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非: 40萬北大荒知青的特點和獨特的曆史貢獻 zt

來源: yzout 2021-12-20 15:00:34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2638 bytes)

我們這一代人(這裏主要指老三屆加上六九屆)是在中國曆史上一個極為特殊的時期成長起來的。知青不僅涉及人數龐大,而且是這一代人中極為特殊的群體——這一代人中隻有知青成為那個時期一個獨立的社會階層,而沒有像留在城市或進入工廠軍營的學生,很快融化到了各自所在的階層之中。無論誰來書寫中國現代史,知青都是不該忽略的一章。
 
北大荒知青雖然隻有幾十萬人,卻是全國1700多萬知青中最活躍、最有凝聚力、最有能量的群體。幾十年來,各地的北大荒知青自發地、持續不斷地進行了各種集體活動。直到年逾古稀的今天,這些活動仍然方興未艾,規模之大和影響之廣都遠遠超過了別的知青群體。
 
如何認識這種現象呢?我們覺得需要從曆史上北大荒知青的特點說起。
 
一、北大荒知青的特點
 
北大荒知青不同於全國其它地區知青的特點,主要是由他們工作生活的黑龍江國營農場(兵團)的一係列特點決定的。北大荒農場在當年是全國最具規模的大農業生產基地。但是到了1960年代末期,農場的進一步發展在勞動力方麵遇到了明顯的瓶頸:
 
1、五十年代的北大荒沃野千裏地廣人稀,國營農場幾乎全是從無到有快速發展起來的。中央於1950年代動員了十多萬轉業官兵開發北大荒,喚醒了沉睡千年的黑土地,使北大荒變成了新中國的重要糧倉。後來又從北京、山東等地動員了數以萬計的“支邊青年”和複轉軍人投入北大荒建設,各農場也一直不斷地吸收著“投親靠友”和“盲流”人員。一直到60年代末,這些人員的數量與他們經營的一千多萬畝耕地和大量待開發的荒原相比仍然存在明顯的差距,農場對外來勞動力始終存在強烈的需求。北大荒五六十年代大規模開發的曆史,就是外來者的拓荒史。
 
2、1950年代的14萬轉業官兵是北大荒早期開發的主力軍,他們的政治素質和文化素質明顯高於一般的農村農民。他們艱苦卓絕的奮鬥和奉獻精神震撼古今,被後人譽為“大荒脊梁”。到60年代後期他們之中還留在北大荒的約有3.5萬人。根據我們對部分單位老兵的資料統計,他們在開赴北大荒時的平均年齡是29.8歲。到了1960年代末期,他們已是40歲上下的中年人了,而他們的子女當時還很小。因此當時農場十分缺乏青年職工。這種年齡構成的缺陷影響了當時國營農場生產力的持續快速發展。六七十年代北大荒人曾長期把城市知青稱為“青年”(“北京青年”、“上海青年”、“哈爾濱青年”等),就是因為兵團組建之初農場青年人90%以上是城市知青(那時還沒有“知青”一詞)。
 
3、經過老一代開發者的艱苦奮鬥,1960年代北大荒農場已經初步實現了農業機械化,成為當時全國農業生產力最發達的地區。在當年全國性糧食緊張的形勢下,國家迫切需要將黑龍江墾區盡快發展成為現代化大農業糧食生產基地。但轉業官兵的文化程度相對較低,不能完全適應大農業的機械化和現代化迅速發展的需要。根據我們對部分複轉官兵的統計,他們的文化程度構成是:初小及相當初小的8.3%,高小及相當高小的46.1%,初中及相當初中的為36.4%,高中的隻有7.9%。而農場其他職工的文化程度還不及轉業官兵。
 
