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仗讓誌願軍耿耿於懷了70年,到底發生了什麽?並鄭重道歉

這一仗讓誌願軍耿耿於懷了70年,到底發生了什麽?並鄭重道歉

42軍一直說,自己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錯失成為第二個萬歲軍的機會。42軍的老人對此耿耿於懷了整整70年。熟悉抗美援朝戰爭史的人都知道,這是指42軍擊敗在寧遠的韓軍第8師團後,奉命繼續向肅川穿插,在新倉裏遭遇美軍騎兵第1師7團,為美軍所阻,未能完成穿插任務。

為什麽42軍的老人耿耿於懷呢?

一、經過

開國大校郭寶恒

42軍124師副參謀長郭寶恒在《42軍在朝鮮》中是這麽說的:1950年11月28日晚,42軍繼續向順川攻擊前進,具體部署是“125師沿假倉、月浦裏路線攻擊前進,消滅沿途殘敵,攻占月浦裏後,迅速搶占順川;124師尾隨125師跟進,準備投入決定方向之作戰;126師經鬆隅裏、龍門裏、崇化裏至新興裏(順川南)一帶,配合主力作戰。”

 

11月29日淩晨,125師偵察科長尚鳳林率領師偵察連發現新倉裏有美軍(美軍稱11月28日尚鳳林帶的偵察連偽裝成朝鮮人,跟著韓軍第6師團的潰兵,在經過新倉裏檢查點時扔了手榴彈,炸死1個連長,炸傷7名士兵),回去路上碰到了先頭部隊373團團長李林。李林當即命令1營攻占新倉裏。“安炳勳英雄排”在外圍194高地戰鬥中創造了以一個排殲滅美軍一個排、擊潰一個排的模範戰例。1營在外圍取勝後,2營隨即跟上,被美軍坦克所阻,火箭筒班為營主力殺開一條血路,2營殺進新倉裏,取得殲滅美軍200多人的重大戰果。(美軍稱誌願軍首先襲擊了C連,擊潰了左翼排;然後又襲擊了F連,並擊破F連衝進了新倉裏包圍了1、2營指揮所並襲擊第77野戰炮兵營,該營上尉薩姆納受傷後被炮兵營的潰兵丟下了,躺在地上裝死,他後來說50多個中國士兵在他原來的陣地上組織防禦,對抗美軍300人和坦克的反擊。1營指揮所帶著C、D兩個連向後撤退,美軍騎兵7團1、2營被迫回救,3營L連在第70坦克營C連和M連一個重機槍排的支援下發起反擊,誌願軍擊毀了5輛坦克,但在美軍凶猛火力和反擊下,最終誌願軍退出了新倉裏。)

但美軍騎兵1師7團隨即組織凶猛火力反撲,373團2營傷亡了300餘人,退出了新倉裏。

 

團長李林著急了:“這樣打不行,一個營快沒了。”373團政委李文智提出征求跟隨373團行動的125師參謀長王興中的意見。王興中沒有表態,於是373團退出了戰鬥。

 

這時跟在125師之後的42軍副軍長胡繼成聽到前麵槍炮聲停了,覺得奇怪,就對124師代師長蘇克之說:“你照顧部隊,我和老郭(124師副參謀長郭寶恒)到前麵去了解下情況。”

 

 

 

11月29日晚,胡繼成和郭寶恒到達125師指揮所時,125師師長王道全、政委譚文邦、副政委王淮湘正在研究作戰事宜,猶豫打還是不打。看到胡繼成很高興,王道全直接對胡繼成說:“首長,你看怎麽辦?你說打,咱就打。你說不打,咱就不打。”

胡繼成不了解敵情,不好表態,說:“先研究研究再說吧。”研究到30日淩晨1時,決定打。郭寶恒趕緊跑回124師,向代師長蘇克之報告。124師剛行動,125師卻因為戰鬥決心動搖,在2時撤下來了,於是124師隻好跟著撤下來。天亮後,因為組織不嚴、隱蔽不當,兩個師的山炮營都遭到美軍飛機轟炸,損失了10門炮、炮彈190發、人員傷亡64人、馬傷亡74匹。

