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你還沒看懂我說的。我指的是於1950年1月12日在上發表的艾奇遜防線,台灣和朝鮮半島不在艾奇遜防線之內,所以金日成發動戰爭。

艾奇遜防線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到導航跳到搜索

 
杜魯門時期美國國務卿迪安·艾奇遜

艾奇遜防線(英語:Acheson Line)是朝鮮戰爭前美國的太平洋地區防線,其範圍包括阿留申日本衝繩菲律賓,形成一條弧線列島防線,以時任美國國務卿迪安·艾奇遜的名字命名。台灣朝鮮半島不在艾奇遜防線之內。[1]:27[2]:151-152[3]:52-53[4]

艾奇遜於1950年1月12日在新聞記者會上發表艾奇遜防線的聲明,是冷戰早期東亞地區非常重要也非常有爭議的政策聲明。批評者指責艾奇遜防線的聲明是給平壤以武力統一開綠燈。斯大林因為擔心美國介入會導致蘇聯被卷入大型戰爭,一直等到1950年4月才同意金日成進攻韓國的要求。[5]

曆史[編輯]

1949年12月16日,毛澤東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不久,以為斯大林慶祝70大壽為名訪問蘇聯。毛澤東與斯大林在會談中討論了有關簽訂新的中蘇條約、蘇聯對華援助、兩黨和兩國之間曆史遺留問題等話題。出於維護蘇聯在雅爾塔秘密協定的既得利益,避免與美英產生對立的考量,斯大林婉言拒絕了毛澤東簽訂新條約的建議。[1]:26

中蘇首腦會晤觸動著美國的敏感神經。美國國務院的外交官們不希望中國與蘇聯緊密靠近,期望中蘇分裂,因而傾向於在台灣問題上避免激怒中國。美國軍方則認為失去台灣對美國太平洋安全是致命打擊,要求對中國大陸進行貿易封鎖、加大對台的軍事援助,防止中國人民解放軍進攻台灣。1949年12月,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製定了折中的48/2號文件,強調美國的直接目標是遏製和消弱蘇聯在亞洲的力量和影響力,建立包括日本琉球群島菲律賓的戰略防線。美國維持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但並不放棄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相互承認的可能性,不阻撓其他國家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禁止美國或日本與中國大陸進行貿易往來。[1]:27

見到美國對中國示好後,斯大林在1950年1月1日表示願意與中國簽訂新條約。1月5日,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宣布承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無意在台灣獲得特權或建軍事基地,也無意武力幹涉中國現狀。1月12日,時任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新聞記者會上重申了美國在東亞的新月形防衛圈,台灣朝鮮半島被排除在該防衛圈之外。[1]:27[2]:151 -152[4]

為應對來自北方的威脅和試圖通過武力統一朝鮮半島李承晚曾多次與美國提議建立韓美軍事同盟。在大韓民國剛剛成立的一年多時間裏,李承晚政府先後與美國簽署了《關於臨時軍事安全的行政協定》(1948年8月24日)、《韓美政府間關於移交財政和財產的協定》(1948年9月11日)、《韓美政府間相互防衛援助協定》(1950年1月26日)和《韓美軍事顧問協定》(1950年1月26日)[6]:260[1]:29-30。由於美國的外交重心在歐洲,在亞洲的主要戰略是防禦,美國希望通過消弱蘇聯中國朝鮮共產黨國家的團結來遏製共產主義的膨脹。如果美國與韓國結盟會適得其反,使共產黨國家形成反對同盟。因此美國出於戰略上的考慮沒有接受李承晚的建議。朝鮮半島因此也沒有列在美國太平洋地區防線之內[2]:151 -152[3]:52-53[1]:27。1949年5月28日,4.5萬人的美軍駐韓部隊撤離完成,僅留下500餘人的美軍顧問團[3]:53

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對朝鮮半島的政策發生了重大的轉折。為挽救剛剛扶植起來的李承晚政權,以美國為首的16個歐美西方國家在聯合國的名義下投入了戰爭。由於中國的介入,戰爭最終終止在三八線附近。[6]:260-2611953年10月,韓美簽署了《韓美共同防禦條約》,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韓美同盟合作體製的序幕。韓國成了美國反蘇反共的前哨陣地,也是續日本之後美國在亞洲的第二大軍事同盟,美軍開始長期駐紮韓國。韓國除得到美國的安保外,也獲得了美國大量的經濟援助。20世紀50年代,韓國是世界上獲得美國援助最多的國家之一。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