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高麗人的艱辛漂泊之路 by 詹西殿 from 史哲文化

現今居住在中亞的高麗人,其實就是近代移居俄國遠東地區的朝鮮族。這個群體可追溯至1860年,因各種原因而不斷漂泊,最終在距離故土鄉裏之外的異域紮下了根。

1 遷居俄羅斯帝國

 

曆史上,滿清曾將長白山、圖們江、鴨綠江沿岸的1000餘裏區域視為龍興之地。清康熙16年,清政府對該區域實行了封禁政策,使得圖們江流域人煙荒蕪、邊防空虛、經濟發展和行政管理嚴重滯後。同時,清政府要求對岸的附屬國朝鮮也要配合執行封禁政策。於是當時的李朝政府定期地派朝鮮軍隊巡邏圖們江、鴨綠江這一帶,嚴令禁止民眾開墾此處土地。這也加劇了朝鮮國內的有限的土地資源與不斷增長的人口之間的矛盾。

19世紀中期,朝鮮國內因為李朝暴政而天怒人怨。苛捐雜稅和嚴重自然災害,迫使邊境地區的饑民不得不想辦法越過圖們江到禁區內偷墾。遠東地區的豐富的耕地麵積,對這些失去土地的朝鮮農民有著很大的吸引力。偷渡過來的朝鮮墾民,從最早朝耕暮歸的形式,逐步演化為春來秋去的半定居狀態。最後甚至舉家遷往清朝境內。

 

同時,沙俄通過與清朝簽訂一係列不平等條約,攫取了超過100萬平方千米的遠東領地。其中1860年清政府與沙俄簽訂的《北京條約》,割讓了烏蘇裏江以東(包括庫頁島)約40萬平方公裏的領土。自此,清朝失去了對濱海邊疆區的主權,該條約的簽訂也讓沙俄正式成為了朝鮮的鄰國。

為了加強對新占領的遠東地區的統治,沙俄政府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前去拓荒。然而,本國人並不願意遷入到遠離西方、交通不便且缺乏基礎設施的東部荒野。所以不同於清政府的嚴令禁止,沙俄政府對朝鮮族的遷移持支持態度。不僅接收難民,甚至派遣軍警在朝鮮的慶興等處招募移民,並向他們發放旅費和移住費。從1863年開始,得到沙俄濱海省總督的批準,不堪忍受壓迫的朝鮮北部六鎮饑民,不顧李朝的封鎖令,陸續向俄國南烏蘇裏地區移民,形成朝鮮人部落。

 

1869年,所未有的旱災導致朝鮮北部顆粒無收。為謀求生路,大批饑民逃難到濱海邊疆區。據統計,該年逃荒人數達到了6500餘人。這些難民到達俄國後,被沙俄政府安置在諾寶基葉夫斯克、海參崴和烏比河等地,讓他們從事公路修築及軍事設施和軍港的建設。為了謀生而跨越邊界的朝鮮農民,在遠東地區所建立的家園就漸漸有了規模。直至1882年,定居在濱海邊疆區的朝鮮人總數已經達到10137人,占該區總人口的10.9%,超過了當地的俄國人口。

可惜好景不長。1884-1897年間,沙俄政府通過鋪設鐵路、免稅和提供糧食房屋等福利,積極招募本國人遷移至遠東地區,對遠東地區居住的朝鮮移民開始采取限製和驅逐的政策。1890年,沙俄政府更是與朝鮮方麵商議,允許1884年以前移居到俄國的朝鮮族加入俄國國籍。1884年以後移居的朝鮮人,就隻有2年居留權。對分得的土地繳納租金,期滿後要回收土地。這些人隻能歸國或繼續充當臨時雇工。

2 短暫的幸福時光

 

朝鮮人真正大量移居遠東地區,還要等到20世紀初日俄戰爭爆發。戰爭時期,朝鮮國內是以高宗為首的親俄派掌權,大力支持俄國而反對日本。在這種形勢下,俄國出於對國際關係的考慮,對朝鮮移住民的政策有所鬆動。一度推行“好意政策”,重新允許朝鮮人遷移到北方地區。許多朝鮮移民就再往北遷移到了哈巴洛斯克附近的基雅河沿岸,並形成了當地的朝鮮村落。

