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麵楚歌, 項羽兵敗垓下, 連夜帶著800騎兵南逃, 並渡過了淮河。
《史記.項羽本紀》 是這麽說的: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複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
800餘人過了淮河隻剩下了100人, 再往南跑路, 估計也跑不了多遠了。 往左是大澤, 看看地圖就能猜出個差不多。項羽的潰逃路線應一如圖中藍先所示。 左陷大澤的那個大澤, 應是今日安徽境內的高塘湖。 烏江自刎的地方應在今日國道328和池河交匯處, 也就是今日安徽省定遠縣東部的池河。
網上有人扯啥烏江是今日的長江, 那是以訛傳訛了。 馬鞍山以東地盤是古代吳國, 不是楚國。項羽起兵, 帶8000江東弟子。“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麵目見之?項羽領兵的那最初8000人可不是吳國人, 一個不剩, 都得是楚國人。
《史記.項羽本紀》開篇便講: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
“相,水名,出沛國。沛國有相縣,其水下流,又因置縣,故名下相也”。 俺狗了夠地圖, 下相應在今天的江蘇宿遷西南幾十公裏處, 離垓下古戰場不遠。
“江東雖小,地方千裏,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眾數十萬人不可能是吳越之國。這裏說的江東應是隻今日的楊州, 鹽城, 淮安, 宿遷一帶的蘇北地區, 和江南一點關係都沒有啊。。。
不過在公元前200年那會子, 蘇北地區可是今天的北上廣, 老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