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時日軍裝備不佳缺編嚴重,卻通過刻苦訓練彌補了不足zt

 

 

自1894年甲午戰爭日軍占領遼東半島起,日本對中國東北覬覦已久。其後通過日俄戰爭,日本占領了旅順、大連地區,並取得了南滿鐵路的控製權。

在這之後,日軍依托旅大地區(日稱關東州)和滿鐵附屬地,一步步蠶食中國東北。到九一八事變前,日本人已經基本控製了東北的經濟。但是當時從軍力特別是從武器裝備來說,東北的日軍其實並不占優勢。

一、饑腸轆轆的日本陸軍變成了惡狼

由於1923年東京大地震、1927年的金融危機和1929世界性經濟危機的連續打擊,整個20年代的日本財政那是窮得很,不僅要削減政府開支,還不得不壓縮軍費開支,甚至直接裁減軍隊。30年代初期的日本並沒有完成工業的軍事化,重工業隻占其工業總量的38%,軍費隻占財政支出28%。

而即使是這點軍費,大部分也得付給海軍,以應付和英美之間的造艦競賽。其結果就是:日本陸軍饑腸轆轆,幾乎窮成了叫花子兵。

1.日軍人員缺編三分之一

在1931年9.18事變前,日本全軍隻有常備軍14個師團,全軍總20餘萬人。而且全部的師團都是處於不滿編狀態,相比滿編製時應有的30萬人,各個師團其實才有三分之二的兵力,缺編非常嚴重。這部分人員在戰時在征發“在鄉軍人”來補充,而這些人往往多年沒有摸過槍,沒有多少戰鬥力。

2.日軍戰馬缺編九成

而除了人員缺編,當時日軍的後勤和機動能力也非常拉胯。當時的日軍雖然名義上是騾馬化部隊,但是實際上為了省錢,不僅部隊裏缺乏馱馬和挽馬,就連軍官的乘用馬都沒有。當時日軍的辦法,其實是讓民間代為養馬,而戰時再進行征發。而緊急動員情況下,征發馬就不可能得到入營3個月的訓練,各種出問題。

比如在1932228日,高田獨立山炮第一聯隊緊急動員,前往上海參戰,當時在編保管馬隻有250頭,需要在十天內征發4000匹征發馬——250/4250=0.059,也就是說當時日軍,平常保有的馬匹連總需求量的6%也沒有!而臨時征發的民馬並不能滿足需要。該部在3月7日動員完成進行隊容檢查時,軍官拔刀對聯隊長敬禮就驚了馬匹,導致人馬被刀所傷。同樣的情形還發生了第二次,在向高田火車站進發途中,沿途市民的呐喊聲也造成馬驚,導致隊形發生了混亂。

3.日軍缺乏技術兵器

而日軍這連人員和馬匹都缺編,那什麽飛機坦克一類的技術兵器就更少了。直到1929年4月,全重8.9噸的89式坦克才研製成功,又拖到1931年才初開始正式生產,到1931年9.18事變前至1932年初,日本全軍總共才隻有約50輛作戰坦克。

在飛機方麵,直到1931年3月的統計數字,日軍僅有作戰飛機約300餘架,總量僅相當於中國一地的東北空軍,而弱於中國空軍的總和。

二、日軍和東北軍的對比

而除了現役兵器並不好,日軍當時的軍工生產也有所不足。因為多年未經戰事,再加上經費不足,當時的日本軍工,生產能力根本無法滿足全麵侵華戰爭需要。1931年的日本軍費為4.54億日元,僅生產了步槍3613支,機槍514挺,火炮90門,坦克12輛,飛機410架。甚至彌補不了一次大規模戰役的消耗。

而同期中國的軍費是大洋4億多元,這還不算各軍閥自己刮的地皮。當時僅東北軍能掌握的軍費,就高達158880260元,僅東三省兵工廠一個廠,1930-1931的生產計劃就是步槍80000支、輕重機槍520挺,各式火炮289門,並且從外國進口了新式戰機40架。最關鍵的是,東北軍當時還製造出了國產卡車“民生汽車”,並且和美國福克爾航空公司展開航空合作,準備建設奉天飛機廠自製飛機。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再有兩三年的時間,東北軍將完成裝備的更新換代。

而在日軍這邊,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日本隻能勉強維持這支規模不大的一戰水平武裝力量。陸軍總數大約相當於中國同時期軍隊總數量的十分之一,相當於東北軍規模的二分之一。而且1931年的日軍武器裝備落後,嚴重缺少飛機坦克等技術兵器,而且缺乏運輸用的騾馬,作戰隻能依靠鐵路線進行機動。單純從裝備的角度來說,日軍並不占有優勢。

當然,同樣是技術兵器不多,但是雙方的維修保養水平那是不在一個檔次上。中國軍閥部隊幾乎是不保養武器的,奉軍年平均消耗步槍高達40000支。當時東北空軍雖然擁有300多架飛機,但是其中的大多數由於維修保養不善已經不能起飛了。而東北軍進口的少數坦克則在不抵抗政策下,一槍未發就滿油滿彈被日軍俘獲。

擁有技術兵器隻是第一步,會不會用、敢不敢用才是很關鍵的問題。

三、日軍的訓練水平高

而且呢,當時的日軍雖然裝備一般,但是他們的訓練非常刻苦,單兵的技戰術水平很高。抗日戰爭親曆者回顧當年的時候,經常提到侵華日軍訓練嚴苛。在前期日軍兵員比較充足的時候,這個特點非常突出。