 

同日,在軍指揮所的軍長吳瑞林得到消息,當即命令在晚上以124師、125師圍攻美軍騎兵7團,126師向殷山迂回,以配合作戰。吳瑞林還派了軍參謀長廖仲符親自去124師和125師傳達命令。 

 

黃昏,副軍長胡繼成把124師、125師四個領導都召集到軍前進指揮所開會。蘇克之表態按照命令打。王道全、譚文邦介紹了情況,說美軍已有準備,工事嚴密,還有大量坦克,火力很猛。前一天晚上373團2營一度攻了進去,沒站穩就遭到美軍反擊,傷亡了300多人。譚文邦說如果要打,一點準備都沒有,行嗎?季鐵中同意譚文邦,說能不能打動?廖仲符說軍長命令要打,我該說的都說了,你們看著辦。最後王道全說別爭了,讓副軍長下決心。胡繼成隻好說,打有打的理由,不打有不打的理由。如果要打,拂曉前拿不下來,造成傷亡增大我不負責任。就這樣議而不決,眼看12月1日淩晨3時了,就算下決心打也晚了。廖仲符趕回軍指揮所向吳瑞林報告。廖仲符趕回時,吳瑞林正在吃早飯,一怒之下把碗都摔了。吳瑞林對廖仲符說:“你再回去告訴他們,今天晚上一定要打!誰再說個不字,我拿他是問。”

 

等到廖仲符再趕到前進指揮所,新倉裏的美軍已經撤退,戰機就此失去。

這就是“42軍錯失成為第二個萬歲軍”的來龍去脈,42軍70年來一直對此遺憾不已,覺得如果早下決心打,情況會大大不同,42軍也會和38軍一樣,成功完成彭德懷的命令,包抄美軍後路。

 

我一直不同意42軍自己的觀點,因為就憑42軍的實力是打不穿在前麵阻攔的美軍騎兵1師的。直到2021年上半年我查到了美軍騎兵7團在新倉裏的傷亡數據,我改了想法。

二、其他當事人的說法 

 

 

 

我們先來看看吳瑞林和胡繼成的說法。

 

吳瑞林說得很委婉,他在《抗美援朝的第42軍》中說:“對誌司交給我軍的實行戰役大迂回到平壤以北的順川、肅川,切斷敵人的任務,因遭敵騎兵1師第7團阻擊,未能完成。這裏有主觀和客觀兩方麵的原因:主觀原因是軍的部署未能徹底貫徹下去而造成失誤,由軍負責。”

就這一句話就可以看出,吳瑞林這個人是君子,虛懷如穀,他自己承擔了責任

42軍副軍長胡繼成在回憶錄《吹角連營》,在第7章第6節“深入敵縱深最遠的部隊”中,胡繼成的說法和郭寶恒一樣“124師尾隨125師跟進,準備投入決定方向的作戰。”然後胡繼成略去了研究打還是不打的情節,說“吳軍長聽完報告立即派廖參謀長趕到125師,要求當晚還要打時,這時天已亮,已失去戰機。”這段是指29日晚。

隨後胡繼成說30日那天決定打後“30日黃昏,124師與125師部隊向敵後開進,遇到敵航空兵、炮兵火力猛烈阻攔,損失很大,沒有達到攻擊目標。”“美國鬼子見勢不妙,12月1日早,在大批飛機掩護下,乘隙經安州、肅川逃往平壤。”

胡繼成

然後胡繼成專門用一節來講述新倉裏戰鬥得失——“7、話說新倉裏得失”。在開篇他先引用了昆明陸軍學院教研部主任水濤的文章《抗美援朝二次戰役第42軍穿插受挫的原因探討》,文章認為42軍所承擔的任務超過了42軍能力的極限。這一觀點和我是一致的。別說42軍,換任意一個軍來也不可能穿插到肅川。 在這一節的後文中,胡繼成讚揚了“安炳勳英雄排”的突出表現,然後認為由於通信不暢的原因,軍沒有抓住機會調集部隊打進新倉裏。隨即遭到美軍坦克阻攔,373團因此退出戰鬥。

 