因此,60年代後期的北大荒需要外來的勞動力,需要年輕的勞動力,尤其需要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生產者。1968年7月我們這批北京知青剛到858農場時,連隊的職工和家屬就像歡迎貴賓一樣自發地迎接我們。他們誠懇地說:這裏的職工老的老、小的小,文化也低,連場部開個聯歡會都搞出不節目,大家多麽盼望來一些城市青年啊!這些話深深感動了我們。各地城市知青的到來充分滿足了農場當時對有文化的青年勞動力的迫切需求。根據858農場統計,從1966年至1976年農場共接受城市知青3370人,他們的平均年齡不足20歲,高中生占18%,其餘是初中生;此外還有少量來自北京農機學院和“八一農大”的大學生。與農場原有職工相比,城市知青是十多年來北大荒數量最大、年齡最輕、文化素質最高的勞動者。如一位老軍墾所言:“知青到這裏來,對改變農場人員的知識結構特別重要”,使得北大荒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的勢頭得以持續下去。
 
另一方麵,隨著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北大荒農場的第二、第三產業也得到很快發展。當時各農場的中心地區除了生產管理部門,一般都建有機械修配廠、汽車隊、糧油加工廠、副食品加工廠、酒廠、木材加工廠、製磚廠、基建工程隊、水利工程隊、良種站、農業科研站、獸醫站,以及漁業畜牧業等產業,還有醫院、學校、郵局、商店、照相館、招待所,以及大禮堂(電影院)、籃球場等服務設施和文化設施。
 
我們34團在70年代中期還建設了標準的田徑運動場和燈光藍球場。農場的各項文化事業同樣有了很大發展,早在50、60年代就產生了以詩歌、小說、電影、版畫為代表的北大荒文學流派,在全國有一定影響。這些都表明,當年墾區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已經產生了向城鎮化過渡的趨勢,各農場的中心地區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小城鎮雛形。這種過渡不僅需要進一步發展經濟基礎和各種服務業,也需要改變多數職工原有的農民意識和農民文化,提升到新的先進的城市文明。城市知青到來帶來了農場需要的新文化,大幅度促進了這種提升和過渡。我們在許多知青和職工的回憶文章中都能看到這種變化。
 
北大荒農場的經濟基礎和社會發展階段特征,正是廣大知青能夠在東北邊疆農村地區做出較大貢獻的客觀條件,同時也造成了北大荒知青的一係列特點:
 
1、“老”知青多。文革前北大荒農場就開始接收知青下鄉,1967年起開始大批接收,在1969年形成高峰達到飽和(全國知青下鄉有兩個高峰,北大荒隻有這一個)。因此北大荒知青下鄉早,絕大多數是“老三屆”和六九屆。由於工礦企業一般不從農場招工,知青多數返城較晚,因此下鄉時間要比一般插隊知青長得多。以我們自己的連隊(34團18連)為例,77名城市知青80%以上下鄉時間超過5年,平均下鄉時間為8.2年,遠遠超過全國知青平均下鄉時間4.3年。
 
2、大集體的獨立生活方式和半軍事化管理。北大荒知青是全國最大的知青群體,又長期處於現役軍人領導的半軍事化的體製之下,他們始終在大集體的環境下獨立生活於農場中。這種大集體的特征在北大荒知青身上顯得非常突出,也是他們顯著區別於農村插隊知青的特點之一。半軍事化的集體生活方式也帶來比插隊知青更多的思想束縛。
 
3、知青是國家職工,衣食大體無憂,使得他們對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更加強烈。在兩代軍人重視部隊文體活動的傳統影響下,在國營農場比較先進的物質基礎(相對農村地區)支撐下,各種文化活動比其它農村地區更多、水平也更高。
 
4、50年代的轉業官兵始終是北大荒知青的榜樣,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他們的艱苦奮鬥、犧牲奉獻的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北大荒知青的思想和行為。同時,大集體的集中居住生活工作,使知青群體依然保持著城市青年學生的理想觀念、學習意識和生活習慣,即使下鄉多年也沒有被“農民化”。由於知青數量大、下鄉時間長,對農場一些人“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方式也產生很大影響。所有人除了工資沒有任何私產,知青之間以及知青與職工之間沒有任何物質利益衝突,在長期的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的勞動和生活中自然萌發了深厚的友情。這種純真的友情是多數人後來再也未遇到過的,即使幾十年後也沒有淡化。
 
