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立陶宛必將付出代價!”那些曆史上惹怒中國的都有哪些下場?

“新華社:立陶宛必將付出代價!”那些曆史上惹怒中國的都有哪些下場?
當地時間11月18日,立陶宛當局不顧中方的強烈反對和多次勸阻,堅持批準台灣當局設立所謂“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對此,新華社、人民日報和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迅速發文痛批,明確表示一切後果由立方承擔。新華社更是在標題中明確表態:立陶宛必將付出代價!隨後,立陶宛當局公開宣布,將與中國斷交!

 

今年7月20日,立陶宛政府宣布將會與台灣相互設立“辦事處”,公然違背了1991年中國與立陶宛建交時承諾“堅持一個中國政策”的宣言。在中國召回大使,再三反對後,立陶宛依舊一意孤行,在11月18日掛牌所謂“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背信棄義,影響極為惡劣。

 

▲所謂“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已經正式掛牌

對於這一事件,很多網友都是義憤填膺,紛紛表示中國應當與立陶宛斷交,並對立陶宛進行製裁。這樣的聲音當然是可以理解的,但問題是,立陶宛真的害怕這樣的製裁嗎?

 

▲立陶宛當局已經宣布準備與中國斷交 

立陶宛作為一個人口不到300萬人的小國,工業水平也不高,出口貨物以原材料為主。作為歐盟國家,立陶宛實際上並不怕中國的經濟製裁,畢竟中國不可能製裁歐盟。隻有立陶宛堅持反華,歐盟和美國就會源源不斷的給他援助。事實上,18日當天,美國就決定與立陶宛簽訂價值6億美元的信貸協議。 6

▲國小民寡的立陶宛對中國的依賴程度並不很大

早在今年9月,立陶宛當局就開始大放厥詞,稱中國對立陶宛的製裁“隻會讓立陶宛獲利”,是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立陶宛的人口實在太少,就算中國完全斷絕和立陶宛的貿易往來,西方國家隻要給立陶宛提供一點點援助也足夠了,成本實在是極為低廉。如果一味地擴大製裁範圍,製裁所有和立陶宛合作的國家,反而會對自身造成更大的影響。

 

▲立陶宛作為北約盟國,根本不怕一般的軍事威脅

如果用軍事手段給立陶宛施壓呢?立陶宛是北約國家,而且遠在千裏之外,還是東歐“戰鬥民族”的一員。哪怕是麵對近在咫尺的俄羅斯,立陶宛也絲毫不給好臉色,軍事威脅立陶宛顯然是天方夜譚。這些也是立陶宛麵和中國叫板的底氣所在。

但是,中國真的就隻能嘴上譴責,對立陶宛沒有一點辦法嗎?顯然不是的。“立陶宛必將付出代價”,絕不僅僅是嘴上說說而已。

 

▲曠日持久的內戰讓危地馬拉民不聊生

1996年12月,危地馬拉國內各路武裝終於簽訂合約,持續了整整36年的危地馬拉內戰結束了。但簽訂合約並不代表和平的到來,危地馬拉國內各方勢力仍然無法達成互信,戰火仍然隨時可能重燃。在這樣的背景下,危地馬拉於1997年1月向聯合國申請,希望聯合國派遣155名軍事觀察員,監督國內各方勢力停火。

 

按理說,這樣的提案是沒有什麽理由反對的,但在表決現場,中國代表卻極為罕見的投出了反對票,行使了整整25年沒有動用的否決權,在聯合國引起了極大震動。中國反對提案的原因非常簡單:危地馬拉是台灣的所謂“邦交國”,已經連續4年向聯合國提出要求台灣當局加入聯合國,就連國內簽訂和平條約時,都要邀請台灣代表參加!

在會議現場,時任中國駐聯合國代表秦華孫明確表態:危地馬拉當局不能指望一方麵要求中國在安理會與其合作,另一方麵又做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事。中國對決議草案投反對票,這是中方不願看到的局麵,完全是危地馬拉的錯誤行徑造成的,危方應對由此造成的後果負完全責任。

 

直到今天,危地馬拉依舊是個貧富差異極大,人民生活困難,犯罪率在拉美地區都名列前茅的國家。作為台灣當局為數不多的“邦交國”,台灣每年都要拿出大筆資金補貼危地馬拉。但隨著拉美地區幾個國家接連宣布與台灣“斷交”,危地馬拉還能堅持多久已經不好說了。

無獨有偶,1993年,中國支持剛剛獨立不久的馬其頓共和國加入聯合國,隨後馬其頓也與中國建交。但即使是這樣,台灣當局也沒有放棄對馬其頓的“金錢攻勢”。1999年,由於台灣當局支持的政黨上台,馬其頓宣布與台灣當局“建交”。

 

 