隨後胡繼成否認了前文中42軍參謀長廖中符前來傳達吳瑞林命令的內容。改成“有人說(指郭寶恒),當時吳瑞林軍長曾派軍參謀長廖仲符兩次來我處,要求我指揮124師配合125師堅決打擊這股援兵。這在戰場上是完全不可能的。”“我出發時,軍裏交待的任務就是要我堅決地率124師穿插到丫波裏。124師執行的是在軍統一部署下向敵縱深穿插的單獨任務,在整個穿插過程中沒接到任何要我改變向縱深穿插任務而迎敵的指示,沒有任何人賦予我指揮兩個師打新倉裏之敵的或口頭或電報的命令,也沒有見到過軍部派來的人,更沒有在新倉裏開過什麽會。” 

 

可以看到胡繼成說廖仲符確實來了,但他沒見到,也沒組織開過會。廖仲符也沒告訴胡繼成由他指揮兩個師。 

 

因為郭寶恒這本《42軍在朝鮮》寫得相當真實,影響力比較大。因此軍史界主流觀點是胡繼成猶豫不決導致未能攻擊新倉裏美軍騎兵7團,因為他是現場職務最高的人,我以前也是這個觀點。但我現在不這麽認為了。胡繼成回憶錄中說的基本都是實話,而且人很厚道,根本沒把責任推給125師師長王道全和政委譚文邦。
三、綜合分析
第一、吳瑞林在部署中確實出現了失誤,他沒明確最高指揮員。吳瑞林一開始的部署是很高明的,125師戰鬥力較弱,他們當開路先鋒。軍主力師124師在胡繼成指揮下在後跟進,遇敵後在決定性方向投入戰鬥。這是因為吳瑞林知道任務艱巨,所以用田忌賽馬的部署,保存主力師124師的實力,在關鍵時刻用上去。但是吳瑞林沒明確胡繼成指揮125師,胡繼成不好越權。所以等到兩個師聚在一起,到底誰下決心?就成了大問題。所以吳瑞林主動承擔了責任,說“由軍負責”。

 

美軍第70坦克營C連反攻,本文美軍照片均摘自《騎兵1師朝鮮戰爭戰史》,後麵不再說明

 

第二、 我查找美軍資料的時候發現騎兵7團在28日晚的戰鬥中損失了156人和5輛坦克(我們在看美國書籍時要注意一點,美軍戰鬥傷亡156人,那麽非戰鬥傷亡除以2,基本就差不多了,美軍的非戰鬥傷亡,誌願軍是歸類在戰鬥傷亡裏的,個別情況非戰鬥傷亡和戰鬥傷亡是差不多的,甚至還多一點,所以當天晚上美軍傷亡了240人左右。另,29日晚,125師退出戰鬥前,124師和美軍已經交上了火,騎兵7團陣亡4人,受傷不明,因125師撤了,124師也隻好撤了。),看到這我心裏“咯噔”一下。有人要說了,誌願軍也說美軍傷亡200多人,你有什麽好奇怪的,還“咯噔”一下?

 

因為誌願軍說的數據隻是估計數據,而美軍說的是真實傷亡數據,兩個數據相差不多,說明戰鬥過程對誌願軍極為有利。

為什麽能判定是極為有利呢?這就是一篇小文章。

 

關於抗美援朝戰爭,網絡上有兩派人,一是挺誌願軍的,這一派人自然是大多數;二是挺美軍的,人數要少很多。而且這類人現在在網上很少公開發言了,通常活躍於各種文章的留言區,陰陽怪氣地評論一句;或者活躍在各種群裏,與愛國網友展開交鋒。

 

他們攻擊誌願軍最常用的一種說辭就是指責誌願軍殲敵數據造假,隱瞞真相

 

愛國網友的回擊,也是指出美軍虛報戰績,誇大事實。 

 

 

美軍新倉裏檢查點,就是在這被125師偵察連炸死一個連長,炸傷七名士兵

 

