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兵家必爭之地:炎黃、原子、火星、數字

家鄉在河北省懷來縣,東邊與北京延慶區接壤,西麵的鄰居是同屬河北張家口市的涿鹿縣。家鄉的人比較平和,既不尚武、也不好鬥,除了出了位舍身炸碉堡的全國戰鬥英雄外,大多與軍事無緣;但家鄉的這片熱土卻是不折不扣的兵家必爭之地。從遠古到現今,從傳說到史實,從藝術再現到實彈演練,從金戈鐵馬到原子火星,我的家鄉在中國戰爭史和軍事史中都有其獨特的位置。

                             

家鄉的地形屬盆地,四麵環山,南北較窄、東西狹長,一部分劃歸北京,大部分屬河北地界。盆地中心地勢較低,原有一條小河,名曰“媯(音“歸”)水河”;後來在這裏修建了新中國第一座水庫 - “官廳水庫”,媯水河便消失了,但地名留了下來。小時候,水庫邊有一火車臨時停車站,就叫“媯水河”站,不賣票,上車再補票;可惜列車員不認識這個字,被讀成“衛水河”站,當地人也懶得糾正,這一站名一直叫到車站取消。“官廳水庫”,也叫“官廳湖”,為家鄉增色不少,其大部分在河北境內,卻歸北京管理,為北京的備用水源。河北人,真的很委屈。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家鄉人特定的行為特征。這裏的人偏保守,90%的人活動範圍在東至北京、天津,西至張家口這一範圍內;這個區域原屬於察哈爾省,50年代劃歸河北,屬於與河北主體隔離的一塊飛地,自然與石家莊的情感要比京、張要低;這裏的老人最喜歡聽的地方戲是晉劇,郭蘭英當年就是在張家口唱晉劇走紅的。

    

 

  

老家在官廳湖南岸,向南眺望,山峰間長城、敵樓、隱約可見,山下就有烽火台。長城是明代重修的,烽火台不知是戰國時的,還是秦漢的。小時候,陪父親到山上采集一種類似韭菜花的野花,做菜榨油時,其香無比。累了,坐在山石上,遙望山下的烽火台、村莊、樹林和水庫,父親開始講故事,談古論今。父親最喜歡講的就是他親身經曆的事情,八路軍、解放軍、遊擊隊、中央軍、大鄉隊、日本人、偽軍及土匪等;有的與官方宣傳一致,有的讓人大跌眼鏡、瞋目結舌。

 

老家與戰爭的淵源始於黃帝、炎帝和蚩尤;如果原子彈、火星探測和大數據也與戰爭相關的話,這種淵源將會持續到未來。由於老家是曆代兵家必爭之地,在這塊土地上發生過無數次戰爭,下麵我隻選擇幾個對中國曆史產生過重大影響的,做一簡短介紹。

 

1.阪泉之戰

 

這是華夏集團內部兩個同源共祖的遠緣親屬部落間的一場爭雄的戰爭。當時的黃帝部落發展極為迅速,武力強大,而炎帝部落還處於農耕式部落,黃帝對炎帝下命令而炎帝不遵從,於是兩個部落在阪泉之野,帶著各自部落的圖騰,熊、羆、豹、貙、虎和雕、鶡、鷹、鳶進行了三次戰鬥,炎帝最終沒有獲得戰爭的勝利,自願稱臣,於是黃帝和炎帝融合成了一個超級大的聯盟,基本上統一了華夏諸多部落。阪泉之戰對開啟中華文明史、實現中華民族第一次大統一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關於阪泉之戰的地點,目前學術界尚有爭論。根據地名的考訂,多認為與涿鹿之戰的發生地相距不很遠,所以關於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的地點主要應在河北。從涿鹿、保安、懷來以至延慶,都處於冀西北的山間盆地中,這是由桑幹河、洋河衝積而成的寬穀,有適宜鋤耕農業的寬闊穀地,附近還有可以狩獵的山林,聯係有關傳說阪泉之戰可能就發生在這種有山、有泉、有平疇沃野的地理環境。

