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萊塢的星光大道上,有四位華人留下了“星星”,一位是李小龍,一位是成龍,一位是劉玉玲,這幾位基本上都是我們家喻戶曉的明星,還有一位,也是最早留下星星的一位,名叫黃柳霜。她是上個世紀20-40年代活躍在好萊塢和歐洲的華人女星。
1905年,黃柳霜出生在洛杉磯唐人街的一個華人家庭。父母經營了一家洗衣店,家中共有8個孩子,黃柳霜排名老二。
1919年,14歲的黃柳霜得到了一個跑龍套的機會,在電影《紅燈籠》裏飾演一名拿著燈籠的小女孩。從此,她就愛上了電影,立誌要做一個演員。1922年,她又出演了電影《海逝》,這部電影是美國曆史上首部用“特藝七彩”手法拍攝的彩色電影,這種技術革命在當時的影響相當於卡梅隆後來的《阿凡達》。黃柳霜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在《海逝》中表現搶眼,讓她真正一炮而紅,從此成為了好萊塢第一位,也是當時唯一一位華人女星。
不過沉浸在理想實現和成名狂喜的快樂中沒多久,黃柳霜就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她所能得到的角色,都帶有很強的標簽性,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戲路很窄”。一般美國導演找到她,給她的角色都是丫鬟、情婦、妓女、妖女這一類,形象比較單一。 對美國失望至極的黃柳霜,想到了離開,1928年,黃柳霜離開了好萊塢,前往歐洲演藝圈發展。 而這次轉戰歐洲,成為了她一生的轉折點,在英國,她出演了代表作《唐人街繁華夢》,由於出色的表演,她獲邀出席了英國王室宴會。法國雜誌《名利場》更是整版刊登了她的寫真,在歐洲人眼裏,這位代表著神秘東方的尤物,滿足了他們對於東方美麗傳說的一切幻想,對她的癡迷可以用“狂熱”來形容。
在歐洲的走紅也讓美國重新認識了黃柳霜,各種邀約如雪片飛來,她應約返回美國,這次等待她的是數不盡的片約,她還在海關辦理入境手續的時候,片商們已經手捧著合同焦急的等待。 在紐約,她在舞台劇的最高舞台“百老匯”連演了167場,她的美照耀了全美,她的事業達到了巔峰。
1936年,根據賽珍珠同名小說《大地》的電影開拍,這個講述中國農民生活的故事,最合適的女主人選應該是黃柳霜,她也積極競選,以為勢在必得,可沒有想到的是,傲慢的好萊塢卻棄用了她,讓一位德國女星來飾演一位中國婦女。 正在此時,抗日戰爭爆發,中國大地正在被日軍鐵蹄蹂躪。黃柳霜拿出多年的積蓄,變賣了珠寶,還憑借著自己的影響力,在美國華人當中募集善款支援中國抗日。 1942年,她出演的反日宣傳電影《緬甸炸彈》和《重慶夫人》在美國播出,她將這兩部電影的片酬所得全數捐贈給了中國聯合救濟會。隨後,黃柳霜從電影界隱退。
黃柳霜感情生活不順,反對異族間通婚的法律,讓她在電影圈裏結識的白人男友,無法走入婚姻的殿堂。她最終終生未嫁,甚至染上了酗酒的惡習。
1960年(55歲),黃柳霜被邀請參演《花鼓歌》、《蘇絲黃的世界》等影片。
1961年2月2日,她因心髒病突發逝世,葬於洛杉磯,墓碑上沒有刻一個字。
(文字資料源於知乎,海洋藍整理編輯)
https://zhuanlan.zhihu.com/p/53898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