其實對於敵方的傷亡數據,不管是誌願軍或是美軍,或是其他國家的軍隊,都是估計數,是不可能精準的。

所以在戰史研究中采取“自情自報”的原則,是妥當的。所謂“自情自報”,就是哪一方的傷亡數據,就采取哪一方的資料。

那麽在什麽情況下,敵軍的傷亡數據會比較精準呢?那就是在控製戰場的情況下,打掃完戰場,清理完戰果,這個數據就比較準了。

所以誌願軍在第一次戰役的雲山戰鬥,第二次戰役的德川、鳳鳴裏戰鬥,新興裏戰鬥,第四次戰役的橫城戰鬥,第五次戰役的雪馬裏戰鬥等,統計出來的敵軍傷亡和敵軍自己統計的傷亡是高度一致的。

什麽叫有效控製戰場呢?就是要打成殲滅戰,敵軍陣地完全被占領。

隻占領敵軍陣地,沒打成殲滅戰,也是沒辦法精確統計敵軍傷亡的。

 

 

這張烤襪子的照片旁邊就是美軍在第二次戰役慘敗後一路南逃的簡圖而在朝鮮戰爭中,美軍幾乎從來沒有能夠有效控製過戰場。由於誌願軍作戰和全世界其他軍隊都不同,總是有部隊進行阻擊作戰,美軍基本上沒有打出過殲滅戰,隻有一次,即180師失利那次。另一個原因也是因為美軍戰術的原因,李奇微總是使用齊頭並進、步步為營的戰法,是打不出殲滅戰的,誌願軍的傷亡美軍隻能靠估計。範弗裏特雖然在第五次戰役轉移階段使用了穿插分割戰術,但因為誌願軍阻擊部隊的原因,都沒能達成戰術目的,隻有180師在阻擊中失利,遭到美韓軍包圍。

 

誌願軍雖然戰術得法,但由於裝備的巨大差距,誌願軍雖然經常能包圍敵軍,但也沒法殲滅,上文提到的幾個殲滅戰都屬於極度出彩的戰例。

 

正因為中美兩軍在朝鮮戰爭中都很難打出殲滅戰,統計的敵軍傷亡基本上都是估計數據,這也是朝鮮戰爭的一個特色。為什麽說是特色呢?其他戰爭的戰報其實也是一樣的,都是估計數據,但是後世形成的戰史,曆史學家經過考證後,通常都能得出真實的數據。而朝鮮戰爭在全世界範圍內目前還沒有全麵的權威著作。交戰雙方撰寫的書籍都是用本國的史料,還不夠全麵,所以傷亡數據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掉。

 

所以在沒有查找到新倉裏美軍傷亡數據之前,我是把《42軍在朝鮮》裏說新倉裏戰鬥殲滅美軍200多人看成估計數據的。既然與美軍真實傷亡數據相差不多,那就說明,雖然沒打成殲滅戰,但美軍外圍的陣地,都被清理幹淨了,這些是小的殲滅戰,否則的話是不可能出現兩軍數據相差不多這種情況的。

 

第三、那麽這說明一個什麽問題呢?還是體現出了主力部隊和非主力部隊的不同。非主力部隊的一大特點就是一旦感覺自己吃虧,就想著要退出戰鬥,就不願意再打了。以前文章中說到《李鍾玄回憶錄》裏提到第五次戰役15軍44師132團在遭到菲律賓營反擊時,傷亡300餘人就不願意再打下去,也是同樣的原因。

所以問題就來到了125師師長王道全和政委譚文邦這邊。從郭寶恒的敘述中可以看到,當胡繼成來到125師指揮所後,王道全直接把打還是不打這個問題給了胡繼成,讓他下決心。胡繼成一開始不了解情況,說研究一下,研究的結果是在29日當晚再次發起進攻,124師和125師一起上。這說明胡繼成雖然沒得到授權指揮125師,但以副軍長的身份主動協調了進攻事宜。結果125師變卦,自說自話退出了戰鬥,導致124師也隻好退出戰鬥。

 