5、北大荒農場第二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遠遠高於全國其它農村地區,在這些領域工作的知青比例自然也比較高。根據農墾總局的統計,1977年,黑龍江墾區共有41萬知青,工作崗位分布情況如下:
 
   行業
 
 人數
 
百分比
 
農林牧業生產
 
284,864
 
69.2%
 
機務工人
 
 60,086
 
14.6%
 
商業金融服務行業
 
 17,377
 
 4.2%
 
文教事業
 
 18,448
 
 4.5%
 
衛生事業
 
 13,724
 
 3.3%
 
科研單位
 
   7,829
 
 1.9%
 
機關
 
   9,407
 
 2.3%
 
我們沒有其它地區的資料做比較,但可以斷定,北大荒知青中從事第二、三產業的比例在全國各地知青中一定是最高的。在北大荒農場,如果一個知青在寫作、教學、音樂、戲劇、曲藝、舞蹈、美術、體育等某一方麵有特長,絕大多數都能在脫產或半脫產的文藝宣傳隊、體育運動隊、美術創作組、宣傳報道組、學校教師甚至師團機關崗位上得到發揮。
 
北大荒知青的這些特點與當時全國多數農村地區生產力水平低下,勞動力過剩,文化落後,知青下鄉後不但不能發揮優勢反而生活困難的情況有所不同,也與回鄉知青個體很快就被農民同化很不相同。
 
總之,北大荒國營農場當年的生產力水平、勞動力的構成和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使得知青成為當時農場發展非常需要的生力軍,也使知青有較多的機會發揮他們在知識和文化方麵相對於老職工的優勢。他們在北大荒能夠做出貢獻,也確實做出了貢獻。當1970年代末期大批知青離開邊疆時,北大荒農場和北大荒人與十年前知青剛到時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從農場的角度看,反倒是知青大返城給各方麵造成了巨大衝擊和損失。

 