 

關於阪泉,三國西晉時期史學家皇甫謐認為:在上穀(今河北懷來)。 括地誌雲:阪泉,今名黃帝泉,在媯州懷戒縣(唐代懷來縣舊名)東五十六裏。

 

2.逐鹿之戰

 

涿鹿之戰,是繼阪泉之戰以後,中華始祖之間進行的又一次大戰,距今大約4600年前。《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逸周書》關於涿鹿之戰的追述,是研究涿鹿之戰難得的重要曆史文獻,由這段記載可知,戰爭起於蚩尤西向侵掠,炎帝大敗,疆土全無,轉向黃帝求助,引起黃帝、蚩尤的涿鹿之戰。

 

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與蚩尤所進行的這場大戰,結局是黃炎聯軍以弱勢戰勝了優勢的蚩尤。涿鹿之戰對於古代華夏族由遠古時代向文明時代的轉變產生過重大的影響。之後黃帝又趁勢收複了中原,使華夏族各部落實現了團結統一。自涿鹿之戰後,黃帝則乘戰勝之餘威,繼續對四方進行征討。黃帝對周圍部族影響的擴大,華夏族在其它氏族中的影響也隨之增大。久而久之,周圍許多氏族不是歸順華夏族,就是被華夏族同化。在華夏族日益發展擴大的同時,其人口也不斷增多,這就是漢族人口之眾多的重要淵源。漢族占全國人口的94%,占世界人口約1/5,這不能不說與華夏族的始祖黃帝的功績有一定關係。

 

涿鹿之戰是中華民族在發展時期興亡絕續之大事。 取得這場戰爭勝利的部族首領黃帝,從此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並被逐步神化。由此可見,涿鹿之戰是決定中華民族日後基本麵貌的曆史性“戰爭”。

 

3.衛青大將軍初伐匈奴之戰

 

漢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匈奴興兵南下直指上穀(今河北省懷來縣)。漢武帝任命衛青為車騎將軍。漢武帝分派四路出擊:車騎將軍衛青出上穀,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治代縣,今山西大同、河北蔚縣一帶),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兵。四路將領各率一萬騎兵,迎擊匈奴。衛青首出上穀,果敢冷靜,深入險境,直搗匈奴祭天聖地龍城,並在龍城之戰中,首虜700人,取得勝利。另外三路,兩路失敗,一路無功而還。漢武帝鑒於隻有衛大將軍勝利凱旋,封衛青為關內侯。

 

4.土木堡之變

 

又稱土木之變或己巳之變,發生於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的土木堡。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鎮禦駕親征,北伐瓦剌,由於寵信任用宦官王振,在土木遭遇慘敗被俘。英宗遭俘後被拘往北方囚禁。此戰使明朝國力受到嚴重削弱,是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性事件,成為明朝由前期進入中期的轉折點。

 

5.新保安戰役

 

新保安戰役是平津戰役第一仗,發生於懷來縣境內的新保安鎮。1948年11月29日至12月22日,解放軍楊羅耿兵團,在此一舉殲滅了傅作義賴以起家的精銳部隊35軍1.6萬餘人,軍長郭大麻子(郭景雲)拔槍自殺。這場戰役的規模不算很大,其殲滅人數與繳獲物品數,在解放戰爭後期,大概隻能算是一個小型戰役,但事實上,其重要性遠遠超過了那些紙麵上的數字。一是其斷絕了傅作義退往老巢綏遠的後路;二是徹底動搖了傅的作戰意誌,是北平得以和平解放的關鍵一戰。這場戰鬥的重大勝利,保護了古都北平的完整,使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和重要的名勝古跡免受戰爭的破壞,對整個平津戰役來說具有非常重大的戰略意義。

 

6.實彈演習

 