吳瑞林下達命令後,胡繼成再次協調進攻事宜,結果王道全再次不表態,讓胡繼成下決心。換了任何一個人是胡繼成,心裏會怎麽想?昨天晚上你也是這樣,最後我下決心要打,你自說自話退出戰鬥,我這個副軍長根本指揮不動你,現在又來這一手。可你125師從昨天晚上退出戰鬥後,根本沒有進行戰鬥準備,倉促上陣,而且兩個師的山炮營損失嚴重,炮兵支援力度不足,失敗的可能極大。所以胡繼成也有點不高興了,說:“打有打的理由,不打有不打的理由。如果要打,拂曉前拿不下來,造成傷亡增大我不負責任。”

 

這話的意思其實是說我並沒有指揮125師的權限,昨天我已經主動擔責,但你不聽指揮,今天既然又試圖讓我擔責,那我就把話說明了,我不擔責,你們自己執行軍長的命令,命令不是下給我的。

美軍機槍陣地28日晚的戰鬥,誌願軍373團傷亡500餘人(2營傷亡300人,1營應在200人左右),美軍傷亡156人。這在運動戰期間誌願軍進攻作戰中,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數據。373團團長李林見部隊傷亡很大,退出戰鬥是無可厚非的。從上文所述,可以判斷373團肅清了美軍騎兵7團的外圍據點,而且373團都已經攻進了新倉裏。美軍正處於混亂中,雖然美軍組織起了凶猛火力的反擊,但調整防禦部署還需要時間,戰機對125師來說非常有利。 

 

125師是42軍的開路先鋒部隊,師長王道全應組織部隊調集力量繼續攻擊。開路先鋒都不打,42軍怎麽去完成穿插至順川、肅川的任務?

29日胡繼成趕到後,主動協調了124師與125師一起進攻。此時新倉裏美軍騎兵7團雖然已恢複防禦態勢,但誌願軍攻擊部隊變成了兩個師,炮兵也已經到位,而且隻需要擊潰美軍即可,不需要包圍殲滅。在炮兵到位的情況下,誌願軍步兵的戰鬥力是非常可怕的,這時打,戰場態勢對42軍還是有利的,結果王道全半路撤下了部隊。30日白天,兩個師的山炮營都遭到美軍空襲,損失嚴重,戰鬥力嚴重下降。這時再強攻,成功把握就比較低了。

 

從胡繼成對王道全甩鍋給他的反應和回憶錄裏一句都不提王道全的做法,可以看到胡繼成這個人不是那種火爆脾氣,而是性格比較溫和的好人脾氣。

換了脾氣比較暴一點的,在王道全第二次甩鍋的時候就會狠狠把王道全說一頓了。

第四、如果新倉裏戰鬥美軍傷亡數據是估計數據,那這個數據是要用除法的,估計數據要除以5、10,甚至15(算美軍戰報估計誌願軍傷亡的數據,也是這麽算)。除以5,美軍真實傷亡不過4、50人,敵我傷亡比是1:10,那這個仗確實要好好考慮怎麽打了。王道全不願意打,責任就會輕很多。但美軍傷亡實際傷亡真的接近200多人。敵我傷亡比不過是1:3。那這個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誌願軍可以戰而勝之。

 

所以我查到美軍騎兵7團傷亡數據後,心裏就要“咯噔”一下。我以前的觀點是錯的,不是胡繼成的責任。

美軍騎兵1師巡邏隊

第五、我們繼續說吳瑞林“125師開路,124師在決定性方向投入戰鬥”的部署,本意是好的。42軍要穿插至肅川,不合理使用兵力根本沒辦法完成任務。但這樣部署,在王道全和譚文邦眼裏就變成了125師去啃骨頭,124師來吃肉。雖然目的是為了保證主力師124師能保持住戰鬥力,但沒考慮到125師經不起硬仗,吃了虧之後產生消極情緒的問題。而且之前就說了,吳瑞林沒有明確胡繼成指揮125師,他肯定以為既然胡繼成已經在那了,肯定會主動擔責,結果沒想到胡繼成指揮不動王道全,王道全連軍長命令都可以不聽,別說副軍長了