川軍將領向文彬回憶說,日軍俘虜看到川軍業餘時間打籃球,都會說“日軍在平時,把這些時間都用之於刺槍術訓練”。傅作義的部將董其武說過:“在有名的百靈廟戰役中,看到我軍傷亡的官兵,多數都是頭部中彈,說明日軍訓練有素,槍法很準”。

1.日軍的新兵訓練非常係統

在《二戰日軍步兵戰術》中,曾經指出:“二戰中前期參戰的全部日兵均要受過最少11個月的軍訓。”服現役的日軍士兵需要在兵營內接受兩年的訓練,從一月入伍直到五月,士兵們將完成自己的長達五個月的新兵訓練,內容包括最基本的指令、隊列、刺殺、射擊。

在此期間,在寒冷的二月中,新兵們會迎來一場五天左右的野外行軍,以訓練他們的抗寒能力。其整個訓練內容非常係統,主要包括:強行軍、單兵戰術動作、武器拆卸裝配、刺刀搏殺、衝鋒、破障、武裝泅渡等等。

2.一個日本兵要用357發子彈

除此之外,日軍還要練習射擊、火力協同,強化拚刺訓練等等。日軍特別講究射擊精確度,把東鄉平八郎的“一門百發百中的火炮勝過百門百發一中的火炮”這句話貫徹到了極致,現役日軍士兵在五個月新兵訓練期間,會發射140+45+97=282發子彈。在後來的正式服役期,還要發射75發實彈。

累計在兩年之內,一個日軍士兵有140發空包彈,45發訓練彈,172發實彈,合計共有多達357發子彈的練習機會。三八步槍有效射程450米,不少部隊要求士兵在400米距離打固定靶,得有8環以上的命中率。這樣多的子彈喂出來的士兵,單兵作戰能力就很強了。

3.嚴苛的紀律和毆打

當時的日軍內部欺壓和毆打是非常嚴重的,新兵們經常要被各種打罵。新兵們在訓練時,除了吃飯和睡覺是沒有休息時間的,而且稍有不慎甚至毫無理由,老兵的昭五軍靴和“精神注入棒”就會劈頭蓋臉打過來了。在這方麵,日本兵齋藤邦雄在《陸軍步兵漫畫物語》中有非常寫實的描述——當時作為機槍手的他,不僅經常被抬機槍的鐵頭木棍毆打,甚至還曾經被逼喝下肮髒的痰盂。

這種欺淩下訓練出的士兵,人格往往有缺陷。再加上所謂“武士道”精神的蠱惑,一些日軍士兵往往是心理畸形的,在戰場上表現得也會分外凶猛和殘酷。

4.實戰對抗訓練

日軍非常重視實戰演練,到了六月至七月間,擁有了基礎技戰術的士兵們將會開始中隊、小隊合成戰術演練,內容為一般的進攻、防禦、野戰工事作業,和每天三十公裏的急行軍。八月至九月期間,演練的規模將上升到聯隊,訓練內容增加了更加激烈的射擊對抗與拚刺對抗,泅渡、急行軍強度提高到每天四十公裏。到了年末,師團級別的演練將會展開,最後進行年度大演習。

這樣刻苦訓練出來的日軍老兵,戰鬥力自然是中國軍閥部隊所不能比的。

四、九一八時日軍老兵戰鬥力很強

而經過這樣艱苦訓練出來的日軍,是非常吃苦耐勞的。據說他們能夠在每天50公裏行軍的時候,連續作戰一個月以上,其極限強行軍能力甚至可達80公裏每天(這個紀錄多次被我軍打破)。

超出常規的機動能力,加上優秀的單兵技戰術水平,使日軍在麵對當年中國的軍閥部隊的時候,占有相當大的優勢。少數抵抗堅決久攻不下的時候,日軍就采取兩翼迂回的戰術,往往也容易輕易得手。

當然了,以上說的都是正常時期的日軍情況。自1927年起,日軍由於軍費開支不足,不能滿足大量士兵在營訓練的開銷,於是當年征兵的補充役士兵人數就多於現役士兵。這些服補充兵役的日軍士兵就是殘次品了,他們隻需要在兵營內接受4個月的訓練,連五個月新兵訓練都沒完成即可退役返回家中,素質自然不如服役兩年的正式士兵。

不過在九一八事變的1931年,日軍中的正式士兵還占大多數,這時候的日軍雖然技術裝備不多,但是戰鬥力其實是比抗戰後期那些臨時擴充出來的部隊要強得多。

而且日軍補充製度非常完善,缺編部隊可以迅速得到預備役的補充。在經曆過兩年高強度的日常訓練後,一名日本士兵便會退出現役,回到家鄉開始新的生活,但要保留預備役身份。當戰爭爆發時,他們會被第一批征入軍隊,這些所謂“在鄉軍人”的存在,也是日軍能夠在戰時大規模擴編的基礎。

這時候的小鬼子,雖然裝備不咋地,但是在嚴苛的訓練和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下,那戰鬥力確實不容小覷。這幫子老鬼子們那是不怕苦不怕累還不怕死,跑得快打的準還下手狠。

而這些方麵,都是遠超出當年中國國內各軍閥部隊的。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就是九一八時的日軍“鋼不太多但是氣很盛”,實力是遠勝於“鋼不少但是氣很差”的軍閥部隊的。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