俄國戰敗後,日本獲得了俄國在遠東的全部利益,朝鮮也徹底淪為了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帝國在朝鮮國內實行土地掠奪政策,即通過農業“改革”,讓大部分農田被來自日本政府資助的公司的控製。失去土地或農場所有權的農民,必須決定是在新土地所有者手下工作還是尋找替代生計。許多人不堪忍受暴行,選擇離開而不是為日本人工作。因此,有著肥沃土地且地廣人稀遠東地區,就是他們最好的選擇。到1915年左右,沙俄遠東地區已有7.2萬朝鮮人定居。這些朝鮮移民成功的融入了俄國當地社區。許多人還皈依了東正教,並將他們原先的朝鮮名字也改成為了俄國名字。高麗人逐漸成為俄國邊境最大的少數民族之一。

遠東區的朝鮮人 很快就被卷入內戰等重大風波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遠東地區也卷入了內戰之中。革命初期,大多數朝鮮活動家都參與了反日鬥爭。但在1918-1922年間,日本加大了對西伯利亞和遠東的幹預。俄共中央為避免與日本直接交涉,隨即在俄羅斯遠東和西伯利亞貝加爾湖以東地區建立了遠東共和國,利用各種形式打擊日本侵略軍。這也促使當地朝鮮移民加入布爾什維克,以反對日本人的協約幹預。此外,布爾什維克承諾消除對少數民族的歧視、平均分配土地、結束帝國主義,得到了朝鮮移民的擁護。於是更多的朝鮮人開始加入了紅軍遊擊隊,與布爾什維克一起對抗白軍。

1922年,內戰基本結束,遠東共和國也結束了自己的曆史使命。在布爾什維克的領導下,當地朝鮮人們也開始建立自己的蘇維埃政權,並逐漸推行農業集體化運動。他們在“民族平等”等政策的照顧下,還保留了本民族的語言文化,並且出現了一批朝鮮語學校、劇院、報紙、雜誌。在這一時期,越來越多的朝鮮人遷徙到遠東地區生活。根據1923年人口普查資料,蘇聯境內朝鮮人數量已經超過了10萬人。相比在故鄉被日本人壓榨的同胞,生活在遠東的朝鮮人是幸福的。雖然漂泊在異鄉,卻至少能過著溫飽和有尊嚴的生活。

3 中亞的新生活

 

但國漂泊者的幸福總是那麽短暫。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侵略者占據了我國的東北地區,並在中蘇邊境駐紮大量關東軍、國境守備隊、警備隊。這是因為日本在對中國的戰事得利後,北部的蘇聯成為了日本的頭號威脅者。

利用蘇聯難以分清東方人的長相差異,日本大量收買遠東地區的朝鮮人用以充當間諜,以便獲取蘇聯的情報。日本這樣做目的,也是想讓蘇聯反感這些生活在遠東地區的朝鮮人。一時間,槍擊、投毒、破壞鐵路、炸毀建築事件頻繁發生,整個遠東地區人都心惶惶。這些情況引起了當時的蘇聯政府警惕,當局立即逮捕了大量間諜,並將其處決。這其中確實也有少數被日本人收買、見利忘義的朝鮮人,但斯大林簡單粗暴地把責任全部推到了遠東的朝鮮人身上。認為他們是“日本偵探員人才的源泉”,宣稱許多“人民的敵人”妄圖把遠東分裂出去。這也造成了蘇聯部分高級領導人對遠東朝鮮人的不信任,為日後朝鮮人被驅趕到更遙遠的中亞地區埋下了伏筆。

 