吳瑞林作為軍長,思慮不詳,所以戰後他主動擔責,也是高風亮節。

第六、責任是不是都應該由王道全和譚文邦他們的125師來負?從戰場情況來看就是這樣的。但是也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125師這種非主力部隊就這個水平,不能夠對他們要求太高。解放軍各個部隊之間的差距是非常大的。特別是非主力部隊和主力部隊之間的差距。這種差距都是要通過殘酷的戰鬥來積累經驗彌補的。而且每個軍的情況也不一樣,像39軍、40軍,117師和120師就是比較弱的部隊,但他們處在39軍和40軍這個環境內,成長的速度就非常快,在朝鮮戰場上直接就可以當主力師用。這個兩個師的表現也是出彩的。但對於非主力部隊的軍來說,他們的非主力部隊成長起來就需要時間。一仗一仗的去打,打硬仗、啃骨頭,指望他們在戰爭的一開始就能像117師、120師那樣,是不現實的。值得指出的是,誌願軍中比較弱的部隊都成長了起來,所以到了戰爭後期,主力部隊和非主力部隊之間的差距就比較小了。這就是因為抗美援朝戰爭的艱難程度遠超解放戰爭,各個部隊都得到了很好的錘煉的緣故。

第70坦克營C連反攻時的照片

所以王道全在11月28日373團攻擊失利後,不肯再打,對非主力部隊來說,都是正常反應。主力團373團三個多小時一個營就差不多打沒了,王道全和李林肉疼得不得了。胡繼成在回憶錄裏指出125師還是比較怕坦克的。實際上美軍坦克被373團擊毀5輛,請注意不是擊傷,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是一個很好的數據,再加上美軍這麽大的傷亡。373團在11月28日打出了王牌部隊的水平,但是對於非主力部隊來說,他們自己都沒想到能打這麽好。這是缺乏自信的表現,還需要更多的戰鬥經驗。

所以我對12軍也是很喜歡的,12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沒有太突出的戰績,但他們的戰鬥精神充分表明這是一支過硬的部隊。加裏山戰鬥,我軍並不是非常認可,但我非常認可。為了完成任務,在白天冒著美軍地空火力瘋狂的阻攔,35師突擊再突擊,完成了規定的任務。我軍不怎麽認可是因為傷亡太大,沒達到最後的指定地點(宋時輪指定的豐岩裏、束沙裏本來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除了20軍、26軍,12軍對宋時輪的意見也是很大的,我們以後再說),但在抗美援朝戰爭這種條件下,不付出巨大傷亡,想完成任務是不可能的!

綜上所述:42軍軍長吳瑞林部署時確實有點小問題,但問題不大,所有的作戰計劃都是和實際戰況有差別的。出現問題的原因是因為誌願軍通信能力太差,軍和師之間的命令出現了人力傳達的情況,這樣一來吳瑞林沒法根據實時戰況進行調整。

郭寶恒的《42軍在朝鮮》如實記敘了當時的情況,所以這本書的史料價值是比較高的。但是很多人根據《42軍在朝鮮》(實際上《42軍在朝鮮》沒這麽說,隻是理解問題)把責任歸於副軍長胡繼成,這是不對的。

胡繼成實際上沒多少責任,而且人品也蠻好,吳瑞林自己承擔責任,胡繼成也是一個字都沒把責任推給125師。

 

美軍新倉裏陣地一個地堡內景

實際上125師的責任最大,但也是正常現象,不能指望誌願軍每支部隊都是38、39、40軍這樣的水平。都是這樣的水平,抗美援朝戰爭的難度會低一點。五個手指頭還有長短呢。而125師在此戰中的表現和林彪、劉亞樓給他們的評語是一致的。125師原本是一支地方部隊——通化支隊,後來改編成遼東軍區獨立第2師,1948年3月改編成東北野戰軍第5縱隊第14師,評價是“遊擊戰經驗多,有朝氣,有猛衝精神”。新倉裏戰鬥充分體現出了這個評語。373團打得非常好,一下子就肅清了美軍外圍陣地,衝進了新倉裏,體現出了“有朝氣,有猛衝精神”,隨後的戰鬥中也體現出了“遊擊戰經驗多”。什麽是“遊擊戰經驗多”啊?從某個角度來說,就是隻能占便宜,不能吃虧,一吃虧就肉疼得不得了,心氣就不一樣了。最簡單的一句話,125師就這個水平,已經超水平發揮,還能怎麽樣。

責任就是王道全和譚文邦的,為了其他平台審核能過,隻能這麽寫!

