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長津湖戰鬥的幾個爭議問題 (三)

五,但恐怕最為好笑的是美軍空投水門橋的神話。說是美軍從日本連夜趕工特製了一架鋼橋,然後空投,橋準確地落在被炸斷處。說這個神話的人,顯然不知道空投不可能那麽準確,因為空投準確性不僅僅是由飛行高度、飛行速度和投擲時間所決定,且相當依賴當地的風速和風向。就算不考慮不同高度和時間上的風速和風向變化,也是不可能達到如此準確的。

實際上,水門橋是一橫跨一條不是很寬的山穀的小橋,橋下有4條粗大的鋼水管,用來將長津湖水引導到山下的發電廠發電(見附圖)。

就是橋斷了,人仍可從橋一側的水閘房走過水管,然後再上公路,但車輛及重裝備將不得不留下。(見下圖)

這座橋先前被炸斷過,用於阻止美軍向長津湖前進,但被美軍修複了。12月5日,橋被再次炸斷,炸斷跨度大約5米,加上所需支撐部分約7.5米。美軍用標準的過道式浮橋(Treadway Bridge),每節長度5.5米,並從日本調來最大的48呎降落傘,空投了8節浮橋, 1節落地損壞, 1節落到中國軍隊火力控製範圍,因而丟棄。剩下6節被拖到水門橋處。

下圖是兩節過道式浮橋,並排的兩節形成車輛通道,車輪一邊在一節橋上。

實際上,也可以空投桁架組件修建桁架橋,桁架組件更為輕,易空投,隻是建起來要較多時間。

陸戰一師的工兵先在斷橋一端用枕木和沙袋建起一個支撐,而後搭上浮橋,大約100人(其中一些是被俘的中國士兵)僅用3個小時左右就將橋架好了。

六,陸戰一師的絕大多數凍傷是輕微的凍傷,簡單治療就可以了。依羅伊.艾坡曼,12月1日前,從下碣隅裏用直升機和小型偵查/聯絡飛機共疏散了152名危急傷員,當時下碣隅裏跑道還未修好。而跑道修好後,從12月1日至12月5日,共送出4312名傷病員,其中3150名陸戰隊員,1137名陸軍,25名英軍。

據陸戰一師記錄,在12月1日時,下碣隅裏共有約600名傷員;柳潭裏的醫療隊在11月27日至11月29日接收了戰鬥傷員186、539人和654人,共1379人;11月27日和28日接收了非戰鬥傷員:96人和259人;德洞山口有89名傷員。假定下碣隅裏600名傷員都是戰鬥傷員(下碣隅裏傷員主要來自:新興裏突圍和救出、德斯戴爾特遣隊的傷員及兩次下碣隅裏防禦戰傷員),所有戰鬥傷員加起來共:2068人。

而柳潭裏突圍過程中不會沒有戰鬥負傷,以陸戰5團3營為例,他們從柳潭裏的後衛防禦轉為攻擊前鋒,領著突圍到下碣隅裏。起始時,共有能戰鬥的人員437人,到達下碣隅裏時,人數降到194人。這些人不可能都戰死了,大多數應該是受傷。那麽,如果假定在柳潭裏突圍中,前麵攻擊、側翼掩護和後麵阻擊一起,所有戰鬥受傷的人員一共400人,那麽,從下碣隅裏疏散的非戰鬥傷員僅有:3150  – 2068 – 400 = 682人;假定剩餘的682人都是凍傷,那麽,這些嚴重凍傷的人隻是陸戰一師所宣布的7338名非戰鬥傷員中的9%。

從下碣隅裏到古土裏的撤退過程中,陸戰一師和陸軍共有83人戰死,20人傷後不治死亡,7人失蹤,506人受傷,路上用了一天多;從古土裏到真興裏的撤退過程中,陸戰一師共有51人戰死,24人傷後不治死亡,16人失蹤,256人受傷,路上也用了一天多;而從柳潭裏突圍時,美軍用了3天多,很顯然的是柳潭裏突圍應有較多的凍傷者。如果從柳潭裏到下碣隅裏的過程中,隻有不到700人的不能行軍的非戰鬥傷員,那麽,從下碣隅裏到古土裏和從古土裏到真興裏的受傷嚴重的非戰鬥傷員(我們可以認為都是凍傷)就不應超過1400人。全部加起來,也隻是7338名非戰鬥傷員中的27%。

而從真興裏往南,美軍傷亡就更低了,陸戰一師在12月12日至12月24日隻報告了1人死亡,15人受傷。

美軍所發生的嚴重凍傷的主要在腳和手,主要是出腳汗後沒有(能)及時換襪子,較為嚴重的會造成失去腳趾。據統計,黑人特別容易出現凍傷,不知是何原因。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