家鄉的這塊土地不但是曆代兵家必爭之地,也是頻繁進行軍事演習的地方。小時候每年都有北京衛戍區和張家口65軍的部隊在此野營拉練和軍事演習。時常見到金戈鐵馬,也常聽到炮聲隆隆。偶爾也有北京軍區和全國的軍事演習,被冠以“華北某地”。這時候就會有國家領導人光臨,公路上可見幾十輛,或上百輛轎車魚貫而行。

 

7.另外一種戰爭 – 戰爭題材的影視劇

 

戰爭早已遠去,硝煙已經散盡,但另外一種形式的戰爭,在家鄉的土地上依舊不停地上演,那就是戰爭題材的影視劇。近年來,家鄉依據獨特的沙漠、戈壁、湖泊、長城、古烽火台等塞外景觀及原始自然地貌、保存完整的古建築及毗鄰北京的區位優勢吸引眾多影視劇組到此取景、拍攝,目前已形成天漠、臥牛山、雞鳴驛、環官廳湖四大影視基地。已有上百家影視機構選景開機,先後拍攝了“大決戰” 、“大轉折” 、“中國兄弟連” 、“三國演義” 、“西遊記” 、“亮劍” 、  “為了新中國前進”等900多部、10000多集影視劇。

 

 

8.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轟試驗

 

新華社消息,1985年11月13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轟試驗場地紀念碑在河北省懷來縣東花園的燕山腳下落成。鐫刻在白色大理石上的碑文寫道:“第一顆原子彈的第一個爆轟試驗場,始建於1960年2月,同年4月21日,打響‘第一炮’。該場地一直使用到1964年初,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提供了寶貴的數據。”

 

9.用於火星探測的地外天體著陸綜合試驗場

                                           

2019年11月14日,人民日報消息,位於河北懷來的地外天體著陸綜合試驗場及中國火星探測任務首次公開亮相。

 

10.最新型的戰爭:數字大戰

                     

目前發展數字經濟是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懷來是一塊風水寶地,近年來大數據產業強勢啟航,已吸引騰訊、秦淮、軟通動力、阿裏巴巴、華為等66家數字經濟頭部及上下遊企業落地投運,運營服務器達52萬台,占全省總量的1/4,獲評“全省戰略性新型產業示範基地”“全國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 以大數據產業基地為重要引擎,充分發揮懷來在生態、區位、交通等方麵的綜合優勢,培強大數據全產業鏈、軟件產業、5G產業、人工智能產業“四大集群”,到2025年基本形成數字經濟完整發展體係。截至2019年年底,累計簽約投資額超1000億元,大數據產業集群效應初顯。其中騰訊在懷來的數據中心,項目總規劃占地麵積1000畝,項目總投資300億。

 

9月6日—7日,2021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懷來分會場暨第六屆中國數壩峰會順利召開。本屆數博會懷來分會場以“打造大數據產業高地,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為主題,由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張家口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軟件行業協會、張家口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懷來縣人民政府共同承辦。

 

 

10.不解之謎

 

其一,關於大順軍。小時候,在自家院子裏挖溝,發現地下居然還有石牆。聽老人們講,我們這個地方,原來也有村落,當年李自成的大順軍攻打北京前,曾經過這裏,所有的村莊被毀於一旦。這是否是事實,很難考證。

 

其二,關於“古崖居”。近幾年在延慶和懷來的一些地方,發現了古代先民在陡峭的岩壁上開鑿的岩居洞穴,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洞窟聚落遺址之一。古崖居規模龐大、整齊排列,洞窟樣式豐富,大小不均、形狀不一;有單間,有裏外套間,還有上下相通的複式躍層,有的類似現代居民樓的三居室。古崖居開鑿年代及用途,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如“屯軍說”、“躲避戰亂說”、“盜匪巢穴說”;也有人認為,古崖居是唐朝至五代時期(7世紀—9世紀)的少數民族 — 西奚族聚居的崖居山寨。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