由其提名。而元老提名的首相,天皇從未否決過。天皇和元老,形成了一種默契的政治聯盟。
很多人以為日本天皇“萬世一係”,一直在日本政治生活中扮演重要作用。實則不然。日本天皇的權威實際上是倒幕運動成功後,地方軍閥為了政治合法性而創造出來的。日本天皇大約是從中國南北朝開始出現的,起初大半是女性,主要作用是祭司,類似日本動漫作品中的巫女。天皇從未真正掌握過權力,是類似雅典祭司的神職人員,權力由武家掌握。
倒幕運動後被擁立的明治天皇,如果仔細查看照片就會發現,其毫無君主的權威感,反而是明顯戰戰兢兢的緊張感。那時候,地方軍閥更接近中國的曹操,可謂日本版“挾天子以令諸侯。既宣傳天皇至高無上的權威來給自己統治合法化,又小心翼翼令天皇遠離政治權力。在山縣有朋精心設計的軍隊體製中,刻意安排了軍隊可以繞過內閣自行其是的結構,,”給軍隊尾大不掉埋下伏筆。而這種架空天皇卻宣揚天皇的製度設計,固然方便了元老們“挾天子以令諸侯”,卻也同時給社會各階層和勢力假天皇之名抗爭留下空間。
直到裕仁天皇時期,元老和裕仁形成同盟。因為天皇權威在長期宣傳中已深入人心,而裕仁熱愛權力,這時候元老已經不能任意控製天皇,而天皇則對國事有巨大影響力。雙方的聯盟,實現了對國內反抗力量的壓製,但既得利益群體畢竟隻是一小撮人,抵抗力量仍然強大。隻有借助對外戰爭,才能確保權力壟斷,並掌握更多國家資源,轉移國內矛盾。
日本工業化過程中,大量農民失去耕地,大量手工業者破產,不得不接受工廠嚴苛的紀律、微薄的工資以及惡劣的工作環境。以紡織業為例,蠶絲出口自明治維新後,一直是日本出口創匯的龍頭產業。工廠主賺錢,國家有了外匯,但工人卻度日如年。一首女工的歌謠這樣唱到:
宿舍淹毀,工廠燒毀
看門公霍亂病死
那真的大快人心
招募員舌燦蓮花
“這樣的公司不來真可惜!”
騙得女工團團轉
早上六時愁眉苦臉
晚上六時笑逐顏開
可憐的蠶蟲,被絲赤裸裸縛住
真想插翅飛出去
直到遠方的陸地
國營企業本來應該成為楷模,然而國營企業在盡力壓榨工人方麵卻帶了壞頭。一位日本學者記錄道:一直以來,國營軍火廠用最不人道的方式對待它的員工。連在休息時,工人要上廁所也得領取通行票,而通行票在每百位工人中隻有4張,結果許多人要等上5小時才能上廁所……任何輕微錯誤都要罰款,罰金至少等於5小時工作的報酬;如果他們忘記帶走自己的私人物品,則要罰上10小時工作的報酬。現在連吃飯時飲熱水也受限製……由於忍受不了這種待遇,這間工廠的1.5萬名員工一起組織罷工行動,向當局請願予以改善。
在殘酷的壓迫下,工人的反抗由罷工發展到組織工會,再到共產主義運動,但均被統治者嚴厲鎮壓。1900年,政府通過《治安警察法》以限製工會活動,工會最後終於瓦解。1920年,內閣甚至動用軍隊進行鎮壓工人罷工。1922年,日本共產黨成立。1928年,警方發動一場大規模搜捕日本共產黨人的行動,共有1600人被捕,其中有500人被起訴。次年再進行另一場拘捕行動,有700人以共產黨員罪名被起訴。
國際環境的改善,的確促進了日本經濟的發展。如一戰期間,因歐洲國家海運不暢,日本出口增加了1.8倍。但與此同時,工人工資並沒有同步增加,而米價則提高了1.7倍。通貨膨脹令國家財富進一步集中到有產階級手中,大財閥由此正式形成,成為左右政局的重要力量。
與此同時,通過議會爭取更多民主權力的鬥爭也一直在進行。日本在模仿西方的過程中,也將議會製度一並模仿,設立眾議院,但沒有給予普選權。進步人士爭取民主自由的鬥爭伴隨日本帝國始終。1905—1932年的“大正民主”時期,民主黨派“政友會”曾組閣成功,日本一度有成為民主國家的征兆。其中最典型的是1918年政友會領袖原敬組內閣,閣員除海陸軍及外務大臣外,其他均為政友會成員,這是日本曆史上第一個最完整的政黨政府,而且效率不錯,執政時間長達4年。可惜,原敬在1921年11月被“天誅”去世,政友會的政權在半年後便結束。
在1905—1918年間,東京發生了9次大型暴動。第一次暴動是1905年反對《日俄條約》暴動,人民不滿自己勒緊褲腰帶換來的所謂勝利,居然一寸土地、一分錢賠款都沒有得到。而隨後的暴動中,“打倒藩閥統治”均成為政治綱領,又被稱為“護憲運動”。1918年的“米騷動”,參加暴動人數更是多達70萬人!
即便是不代表廣大人民的貴族議會,也對元老和軍人的統治形成掣肘。議會經常阻礙軍隊獅子大開口的軍費預算,令軍隊十分惱火。惱羞成怒的右翼時不時祭起“天誅”法器,搞恐怖主義。
如上種種反抗,反映了以薩摩、長州為代表的倒幕地方軍閥元老統治的危機,其合法性不足的弊端盡顯。要維持權力壟斷,元老們不得不與天皇結盟,帶來君主專製的巨大風險。又不得不向腦筋短路的中下層軍官妥協,以便挾軍隊之威壓迫政治敵對力量,最終玩火自焚。
可以說,倒幕元老為了維持統治費勁心思,最終導致日本不能成為一個正常國家,像一列脫軌的列車一樣滑向深淵,還帶著沒有享受過一天好日子的普通國民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