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本比中國落後?中國犯賤了?德國打英法是英法犯賤了?

二。 二戰時各主要國家工業實力

1、美國

早在二十世紀初就已經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1940年美國GDP達到2000多億美圓[1940年的匯率],但美國這時依然享受著大西洋天然壁壘的優越,陸軍隻有可憐的10萬人,遍為4個步兵師和1個坦克師和1個後備預師,坦克的數量隻有300多輛,甚至排在波蘭後麵,勉強做個世界第七.

美國參戰後,在其經濟實力的支持下武器生產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經成為盟軍軍火的主要供應者[具體武器生產狀況如下]. 到1945年,美軍總兵力達到1050萬人其軍事工業的規模已經發展到可以年產飛機4萬架,坦克2萬輛的水平,二戰時美國共生產8萬輛坦克,有近4萬輛是位於底特律的克萊斯特工廠生產的M4謝爾曼坦克.


2、 蘇聯

是二戰時期軍事實力最強盛的國家,蘇聯是世界第二工業國,蘇德戰爭初期其GDP達433億美圓,軍隊人數任何時期一直維持在600萬人以上二戰末期達到了鼎盛的1200萬人,這可以說是世界曆史上最龐大的軍隊了,二戰期間蘇聯共生產了10.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但有近7萬輛在戰爭中被擊毀,蘇聯強大的生產能力及時的補充了這些損失.

3、 德國

在希特勒的嚴抓下,1940經濟總量達到561億美圓,基本度過了經濟危機,軍火工業生產開始全麵的運轉,其軍火產量在1939年就已經超過英法之和,以坦克生產為例,1940年生產坦克2500餘輛[3型為主],1943年達到了頂峰7600餘輛,隨即就有3000多輛開往庫爾斯克,包括200輛新式的5型黑豹坦克,後來多生產虎 豹坦克,數量有所下降,質量卻在上升,由於盟軍的轟炸和資源短缺,德國經濟在1945年開始出現崩潰.

4、英國

在歐洲孤掌難鳴,國內經濟不景氣,其經濟和資源的維持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殖民地和美國的支援;法國已經戰敗,其勢力範圍退縮回在非洲的殖民地

5、意大利

早在1940年時就已經爆發的經濟危機,在加上意大利軍隊的接連失利,國內罷工浪潮高漲,1943年墨索裏尼政權倒台.

6、日本

在7.7事變前日本的經濟總量達到283億美圓,是世界第6經濟強國, 在7.7事變前,日本全國隻有4個裝備整員的師團,不到20萬人而國民黨軍隊光陸軍就達到200多萬,7.7事變後,日本開始大量的擴充兵員,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在中國有110個師團,總共250多萬人,此後日本兵力一直升高到1945年達到600多萬,但兵員的素質卻不斷的下降,日本的人口隻有7600多萬,已經不堪重負;二戰日本共生產5000多輛坦克,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與同期的美國有很大的差距.

7、中國

雖然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但軍事實力相當弱後,具體的經濟總量狀況無從考證,二戰後期共產黨發展到91萬人,民兵近百萬,解放國土麵積一百多萬平方公裏,人口1億人,裝備大多是繳獲的日本武器:國民黨兵力有460萬人[其中蔣介石嫡係隻有100多萬人],繳獲了大量日軍的裝備,還有美國的4億美圓援助和大量武器支援。


三。 二戰時各主要敵對國家工業實力比較

3.1 日本VS美國

3.1.1、戰爭潛力:

由於國家戰爭機器的高速運轉,全國的富餘勞動力都充實到軍隊及相關行業當中,日本國民經濟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顯得空前“繁榮”, 使得日本人錯誤地認為本國經濟與軍事實力都超過了與他們最大的敵人美國。而此時的美國已經曆了十年左右的經濟大蕭條。經濟危機的深遠影響使得整個美國經濟依然‘疲軟’。但盡管如此美國的綜合國力仍遠高於日本。這裏簡單的舉例一組數據:

1)、美國的人口高於日本近兩倍;

