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窮導致的一個人們深信不移的認知誤區是,蔣運去台灣296萬兩黃金,是台灣繁榮&毛時代赤貧的原因。實際情況是,

回答: 有銀子,好辦事。信筆由墨2021-10-19 05:49:40

那些黃金從上海倒騰到台灣時,蔣政權還有江南+西南+桂係地盤。敗退路上,上海、廣州、成都就花掉軍費約46萬兩,在台又直撥軍費89萬兩。發行新台幣撥準備金80萬兩,借台灣銀行26萬兩。到了50年5月就隻剩54萬兩了。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的貨幣統一》一書,新政權50年3月穩定了物價後,適當提高了金銀兌換比價,收兌的金銀數量大增。以廣東省50年共收兌黃金 745.5萬兩,銀元101.2萬枚,純銀5323.6萬兩。50年一年,廣東一省回籠的黃金就是蔣帶走的2.5倍,是台灣當時存量的13.8倍。

事實麵前,大家沒話說了吧。

非要找外因的話,韓戰是一個。美軍部署台灣給當地經濟注射了一劑強心針。

美國國會通過「共同安全法」,從1951年到1965年總共投入了近14.8億美元的經濟支援。不過這些錢可不能亂花,為了防止官員想中飽私囊,款項花費計畫必需交由行政院設立的「美援運用委員會」來把關,再交由美國政府委託的懷特顧問公司審查,最後經美國政府同意才能核準執行。

美援這帖大補藥為臺灣的基礎建設立下劄實的根基,尤其交通方麵可說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協助建設中橫公路、西螺大橋、麥克阿瑟公路等,當時甚至有「美國出打馬膠(柏油),臺灣出土腳(土地)」的說法。在其他重大建設方麵也非常廣泛,像是石門水庫、霧社水庫、南部火力發電廠,就連東海大學校舍興建也有美援出力。

在民生方麵,美援的挹注更是直接改變了臺灣人的生活習慣,在這段期間,從美國大量進口小麥、奶粉、黃豆等物資,政府也隨之推廣麵食,臺灣人包子、饅頭、麵包、蛋糕食用比例逐漸增加,奶類也逐漸融入飲食習慣中,至於黃豆則是沙拉油的原料,仍是臺灣至今不可或缺的民生必需品。

在美援挹注基礎建設、民生資源的幫助下,臺灣的產業體質也漸漸好轉,在1950年代開啟了「進口替代時期」,透過管製外匯扶植民營企業,主要發展低資本、高勞力的輕工業,諸如紡織品、麵粉加工等,技能創造工作機會,又能在民生上自給自足。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