胡繼成回憶錄這一節內容寫得不好,不仔細看會以為他也是不讚成打的,仔細看就知道,他不讚成打,是指30日晚,那時確實機會不好了。郭寶恒已經指出了29日晚,胡繼成是定下決心要打的,王道全不聽指揮,把部隊撤了。以前我也沒仔細看,還和胡繼成小兒子吵了一架,在此道歉!

五、能成萬歲軍

最後我們回到一開始的問題,42軍到底有沒有錯失成為第二個萬歲軍的良機?

 

我現在的觀點是確實錯失了。美軍騎兵1師和美軍其他師有點不一樣的,戰鬥力要強,士兵有勇敢精神。但是對於誌願軍來說,有勇敢精神的美軍反而好打一點,因為他們敢於和誌願軍打,誌願軍怕的就是美軍步兵不打,就用火力來壓製我們。所以美軍騎兵1師和誌願軍的交手記錄中,傷亡反而比其他美軍大一點。

 

正如我前麵所說,29日晚,124師和125師兩個師一起打,是有很大可能性擊潰美軍騎兵7團的,對於42軍來說,擊潰就夠了,他們的任務是穿插,沒時間去考慮包圍殲滅美軍騎兵7團的問題。而且28日晚125師沒繼續攻擊其實是個好事,要是125師28日晚就擊潰美軍騎兵7團,42軍在29日就能進抵順川。29日的時候,美軍第2師師長凱澤正在猶豫是往西麵的安州突圍還是往南麵的順川突圍,最終讓他下定決心的是美軍第9軍軍長庫爾特往順川突圍的命令以及凱澤認為誌願軍在龍源裏沒有大部隊。42軍在29日就抵達順川,庫爾特都未必會命令美軍第2師往順川走,凱澤自己肯定不會往順川走,那邊有誌願軍整整一個軍,誰知道騎兵1師能不能頂住。戰場情況就是這麽瞬息萬變的,有很多陰錯陽差和歪打正著。15軍大水洞戰鬥也是這種情況,15軍沒有像12軍那樣在白天奮勇突擊,美軍第2師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東邊的12軍,導致中路出現一個空子,被15軍在晚上穿插了進去,包圍了在大水洞的兩個美軍營指揮所,取得大勝。29日擊潰騎兵7團後,42軍在30日就能兵臨順川。打到肅川,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哪怕讓1953年的誌願軍來,都沒法完成任務。但打到順川就足夠了。11月30日,美軍第2師正在往順川撤退,一路被38軍圍毆。42軍到達順川繼續與美軍騎兵1師交戰,對美軍來說就會造成一個嚴重後果,美軍第2師、土耳其旅、韓軍第3聯隊、英軍第27旅就不能輕鬆從順川撤退。

 

在實際的戰鬥中,38軍在鳳鳴裏地區圍毆美軍第2師後,沒有繼續追下去,撤到順川的美軍第2師、土耳其旅、韓軍第3聯隊、英軍第27旅是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撤退的。

 

可一旦42軍到達順川與美軍騎兵1師展開激戰,38軍就必然隻留一個團打掃戰場,主力部隊會追下來。美軍想輕鬆撤退就不可能了。騎兵1師就會遇到難題,是自己拚死阻擊掩護這些敗軍,還是自己先撤?沃克肯定會下達一道命令,讓英軍第27旅掩護美軍第2師。在這種情況下美軍第2師這些敗兵是能順利走掉的,但英軍第27旅就麻煩了。到時美軍第8集團軍兩支殿後部隊騎兵1師和英軍第27旅誰先撤呢?最後撤的肯定要倒黴,誌願軍兩個軍南北夾擊著呢,大概率美軍騎兵1師會先跑。所以英軍第27旅會倒大黴。

 

一句話,隻要42軍趕到順川,必然能和38軍合力再取得殲敵一部的大勝利,而且美軍第2師掉隊的那一兩千人也跑不掉了。

所以,42軍確實是錯失了成為第二個萬歲軍的良機。

 

作者:王正興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