2)、美國的國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

3)、美國的鋼鐵產量是日本的5倍


4)、美國的煤炭產量是日本的7倍

5)、美國的汽車產量更是日本的80倍

此外,美國工廠的現代化和自動化水平要高於歐洲和日本,美國人的生產管理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兩方麵結合起來,美國工人的人均生產力是世界上最高的。日本已經基本無潛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國內的軍事、經濟以達到頂峰,也就是說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現有的力量迅速消滅對手,那麽進入消耗戰後,日本必敗無疑。

3.1.2、軍工生產:

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而在同一時期美國生產了航母(包括護航航母在內)131艘、戰列艦10艘、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僅從數量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產能力上的差距,小日本整個二戰期間僅僅建成了63艘驅逐艦而美國在同一時期卻有七百四十餘艘反潛艦艇建成下水!

日美雙方作戰飛機年產量對比:盟國不僅在飛機數量上占了上風,而且在戰爭中不斷推出新型飛機,到了戰爭後期美軍的飛機性能已經遠遠優於日軍。反觀日本,在整個二戰期間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零’式從很多方麵來說確實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戰鬥機,但是到了1943年其性能已經明顯落後於美國的新機型(由於日軍輕視對飛行員的保護,隻注重飛機性能,過量采用木質材料與蒙皮,‘零’式在被擊中後很容易起火燃燒,導致機毀人亡)。在美國生產的飛機中約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轟炸機(雙發或四發),而日本僅僅生產了15117架(基本上是雙發機)。因此,無論是從飛機生產數量上,或是從飛機總載荷上看,兩國之間的差別都非常之明顯。

由於工業基礎和技術能力上的差距,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陸軍根本談不上機械化,其重型裝備供給量與實際需求之間差距甚遠。


1941-1945年,日軍隻生產了604門口徑大於105毫米的野戰火炮和70-105毫米口徑火炮6512門,而同一時期美國卻生產了重炮7803門,其他中型口徑火炮27082門。1941-1942年,日本將坦克生產列入了A級(即最高級別),但由於科技水平和生產工藝的落後,日本隻生產了中型坦克1065輛,輕型坦克1024門。而美國卻生產了中型坦克24997輛,輕型坦克4052輛。要指出的是,二戰時期日本的中型坦克無論是火炮威力還是裝甲厚度都隻能相當於盟軍的輕型坦克。由於日軍坦克在戰鬥中的表現欠佳,到了1943年坦克的生產被降到了D級。日本不但缺少坦克,車輛也是日軍的軟肋,日本車輛生產在頂峰時為 1941年的47901輛,而美國在1943年的汽車生產量卻達到了621502輛。

除了重型裝備,其它武器日本的生產數量也是嚴重不足。1941年底日本的武器庫足夠裝備103個師團,陸軍戰鬥序列有51個師團和59個旅團。戰爭初期陸軍的武器彈藥的產量和消耗量大體相同,但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軍隊數量急劇增,而日本的武器彈藥保有量卻沒有明顯的增加。1943年日本陸軍規模從240萬人升到310萬人,美國則從415萬人激增到了889萬人。到戰爭結束時日軍的武器彈藥雖然可以裝備104個師團,但其戰鬥序列卻達到171個師團,這還不包括日本大量的準軍事人員。

1940年統計,日本本土人口7314萬,雖然強征了大量中國和朝鮮勞工,但並不等於這樣騰出來的本國人力就能形成戰鬥力強的部隊。事實上,太平洋戰爭前6個月日軍在東南亞和南太平洋的勝利正是依靠多年積累的精銳部隊。1944年日本有1335萬名女性勞動力,但其中的780萬人從事的是農業和林業工作,隻有225萬人參加工業及軍工生產。而美國1941年就有1460萬名婦女參加工業生產。

