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蘇交惡三十年,對東北經濟的傷害有多大?zt

來源: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2022-01-20 14:44:0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6281 bytes)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中國與蘇聯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鄰居,而東北則是中蘇關係首當其衝的受益者和受害者。

回顧新中國成立後的中蘇關係,大體經曆了患難與共、劍拔弩張、和平共處三個階段。

其中,1949年到1958年是中蘇的蜜月期,1958年到1989年是中蘇長達三十多年的交惡期,直到蘇聯解體後兩國關係才恢複正常。

中蘇關係到底給東北帶來了怎樣的影響,本文重點討論中蘇交惡與東北經濟低迷的關係。

哈爾濱的俄式風情

一、撤走專家導致東北優勢盡失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每個時期都有一個公認的領軍人物。第一個領軍人是馬克思,他是第一國際的靈魂;第二個領軍人物是恩格斯,他是第二國際的指導者;第三個領軍人物是列寧,他是第三國際的權威。

第三國際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共產國際,這個組織指導、幫助我們建立了中國共產黨,並對我黨前期的革命活動進行了直接的領導。因此,中蘇關係,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就非常密切。

曾出席過中共一大的馬林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麵臨的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廣闊天地,也是一個危機四伏的國際環境。出於國家安全和發展經濟的雙重考慮,我們堅決地聯合蘇聯、聯合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反對以美國為代表的帝國主義。

蘇聯也迫切地需要中國,因此在新中國成立的第二天,就與我們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第二年,中蘇結成同盟,蘇聯無償移交東北財產,並向中國提供貸款。隨後朝鮮戰爭爆發,斯大林徹底消除對中國的疑慮,決定放手援助中國,於是提出了一個幫助中國全麵實現工業化的“156項工程”。

蘇聯的技術和設備,當時是世界的一流水平。蘇聯對中國的援助,是全方位無保留的,從地質勘探到圖紙設計,從設備到專家,手把手地幫我們建立起了軍工、航天、電子、冶金、鋼鐵、化工等各類大型企業。

北滿特鋼的蘇聯專家(齊齊哈爾)

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在蘇聯的大力幫助下,東北的經濟迅速崛起。這其中,以共和國長子“遼老大”表現最為明顯:1952年,原本默默無聞的遼寧,一躍成為全國GDP第三強省份,第二年攀升全國第二,第三年躍居全國第一,並一直把第一的記錄保持到了1958年。

1957—1958年的時候,遼寧有多強?

強到不用和其他省份比差異,隻需用全國占比來說事:全國60%的鋼、27%的電、17%的煤都產自遼寧。

當時的中蘇感情,超過了一般意義上國家之間的友好。但是,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國家必須維護本國的利益,親密關係很難長期維係。

中國不讚同蘇聯對斯大林的批判,不同意蘇聯在中國沿海建立長波電台、潛艇部隊,赫魯曉夫對我國經濟模式指手畫腳,對我軍沒有當麵通報炮轟金門心存芥蒂。

毛主席與赫魯曉夫

1959年,蘇聯沒有按計劃向中國提供原子彈資料,並為了拉攏印度在中印武裝衝突中保持中立。1960年,中蘇在帝國主義本質、戰爭與和平等問題上的分歧公開化、激烈化,蘇聯在會議上對我們的觀點進行圍攻式批評,我方也在聲明中公開點名批評赫魯曉夫。隨後,蘇聯禁止我方在蘇出版《友好》雜誌,同時停止在華出版《蘇中友好》雜誌。

為了進一步向中國施壓,蘇聯在當年7月決定從中國撤走全部專家。在隨後的一個月之內,從我國的16個城市、200多個單位撤走了全部1390多名蘇聯專家,原定應來中國的900多名輪值專家也取消了計劃。

送蘇聯專家回國

這個時候,蘇聯先期援建的156項工程,大多已經建成投產。但是蘇聯在1956年之後追加的148個項目,大部分還沒有建成。算個總賬,蘇聯援建的總共304個項目,實際隻建成了154個。

蘇聯在撤走專家的同時,帶走了全部圖紙資料,這使得很多援建項目成了爛尾工程,我國有250多個企事業單位的建設立即進入停工或半停工狀態。即便是已經建成的項目,由於缺少後續的設備和零部件供應,也出現了這樣和那樣的問題。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東北從蘇聯援建中獲益最大,遭受的損失也就最大。1959年,遼寧的GDP被魔都上海趕超。1963年,又被香港和廣東趕超,從此跌落神壇,長期位列第五名左右。