二、北大荒知青的曆史貢獻 
北大荒知青在屯墾戍邊的實踐中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一點無論在當年還是今天,幾代北大荒人都給予了明確的、充分的肯定。 
由於時間久遠,六七十年代的許多具體資料已經難以查找了。據一位在兵團工作多年的現役軍人說:“1973年搞工作大檢查時,兵團黨委對知青隊伍做了三個評價:生產戰線的突擊隊,戰備值班的主力軍,文化教育的傳播者。”這是40多年前的評價。 
我們《858農場史》記載:“廣大知青在農場建設中所作出的貢獻,在農場建設的曆史上卻留下了光輝的一頁”。這是1990年的評價。 
今天的評價,可以看看農墾總局的說法:“在北大荒的曆史上,廣大知識青年們用無悔的才華、青春和熱血,為北大荒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支充滿朝氣的隊伍,也是北大荒開發以來諸多隊伍中數量最多、文化程度最高、流動性最大的一支隊伍。前後十幾年時間裏,他們留給北大荒的最寶貴的財富是青春;同時,在第一代北大荒創業者的言傳身教下,知青們第一次了解了生活,懂得了人生,增長閱曆和才幹,使他們成為北大荒和我國各條戰線的生力軍。知識青年帶來了城市的先進文化,提高了農場職工的文化素質,極大地豐富了邊疆文化生活。兵團各團隊注重發揮知識青年有文化、善於接收新生事物的特點,讓他們擔任了一些專業性、技術性強的工作:機務戰線上的車長、駕駛員,教育衛生科研戰線上教師、醫生、技術員等。他們在老職工的帶領下,很快成為開荒建場的主力軍,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幹。”
走遍整個東北邊疆,大概也找不到否定知青貢獻的北大荒人。
在保衛祖國邊疆方麵,北大荒知青做出了突出貢獻。我們858農場地處烏蘇裏江畔,沿江200裏是國境線,60年代後期在江中的兩個島嶼曾與蘇聯發生激烈的領土衝突。我場的職工包括知青參加了這一鬥爭,斃傷過全副武裝的蘇軍,有的知青還流過血。《858農場史》記載:“早期來場的知識青年在1967年至1968年邊境反幹涉鬥爭中表現十分勇敢,為保衛祖國立了功。”如果沒有當年的英勇抗爭,後來那些島嶼怎能最終劃歸中國? 
1969年的中蘇邊境,戰爭一觸即發。蘇軍在烏蘇裏江畔吃了虧,卻不敢在這裏報複,原因之一就是幾十萬兵團戰士像尖刀一樣指向對方的軟肋——烏蘇裏江對岸蘇聯遼闊的遠東地區唯一的鐵路大動脈。這是製約戰爭升級的重要因素。 
在邊疆經濟建設方麵,北大荒知青也做出了貢獻。1968年到1975年兵團的糧食總播種麵積和總產量從1384.9萬畝、26.68億斤增長到1915.2萬畝、38.78億斤,拖拉機、穀物聯合收獲機和載重汽車分別增加57.5%、38.6%和105%;工農業總產值由4.72億元增加到10.07億元。《生命中的兵團》一書著重講述了六師師長王少伯帶領幾萬知青和職工在三江平原的沼澤腹地“大醬缸”中開辟二撫公路和建三江農場的艱苦鬥爭。如今,建三江墾區這片原本渺無人跡的沼澤荒原早已成為中國糧食產量第一位的農墾管局,每年產糧120億斤以上,以“中國綠色米都”名揚天下。幾十年來,每一個中國人都多少享受到了幾代北大荒人的奉獻。
但是比較而言,北大荒知青對邊疆建設更大的影響還是在文化方麵。北大荒農場這幾十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回顧這段曆史,很多人都認為:在物質建設方麵,1950年代十多萬轉業官兵和各地“支青”的艱苦奮鬥奠定了農業機械化的生產力基礎;而在文化建設方麵,轉業官兵創造的北大荒軍墾文化和城市知青創造的北大荒知青文化先後奠定了農場現代化和城鎮化的文化基礎,後者的影響廣泛而深遠。幾十萬北大荒知青在黑土地上創造的生氣勃勃的北大荒知青文化,是廣大知青對邊疆建設做出的最重要的貢獻。在全國各地的上山下鄉活動中,隻有在北大荒形成了規模巨大、影響深遠的知青文化。 
對於本文引用的農場各級史冊中的評價,或許有人認為那些都是“官話”,不代表普通百姓。那就請看看北大荒人,包括知青、軍人、老職工以及荒二代的說法吧。《生命中的兵團》和《北大荒人眼中的北大荒知青》兩本書中大量記錄了這些人的口述和文章。在幾十年後回顧曆史時,他們不約而同提及最多的,就是北大荒知青文化。 