3.2 德國VS蘇聯

1941年6月22日,德軍進攻蘇聯,蘇德戰爭正式爆發。在此之前,蘇聯的軍事裝備和軍人綜合素質都不在德軍之下,由於蘇聯在三十年代的經濟增長,使得投入於軍事準備的經濟能力大大增強,這十年裏,蘇聯的整體軍事實力已經世界上最強的幾支,和德軍的整體實力差不多。但結果卻是,在三年的蘇德戰爭裏,蘇聯共死亡了包括1000萬士兵在內的2000萬人,平均每天死亡3萬多人。在戰爭進行時,蘇聯的軍工機器一直沒有停下來,共生產了約10餘萬輛坦克和火炮。

蘇聯的麵積是2200萬平方公裏,人口近2億;而德國的麵積是37萬平方公裏,人口不過5、6千萬德國沒有豐富的戰時資源可供使用,而蘇聯的資源是世界上最為豐富的。從資源上的實力分析,雙方不是一個等級上的。蘇軍一開始就被動挨打,每次戰役都會10萬10萬的士兵被俘或被殲,而且蘇聯還有美國在太平洋和日軍作戰,牽製了日軍的北進;同時英法及歐洲反法西斯軍民在西歐、南歐、以及北非幾條戰線上和德軍抗戰,使德軍整體的軍事實力的總值分化掉一部分,可以說德國是以其最多60%的綜合軍事實力來同以近95%的綜合軍事實力的蘇軍在蘇聯本土進行戰爭,蘇聯在雙方的戰爭條件上占著比德國多得多的優勢

在二戰期間 能排在中國前麵的 有 美國 蘇聯 德國 日本 英國 法國 意大利 加拿大 比利時 荷蘭 捷克 西班牙 澳大利亞 即便是日本占領下的中國東北三省 工業綜合實力 都比國民政府控製下的中國強

3.3 日本VS中國

1937年前,經過兩次北伐,蔣中正領導的國民政府名義上統一了全國,雖經史稱黃金十年的經濟改革與發展,國力有所增強,但地方勢力依舊是各自為政,就整個中國而言,仍是一盤散沙,經濟、軍事、以及社會組織能力方麵與日本相比,差距太大。那麽這個差距究竟有多大呢?這裏整理了一些資料供參考。


3.3.1 工業方麵的比較

日本方麵:1931年至1937年間,日本工業增長的平均速度達9.9%,是資本主義國家中發展速度最快的。1937年,日本產鋼580萬噸、生鐵239萬噸、石油169萬噸、水泥611萬噸,煤5070萬噸,發電量303萬千瓦,工業總產值已近60億美元,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80%,成為工業強國。日本根據1936年8月製定的《國策大綱》,把“擴充國防軍備”擺在首位。1937年軍事工業投資達22.3億日元,比1936年增加了2.2倍,占當年工業投資總額的61.7%。其武器裝備的生產能力達到了年產飛機1580架、大口徑火炮744門、坦克330輛、汽車9500餘輛的水平,造船能力為40餘萬噸,造艦能力為5萬餘噸。

中國方麵:20世紀30年代中國當時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大國,擁有4.6億人口和1142萬平方公裏(包括外蒙古)的領土。雖然資源豐富,煤、鐵和各種有色金屬以及石油等的蘊藏量很大,可是多數尚未開發,已開發的也很不充分。工業基礎極為薄弱,手工業仍占主導地位。“七七事變”之前,中國鋼鐵年產量4萬噸石油1.31萬噸,煤2800萬噸(其中外資煤礦約占55%),工業總產值13.6億美元。農業生產仍然是依靠人力、畜力。在這樣的經濟基礎上,軍事工業當然難以發達,飛機、坦克、大口徑火炮生產能力為零。

3.3.2 軍事方麵的比較

海軍:

七七事變前夕,中國海軍25000人,僅66艦艇,總噸位57608噸,其巡洋艦最大噸位海圻號僅4300噸,其他巡洋艦平均噸位2000噸。超過30艘艦艇噸位在500噸以下,多為隻能在內河航行的炮艦,淞滬會戰後的江陰一戰,海軍艦船幾乎損失殆盡。