曾經的遼寧

二、戰爭威脅引發東北資源轉移

中蘇交惡,蘇聯撤走專家、停止援建,對東北經濟有沒有影響,絕對是有。但這種影響到底有多大,得從三個層麵去看:

從假設層麵看,如果蘇聯一如既往地援建中國,那麽東北將持續保持領先優勢,但這種想法顯然太過於一廂情願。

從現實層麵看,蘇聯撤走專家的時候,我國已經基本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並通過長期的合作共事掌握了大部分的技術,蘇聯撤援對東北已建、在建的項目造成的實際影響,並不是很大。

從預期層麵看,蘇聯援建的時候,我們從國家到省市會配建許多中小項目,停止援建後配建項目自然也會減少或停止;更為嚴重的是,蘇聯停止援建後會不會有進一步的政治、經濟、軍事報複,這在當時來講還是一個未知數,畢竟他們對不聽話的南斯拉夫、波蘭等兄弟國家這麽幹過。

後來的事實證明,我們的這種擔憂是不無道理的,1969年珍寶島事件後,蘇聯在中蘇、中蒙邊境集結了百萬重兵。

珍寶島戰鬥中繳獲的蘇軍坦克

由此,東北從最具發展優勢的地方變成了最不安全的地方,我們的投資和發展重點自然也就不會放在東北,不僅不會放在東北,還要把東北的一些東西轉移出去,這就不得不說到三線建設。

三線建設是毛主席在1964年提出來的,當時我國麵臨的國際形勢非常緊張複雜:一是老對手美國,對我們虎視眈眈,在我軍炮轟金門後公然支持台灣反攻大陸;二是老朋友蘇聯,對我們因愛生恨,不排除挑起事端、發動戰爭的可能;三是老鄰居印度,在邊境問題和西藏問題上屢屢挑釁,與我軍發生多次武裝衝突。

三線劃分示意圖

有鑒於此,我們必須做好打仗的準備,而一旦打起來,首當其衝的就是東北、西北、西南、東南沿海等地區,尤其是東北和東南沿海集中了我國的大部分工業設施,遭到戰爭破壞後將嚴重影響我國的軍事和人民的生活。

因此,國家決定將工廠、設備和原材料向三線腹地集中。由此,掀開了長達15年、多達1100個建設項目、先後投入人力超千萬的三線建設。

東北地區響應國家的號召,讓好人好馬上三線,將大部分先進的設備遷移到了三線地區。在三線建設的前幾年,三線地區新建的企事業單位有一多半來自東北的援建。

比如,沈陽飛機支援建設了西安飛機、大連石化支援建設了九江煉油廠、吉林一汽支援建設了湖北二汽、撫順煤礦支援建設了重慶煤礦、哈爾濱汽輪機支援建設了綿陽汽輪機、齊齊哈爾和平機械廠支援建設了雙溪機械廠,等等等等。

三線建設

如何支援,那就是給人、給錢、給設備。東北地區為三線地區培養和輸送了5600多名化工人才,抽調了4000多名汽車製造人才,單是沈陽飛機製造廠就向三線地區輸送了2萬多名急需的管理幹部和技術工人。很多人就此紮根三線,這可以看作是建國後東北的第一次人才流失。

一個地區的持續發展,與資本的長期積累有關,但是在東北經濟稱雄的五六七十年代,我們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集中財政。也就是說,東北的GDP再高,地方也沒有多少可支配財力。東北地區生產的物資再多,也要按計劃調往全國各地。

因為從建國後,到七十年代末,東北一直在向外輸出,就好比一個大家庭裏的大兒子,早早地輟學打工、賺錢補貼家用、照顧弟弟妹妹,所以東北特別是遼寧,才獲得了“共和國長子”“遼老大”這樣的稱謂。這裏的老大不是很牛的意思,是說曆史賦予了他很多的責任和擔當

新時代遼寧精神

當然,這種責任是必要的責任,這種擔當是應有的擔當。本來就是兄弟省份,互相幫助是應該的。如果一直是這樣,有朝一日其他地區也會幫助東北。

但是,改革開放忽如一夜春風來,情況發生了變化。為了調動地方的積極性,我們對經濟體製和財稅體製進行了改革。把原本由國家統籌的事項放給了地方,這既調動了地方的積極性,也增加了地方的責任和義務。東北的國有企業效益不好,東北的工人學曆不高、年紀又老,但這都必須要承擔。