知青說: 
“兵團時期是北大荒文化生活最活躍、水平最高的階段。” 
“知青對北大荒的貢獻不僅體現在農墾的成果,也體現在他們帶去的城市文化。我們16團的學校老師基本都是知青,……他們對知青特別有感情。”
“軍人們在墾區裏保持和發揚了這個傳統,宣傳部門組織的文藝活動五花八門,在文藝、體育、攝影、美術、報道上培養了很多人,宣傳隊從師、團一直辦到連隊,把北大荒人的業餘生活推到了一個過去沒有、以後也很難再有的高潮。” 
“說到文化建設,兵團的水平之高在全國所有農墾單位和知青群體中是獨一無二的。……在衛生和教育方麵,兵團建立的醫療體係達到了當時墾區曆史上的最高水平,小學和中學遍布墾區,安排有較高文化水平的知青擔任教師,培養了一大批墾區事業的後續領導。”
北大荒知青薑昆說:“到知青大規模上山下鄉時,北大荒文化達到了最高潮。……北大荒出的文化人之多,給當地帶來的影響之大,這是全國其它墾區無法相比的。” 
但是,對北大荒知青文化評價最高的並不是知青自己,而是農場的兩代職工。老職工說: 
“可以準確地說,當年二連知青為五大連池農場農業科技的運用與發展做出了貢獻,當永世銘記。” 
“我對19團的知青有很深的感情,……他們給北大荒帶去了各個城市的文化,是北大荒特別需要的。” 
“兵團時期之所以能成為北大荒曆史上的一個文化繁榮時期,有一大批有文化的知青來是一個原因”。
“知青最大的貢獻,就是把城市文明帶到了墾區。客觀地說,知青的文化素質遠遠高於當地人,雙方之間的差距足有20年,也就是說,知青把北大荒的文化發展加速了20年。要在北大荒縮小城鄉差別,靠部隊的轉業官兵和山東支邊青年是不可能的。知青把城市帶來的知識和觀念以及從老職工身上學到的做人做事的經驗和態度融合在了一起,又傳給了我們的下一代,開拓了北大荒人的視野和世界觀。他們通過和北大荒人建立了戰友式的感情,甚至組建起了家庭,對提升邊疆地區的人口素質做出了大貢獻。” 
“知青是北大荒的寶貝,我很看重。1958年的‘十萬轉業官兵’和1966年的‘66.3’轉業兵在整體文化素質上也不如知識青年。知青有知識、有眼光,來了時間不長,連隊裏很多重要崗位全成了他們的,副連長、副指導員、司務長、會計、文書……全都是知青。”
“我真懷念軍人和知青在的那段生活啊。他們走了,但把很多東西留下了,包括文化,也包括精神,這是後來農場發展起來的潛力。” 
“知青給北大荒帶來了文化,這話一點不假。主要就體現在他們對我們子女的教育上。我們連隊有了知青後才有了小學校,上海、北京、天津和哈爾濱知青各出了一人當老師。營部建中學,那裏的老師也都是知青。”
“從整體上看,知青的文化水平高出老職工一大塊,……除了教書育人以外,他們在北大荒的文化傳播還體現在文藝活動上。我們7團的每個營都有宣傳隊,都是以知青為主。他們帶來了城市的信息、習俗和觀念,改變了農場人的眼界和喜好。……我一直相信,如果知青不走,北大荒發展得更快。”
“知青下鄉來,給農場帶來了新氣象,也帶來了城市文明。那時我們的孩子都知道大城市的人用什麽,吃什麽。”
“知青給農場增添了活力,對墾區的發展產生了很大作用。農場的文藝活動都是他們帶起來的,很多城市生活習慣的形成也是受他們的影響。……墾區人現在吃、穿、做事方式,都帶著知青的烙印,連說話口音都不一樣,他們帶來的新鮮東西多了。……他們給這裏帶來了文明,也從職工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
“知青在北大荒遭了罪,也受到了鍛煉,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各個學校裏的老師都是他們。過去農場根本沒有這樣的教師水平,好教師誰來這麽苦的地方呢?他們開展的文藝活動也給北大荒帶來了活力。” 
“九三墾區的文化生活有過兩次活躍期,一次是轉業軍人來,一次是知青來。知青時期是大高潮,農場的文化和體育活動都上了一個檔次。”
“當時新華農場的職工隻有三千多人,可知青有七八千人,絕對的主力軍!他們不光是農場建設的新鮮血液,還給農場帶來了城市文明,讓我們開了眼界。農場講衛生、講禮儀、講時尚的風氣就是他們帶起來的,連做五鬥櫥和大立櫃等家具都是他們帶動的。照我看,北大荒人的素質在曆史上有過兩次大提升,一次是轉業軍人帶來的,一次是知青帶來的。知青對北大荒的貢獻,我們‘老農場’最有發言權。” 