日本海軍截至1937年6月,總計艦艇285艘,總排水量115、3萬噸,其中航空母艦4艘,水上飛機母艦2艘,戰列艦9艘,重巡洋艦12艘,輕巡洋艦21艘,驅逐艦102艘,潛艇59艘,其餘各型艦艇49艘。

空軍:

中國空軍僅600餘架,抗戰爆發時能投入戰鬥的僅223架,編為31個中隊。飛行員620人。飛機全部依靠進口,不能自產,甚至各型零部件也需進口,並且因采購於美、英、法、德、意等多國,機型多,維修困難。

日本空軍擁有飛機共計2700架,,其中作戰飛機1600架(陸軍960架,海軍640架),所有飛機均由日本自行研製生產。

陸軍:

當時中國現役正規軍220萬,編成步兵182個師及數個獨立旅。中央軍直屬部隊70個師,其中40個師接受了德式裝備。75毫米以上火炮800門,坦克裝甲車數量不祥,有資料顯示,淞滬會戰期間,國軍曾派南京裝甲兵學校僅有的三個坦克連中的兩個連參戰,且因與步兵缺乏協同作戰配合,全部被擊毀;1938年蘭封戰役,邱清泉將軍曾帥一個坦克營參戰,抗戰初期的其它會戰中,幾乎沒有坦克部隊參戰的記錄。


至七七事變前,日本陸軍常備兵力38萬,編成17個常備師團。4個混成旅團、4個騎兵旅團,3個戰車聯隊,16個飛行聯隊,5個獨立野戰重炮旅團。總計火炮6000門,坦克786輛,裝甲車450輛。

陸軍作戰單位實力比較

1932年1、28淞滬抗戰後,蔣中正計劃在全國建立60個師的國防軍,作為日後中日戰爭的國防力量,這些師被稱為:調整師,到937年全麵抗戰爆發前,完成了20個調整師建設。這20個師當中,王敬久的第87師、孫元良的第88師、宋希濂的第36師是由德國顧問訓練的,戰鬥力最強,以作為教導師的87、88師為例:每個師有2個旅,每旅2個團,直屬分隊有炮兵營、工兵營、通信兵營、輜重兵營、騎兵連、特務連、衛生隊,全師10923人,步騎槍3800餘支,輕重機槍328挺,各式火炮與迫擊炮46門,擲彈筒243具,第88師有1個戰車防禦炮連裝備6門蘇式37羅通炮。而同為“德械師”的第36師隻有9000人,其它各師的情況差別更大,如淞滬會戰中來自湖南的第8、19師,1個連隻有6挺輕機槍,步槍則是漢陽造和湖南自造的雜牌搶,來自貴州的第26師,1個連隻有3挺輕機槍,所用的步槍中有的槍膛甚至沒有來複線

日本陸軍一個師團,有4個步兵聯隊、1個騎兵聯隊、1個山炮兵聯隊、1個重炮兵聯隊、1個工兵聯隊、1個輜重兵聯隊,兵力2.2萬人,馬5800匹,步騎槍9500餘支,輕重機槍600餘挺,火炮108門,坦克24輛,戰時日軍每個師團還要補充戰車、裝甲車、高射炮、探照燈、電信、航空、紅十字等部隊,兵力可達三萬人。

單從以上這些數字的比較不難看出中日兩國國力的巨大差距,可以說,我們的前輩就是在這種技不如人、器不如人的情況下,憑著滿腔熱血與日寇展開殊死搏鬥的。今天是“七七事變”71周年紀念日,讓我們記住那些在偉大的抗日戰爭中為國捐軀的英靈。

 

四。 二戰各主要國家工業占世界工業的份額

經濟是一切的基礎,尤其是工業,進一步說重工業,可以從經濟,工業實力角度說明戰爭的大方向。

1939年的統計,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

美國占世界工業生產的38.7%,

蘇聯占世界工業生產的17.6%,

德國占世界工業生產的13.2%,

英國占世界工業生產的9.2%,

法國占世界工業生產的4.5%,

日本占世界工業生產的3.8%,

意大利占世界工業生產的2.9%,

中國占世界工業生產的0.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