▲馬其頓的國內形勢並不穩定

馬其頓政府或許並不明白此舉的意義,而是認為與台灣當局“建交”並不影響和中國的關係。但中國顯然絕不可能接受這種行為,也立即在當年2月9日宣布與馬其頓斷交。

但和危地馬拉相似的是,由於當年的科索沃危機,大量阿爾巴尼亞族難民進入馬其頓,並建立了自己的武裝組織。由於馬其頓剛剛獨立不久,國內仍然駐紮有聯合國維和部隊。麵對周邊國家的亂局,馬其頓政府向聯合國申請,延長維和部隊的駐軍時間。

 

▲阿爾巴尼亞族難民大量湧入馬其頓 亦當有終”。維和部隊撤走後,馬其頓國內立即爆發了內戰,美國、北約國家和歐盟都拒絕援助馬其頓,而台灣當局許諾的巨額援助也根本沒有到賬。在財政和內亂的雙重打擊下,馬其頓政府已經麵臨崩潰。

不過,馬其頓與台灣當局“建交”程序從法律上來說並未完成,馬其頓總統甚至表示不知道此事,拒絕了台灣當局“大使”遞交的“國書”。中國宣布與馬其頓斷交後,馬其頓總統也一直希望重新與中國建交。2001年,隨著支持與台灣“建交”的馬其頓總理下台,馬其頓立即與中國接觸,兩國正式恢複了外交關係。 

 

 

不過,危地馬拉和馬其頓兩國的下場還不是最慘的。接下來故事的主角大家恐怕都非常熟悉——那就是來自利比亞的卡紮菲上校。管台灣當局並不承認這一點,但利比亞始終和台灣眉來眼去卻是人盡皆知的。在王國時代,利比亞就是台灣的“邦交國”,卡紮菲奪取政權後也並未與台灣斷交。

▲卡大佐生前是個體麵人,大家吐口痰再走 

 

1970年,卡紮菲曾經派出他的副手前往中國,向周恩來總理提出要以一億美元的價格購買原子彈,如果中國同意,利比亞就和台灣當局斷交。中國政府斷然拒絕了這種無恥的要求。事實上,雖然卡紮菲支持中國取代台灣當局加入聯合國,但這並不意味著卡紮菲支持“一個中國”政策,僅僅是因為卡紮菲不想和美國站在同一陣營而已。交關係,但私下依舊維持著半公開的聯係。由於和中國的關係幾經波折,利比亞也多次在台灣問題上“反複橫跳”,台灣的各種“辦事處”在利比亞開了又關。

 

▲2006年,陳水扁訪問利比亞

2006年,卡紮菲派出自己的兒子賽義夫·卡紮菲訪問台灣,表示希望和台灣互設辦事機構。同年,陳水扁訪問利比亞,得到了利比亞當局和賽義夫·卡紮菲的高規格接待。2008年,台灣正式在利比亞建立了“商務代表處”,台灣居民也獲得了利比亞的免簽待遇。 

 

 

 

不過,善惡終有報,隨著卡紮菲與西方國家關係進一步惡化,2011年,對卡紮菲忍無可忍的美英法等國在聯合國安理會提出了第1973號決議,擴大對利比亞的製裁,在利比亞設置禁飛區。中國和俄羅斯對此提案均投出了棄權票,沒有進行進行任何反對。利比亞首都的黎波裏陷落後,卡紮菲和他的軍隊仍在抵抗,中國就已經宣布,承認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為利比亞唯一合法政府。

▲中國的唯一反應隻是派出包機撤僑

立陶宛宣布要和中國斷交,即使短時間內看不出什麽影響,甚至能暫時因此獲利,但早晚有一天要自食惡果。未來,中國很可能不會在聯合國大會上通過任何對立陶宛有利的決議。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隻要今後還想在地球上混日子,就免不了和聯合國打交道。麵對著擁有一票否決權的中國,哪個國家敢保證自己永遠不需要在聯合國提案呢?

 

▲白俄羅斯邊境滯留的大批難民

除此之外,立陶宛最為敵視的俄羅斯和白俄羅斯,都是中國的友好國家。最近一段時間,白俄羅斯與波蘭、立陶宛的邊境難民問題愈演愈烈,中國完全可以通過向白俄羅斯大量提供剪線鉗、安全帽、防毒麵具和催淚彈等生活物資,幫助那些滯留在邊境的難民渡過難關。這也是目前來看見效最快的一種手段。 

 

 

▲終極解決方案,自然是讓立陶宛“無交可建”

 

既然立陶宛當局選擇一意孤行,那麽的後果自然也必須由立方全麵負責。就算立陶宛決定與台灣當局“建交”,這個所謂的“邦交國”又能蹦躂幾天呢?如果台灣當局不複存在,立陶宛又該去和誰建交呢?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