1934年,斯大林在蘇聯國內展開了新一輪運動。原本的蘇聯政界內鬥,卻陰差陽錯地牽扯到了遠東朝鮮人。一時間,共計2500多名朝鮮人被捕。但這隻是遠東朝鮮人噩夢的開始。幾年後,十幾萬遠東朝鮮人將徹底告別他們在異鄉得來不易的新建家園。到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件爆發,遠東地區局勢更加緊張。為確保東部邊境安全,斯大林和莫洛托夫於1937年8月21日共同簽署了《關於遷移遠東邊疆區沿邊界地帶朝鮮族居民的決議》。

此後,蘇聯花費近1.94億盧布的巨資用於集體遷徙。他們將遠東朝鮮人分為兩批,通過火車與長途汽車運往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當列車接近哈薩克加盟共和國阿爾馬林州的烏什托別時,列車開始“播撒”朝鮮族人。每隔一段距離,就放逐1-2千人。這些安置了朝鮮族人的居民點,被朝鮮族人戲稱為“朝鮮族的女兒”,因為在俄語中“點”和“女兒”是諧音。由於遷徙人口龐大,蘇聯對於朝鮮移民的處境倒是相當重視。蘇聯中央成立了專門委員會,製訂在經濟上和文化上安置朝鮮人的措施。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和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的相關部門對於移民也做了相應的教育、就業、住房等安排。

大批中亞朝鮮人就在這個時期形成
就這樣,17萬朝鮮人被強製在4個月內遷至中亞。由於他們大多是種植水稻的農民和漁民,難以適應新家園的幹旱氣候,以至於有幾千人死於饑餓、疾病與陽光的曝曬。期間,當地的哈薩克人曾給朝鮮人提供了必要的援助,為他們提供住所及食物來幫助其度過難關。朝鮮人也通過在極端困難的環境下努力工作來證明自己是有用的。他們也開始組織學校和電影院來挽救他們的文化以及語言。但蘇聯利用焚燒韓語教科書來壓製這些朝鮮族人學習韓語以及延續傳統文化的能力。當然,蘇聯仍然會發行許多韓文報紙來炫耀朝鮮族人的幸福生活。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能夠閱讀這些朝鮮文報紙的人越來越少。

此後,來到中亞的朝鮮人都成為了農民,少部分則進入工廠成為工人和職員。當地政府與這些朝鮮移民者一同建設了朝鮮人社區。經過幾年的努力,朝鮮人在當地開墾荒地,發展農業,終於在中亞站穩了腳跟。蘇聯也給他們頒發了新的“無限期業無住地登記”的護照。但同時也在遠東地區發布禁令,禁止朝鮮人在遠東邊疆區居住。

1953年赫魯曉夫當政,喀山為朝鮮人等被流放族群平反,但仍存在一些不成文的歧視性政策。例如,朝鮮族軍官隻能具有中校以下的軍銜。到20世紀70年代,朝鮮族人才可以擔任加盟共和國部長和蘇聯副部長,甚至在蘇聯內務部任職。這個時期,許多朝鮮族人成為醫生、工程師、律師、學者,甚至科學院院士。80年代以後,還湧現出了一些新的朝鮮族文化名人。

長達幾十年的民族文化教育事業中斷,割裂了中亞朝鮮人與本族的語言、曆史和傳統文化。隨著蘇聯解體,身處異鄉的中亞朝鮮人也不由得產生了迷茫。20世紀90年代左右,中亞朝鮮人開始提出倡議。要求建立民族文化組織,找回民族傳統,重說民族語言。因為顧忌到朝韓情感,中亞的朝鮮人也有了新的名字--中亞高麗人。

現在,在整個中亞地區生活著近35萬高麗人。其中哈薩克斯坦有10萬人、烏茲別克斯坦則高達21萬人、吉爾吉斯斯坦2萬人、土庫曼斯坦5000人、塔吉克斯坦也有1000-2000。中亞高麗人是時代與蘇聯政策造就的一批特殊族群。雖然曾是異鄉客居之人,但經過時間的洗禮,他們身上匯集了蘇聯、朝鮮、中亞等諸多元素。他們命運坎坷,未來卻有著無限的可能。

被譽為蘇聯搖滾之父的第三代移民後裔 斯托克-崔

鮑裏斯-尤蓋 吉爾吉斯斯坦陸軍少將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