“知青的文化和思想水平從整體上說要比老職工高一大截,給北大荒帶來了一次人員素質的大提升。……我們是一輩子的感情。”
“你們在文體活動上,那是最明顯的,使農場的文體活動大大地開展起來了,而且那個時候的文體活動,已經是達到了頂峰。現在農場也沒有達到那個時候的活動那麽頻繁,那麽高水平。” 
“後來,接觸地方(相對於農場)的人,農場人自豪的說,農墾比地方文明程度先進最少有十年。這裏麵,知青是功不可沒的。”
北大荒的第二代人對於知青文化的評價絲毫不亞於父輩,他們回憶知青的文章也多於父輩。幾十年來,無數荒二代滿懷深情地回憶知青教師,幾乎都把知青稱作“大哥哥大姐姐”或者“叔叔阿姨”。與父輩稍有不同的是,“談起知青來,他們不止和老職工一樣充滿感情,而且還明顯地帶著尊重之情。”他們說:
“要說知青給北大荒帶來的進步,我們這些人都有體會。……知青在新華農場不僅留下了東大甸子良田那樣的有形資產,還留下了城市文明,這是讓農場享用至今的無形資產。比如說薑昆吧,那是農場的一張名片。” 
“上山下鄉運動對知青來說是不對的,對我們來說是正確的,我們是受益者。……今天在座的9個人全都是知青教出來的學生。知青走的時候我們也就是十來歲,但我們的上輩人常說:從你們身上能看出知青的影子。知青帶來了城市的文化,改變農場的風俗和習慣”。
“無論曆史怎樣評價知青上山下鄉,有一點必須承認,這場運動帶給那代農場子女的是文化水平上的一個躍進,我們那批農場子女受益於那場運動所送去的你們。由於你們的努力和付出,農場的教學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正是得益於你們的教導,我們那批孩子才有很多在後來考上了大學。我們對你們是懷著深深的感恩之心的。那時候,你們自己其實也有無數的迷惘和苦惱,卻帶給我們那些幼稚的心靈真正的甘露。” 
“每當我們同學相聚在一起的時候,都會談起你們,我們很慶幸在那個年代我們能遇上你們。你們給了我們新鮮的知識,開闊了我們的眼界,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給我們荒蕪的腦海中播下希望的種子。” 
“我從小學到高中,所有的老師幾乎都是知青。也正因為有知青的到來,讓我們這些農墾子弟知道農場以外還有不一樣的世界。也是因為知青的影響,讓我們的世界觀有了更高的追求,也改變了我們這一代人的命運。當年知青對農場的付出,我們這些農墾人的後代都已銘記在心”。 
在北大荒人評論知青的話語中,幾乎每一個人都提到了知青在文化方麵的貢獻,給予極高的評價。本文大量摘錄這些感人的語句,就是想讓沒有讀過那兩本書的人也了解一下北大荒人的看法。在知青離開北大荒四十多年之後,仍有那麽多基層幹部和普通群眾異口同聲滿懷深情地提到知青文化的影響,給予了熱烈的評價,這有力地說明了幾十年來知青文化在農場發展曆程中起到了多麽重大的作用。我們今天總結那段曆史時,不應該聽聽這些聲音嗎? 
北大荒知青文化是由全國最大的中心城市的知識青年在黑土地上創造和發揚的文化,因此它是城市的文化,青年的文化,學習和傳播知識的文化。當1970年代末期大批知青離開邊疆時,北大荒農場和北大荒人與十年前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學習知識方麵,十年文革使大多數知青在青年時期喪失了係統學習的機會,但仍有一部分北大荒知青利用了各種機會在工作中、在艱苦的勞動之餘堅持自學。北大荒知青中間,後來在文學、教育、新聞、衛生、體育、美術、音樂、曲藝等方麵成為專門人才的比例在全國知青中是最高的,各個領域的著名人物可以寫出一份很長的名單。這些人的成長,大多與他們早期在北大荒自覺刻苦地學習有關。 
在傳播知識方麵,北大荒知青文化當年在教育、文藝、體育、衛生等方麵大幅度提升了農場原有的水平,推動了東北邊疆農村地區的現代化進程。 