東北由強到弱的分水嶺就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讓很多地區進入發展的快車道,而東北則由於種種原因顯得比較滯後。當然,這種滯後表現出的衰落是一個逐漸的過程,在八十年代,遼寧的GDP還是長期徘徊在全國六七名。但頹勢一旦開啟,就難以遏製。

改革開放的節奏

三、蘇聯衰落使得東北缺商少資

1978年,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這是根據國內外的政治經濟形勢作出的重大決策。當時國際局勢已經有所緩和,但我們的處境隻是向好,而不是真的很好。一方麵,我們與美國還沒建交,另一方麵,我們與蘇聯還是冷戰狀態。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但中蘇關係更加緊張。蘇聯一直在邊境保持重兵,對中國構成嚴重威脅。

好在雙方都有繼續友好的意願,因此開展了新一輪的雙邊關係談判。但談判進展並不順利,蘇聯在邊境撤軍、對越問題上不願讓步,並發動了阿富汗戰爭。1982年到1988年,為實現中蘇關係正常化,兩國進行了十二輪副外長級的磋商。

蘇聯入侵阿富汗

最終,蘇聯從阿富汗和蒙古撤軍,越南從柬埔寨撤軍。1989年,戈爾巴喬夫訪華,中蘇關係實現正常化。也就是說,在改革開放10多年後,東北才獲得了和平發展的機遇,東北經濟的起步因此比其他地區慢了好幾拍。

那個時候,各地都在忙著招商引資,但東北環顧四周發現,蘇聯、蒙古、朝鮮都不富裕。蘇聯能和美國爭霸,當初是相當發達的。但是在入侵阿富汗、支持越南後,蘇聯經濟已經開始衰退。

歐美投資,首選的就是地理位置更優越、基礎設施更好的東南沿海。而且海運的成本更低廉,方便進出口貿易。東北處於無商可招的境地,這也是投資不過山海關的一個因素。

東北一邊處理老工業基地遺留的各種問題,一邊艱難地招商引資,一邊跟國內先進城市學習如何發展民營經濟。在全國發展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各項經濟指標也節節攀升。但速度與其他省份相比,明顯是慢了。

東北老工業基地

在九十年代,東北和其他地區一樣,迎來了國企職工下崗潮。隻不過,這裏的國企職工更多,潮水來得更猛烈些。而且幾十年如一日的重複勞動,使這些下崗職工很難適應新的發展需要,從思想觀念到技術手段,都落後於時代,經濟自然也就沒有太大起色。2006年之後,作為東北GDP的領頭羊,遼寧也淡出了全國前十榜單。

導致東北衰落的原因有很多,中蘇關係不是唯一、但卻是比較重要的一個因素。時至今日,東北振興仍然麵臨各種問題,但東北作為重要的軍工基地、糧食產區、生態屏障,有著舉足輕重、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有跟帖: 

這句話“1952年,原本默默無聞的遼寧,”, 說明作者啥也不懂 -華府采菊人- 給 華府采菊人 發送悄悄話 華府采菊人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20/2022 postreply 15:43:41

8964以後,很短幾年裏,東北國企下崗700萬人 -老生常談12- 給 老生常談12 發送悄悄話 老生常談12 的博客首頁 (74 bytes) () 01/20/2022 postreply 16:06:44

很多下崗女工為生活所迫賣淫為生養家糊口,這要上曆史書的。 -XYZ94538- 給 XYZ94538 發送悄悄話 XYZ94538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20/2022 postreply 16:17:20

現在賣淫的隻會更多 -kai2002- 給 kai2002 發送悄悄話 kai2002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20/2022 postreply 16:59:58

不是朱鎔基時期東北下崗工人多嗎? -捕風客- 給 捕風客 發送悄悄話 捕風客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20/2022 postreply 17:21:11

對呀,那就是朱鎔基賤賣國企給私人。 -老生常談12- 給 老生常談12 發送悄悄話 老生常談12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20/2022 postreply 18:23:35

那好像是90年代後期的事了。8964之後主要是南巡定下市場經濟的方向,外資大量湧入。 -捕風客- 給 捕風客 發送悄悄話 捕風客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20/2022 postreply 20:37:11

對東北經濟傷害最大的時候是78年到2002年。後來發現沒有了東北工業,連大型軍艦都造不出來,才重視起來。 -海雲之南- 給 海雲之南 發送悄悄話 海雲之南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20/2022 postreply 16:34:1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