在教育方麵,北大荒知青文化的影響是最深遠的。我們858農場1978年的中學生數量是1967年的9倍,還多了原先沒有的高中生,農場80%以上的教師是知青。在知青教師的支撐下,早在兵團創建初期就在青少年中普及了初中教育。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領先了全國農村很多年。恢複高考後我們858農場連續多年每年都有10餘人考上大中專學校。荒二代幾乎都是知青的學生,全部被知青化,從而擺脫了他們父輩的許多農民特征。後來的幾十年間數以十萬計的荒二代走到全國各城市,沒有一個人做農民工。在我們和荒二代的接觸中,聽到最多的話就是“你們影響了我們整整一代人”,“我們是受益者”,“你們永遠是我們的親人”。
在文學藝術體育等方麵,1968年夏季大批知青到達後,一度統治農場舞台的“忠字舞”立刻被知青文藝活動取代。當年年底在沈陽軍區文藝匯演中,兵團文藝宣傳隊的演出轟動軍區大院,致使許多原來不願調到兵團工作的軍隊幹部改變了想法,以至軍區首長對顏文斌副司令員苦笑道:“你們的宣傳隊,動搖軍心啊!”各師、團宣傳隊和體育運動隊人才濟濟,各項群眾性文體活動水平毫不亞於大中城市,遠遠高於其它地區的公社。兵團創作的許多文學、文藝和美術作品在地區和全國產生影響。 
19團宣傳隊的芭蕾舞劇《白毛女》的全劇演出被稱為“中國知青史上獨一無二的傑作”。北大荒知青中間後來湧現出了一大批文學家、藝術家、著名記者、音樂家、美術家和其他文化精英。他們成長的起點,幾乎都在黑土地上。 
知青的到來也使基層連隊的群眾性文藝體育活動得到普及。據統計1976年兵團係統共有1289個基層業餘文藝宣傳隊,參加人數29975人(其實此時的文體活動已經遠不如兵團組建初期時了)。《858農場史》記載:“以青年為主體的文體活動,從基層到機關十分活躍。體育比賽、攝影展覽、美術作品、板報牆報、文藝演唱都搞得熱火朝天。城市知識青年的到來,給僻靜的邊疆增添了歡樂和活力”。1972年之後我們34團連續多年舉行全團群眾運動會,1973年兵團首屆田徑運動會就是在我們團舉行的,知青來到的第一年我們農場的籃球隊就取得了虎林地區的男籃冠軍。正如一位農場職工所說:“七十年代的北大荒盡管物質還比較貧乏,生活還非常單調,但有了知青的日子,人們的精神生活是豐富的,身心是愉快的。” 
在衛生方麵,據《858農場史》記載,農場當時的衛生員80%以上是知青;五六十年代曾經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流行性出血熱、大骨節病、地方性甲狀腺腫等流行病、地方病到了70年代初期得到有效防治,發病率大幅度下降,克山病、麻疹基本絕跡,出血熱再沒有死過人。我們連一名北京知青1964年到北大荒長期擔任衛生員,28年間接生260多次,未出過事故,堪稱了不起的典型。 
這些資料充分說明,北大荒知青文化使祖國東北邊疆地區的教育、文藝、體育、衛生等方麵得到極大的發展,水平大大超越了其它農村地區,對當地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長遠的影響,並且在遙遠偏僻的邊疆與內地中心城市之間建立了緊密的聯係。北大荒知青文化可以說是幾十萬北大荒知青對祖國東北邊疆建設做出的最大貢獻,可歌可泣,光耀史冊。 
80年代初城市知青離開農場後,荒二代們繼承發揚了北大荒軍墾文化和知青文化,又用了一代人的時間就基本實現了農場地區城鎮化、現代化建設,使一個個農場中心地區變成了環境優美、經濟和文化比較發達的小城鎮。黑龍江農墾係統是全國最先實現城鎮化進程的農村地區。而在其它地區,往往需要經曆幾代人的努力才可能完成這個進程。
 
【本文作者高非,原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四師34團(858農場)北京知青;摘編自作者《北大荒知青和北大荒知青文化》一文

所有跟帖: 

40萬北大荒知青的後果是”能跑就跑, 趕緊跑“,看看剩了多少 -華府采菊人- 給 華府采菊人 發送悄悄話 華府采菊人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21/2021 postreply 04:09:3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