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經的失業高峰(摘錄自百度)。這一路不容易啊。

來源: 十具 2021-07-30 16:51:1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081 bytes)

第一次失業高峰。1949-1952,城鎮失業人口分別為474.2萬、437.6萬、400.6萬、376.6萬。原因很顯然,戰爭對經濟摧毀性的破壞。

第二次失業高峰出現在60年代初。大躍進造成了勞動力嚴重不足的假象。1958-1960年城鎮職工人數增加了2500多萬, 1430萬來自農村。1961年中共製定了“關於減少城鎮人口和壓縮城鎮糧食銷量的九條辦法”, 規定三年內減少城鎮人口2000萬,本年內減少1000萬。

第三次失業高峰發生在文革。1966年5月-1976年10月十年間, 每年大約有220萬的城鎮人口進入勞動年齡,但卻碰上了大學不招生、工廠不招工, “上山下鄉”成了他們的惟一出路。1968年12月,毛澤東發出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的最高指示,是強製性的,不下鄉的,在城鎮不得分配任何工作。以解決就業的效果而言,基本上勞而無功。從1962-1979年末, 全國累計有1766萬人城鎮青年下鄉。城鎮企業單位隻能從農村招收職工。在新增職工3700萬人中,從農村招收了1400萬(包括下鄉知青600萬和農民800萬),而在這10年間正好約有800萬城鎮知青留在了農村,這就形成了中國曆史上極其罕見的城鄉勞動力大對流現象。這種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逆城市化”、“逆工業化”、曠日持久且耗資數億(100億元)的徒勞,不僅沒有減輕城鎮就業壓力,反而激化了就業矛盾,為下一次失業高峰的到來埋下了重大隱患

第四次失業高峰出現在改革開放初期。1978年底中央放棄了上山下鄉,大量知青蜂擁回城。當時,需要國家統一分配工作的人員達到1500萬以上,實際待業率高達13.6%。但其還有更深層次的主要原因:

    (1)人口增長失控。1949年我國有5.4億人,到1979年已增加到9.7億人,30年淨增4.3億,導致了“錯批一個人(馬寅初),多生3億人”的後果。同時,中國人口增長的兩次高峰(1950-1958年出生1.87億人和1962-1975年出生3.55億人)被集中到同一個時期(1976-1991年)就業(上山下鄉的知青等於延遲了10年就業),壓力可想而知;

   (2)中國“一大二公”體製下的“統包統配”勞動就業製度長期推行導致了大量的人在職而無事可幹,而許多適合於集體、個體生產經營的行業卻不允許幹,這就人為地堵塞了就業的多種渠道;

   (3)產業結構的嚴重失衡。計劃經濟體製下, 長期片麵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使中國工業投資中的90%投向重工業,導致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嚴重萎縮。

第五次失業高峰出現在1989-1991年。在改革開放的最初10年,中國政府利用製度創新成功地安置城鎮勞動力達7800萬人,城鎮失業率從1979年的5.4%(實際失業率為13.6%)下降到1988年的2.0%,成績斐然。然而80年代末,中國的就業形勢又嚴峻起來,1989年需要安置的城鎮就業人員為1050萬人,但實際隻安置了300萬人,實際安置率隻有30%,1990年需安置人員達1200-1250萬人。這次失業高峰的成因主要是:(1)宏觀經濟管理不當;(2)“民工潮”的衝擊。

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失業高峰,完全是毛胡來的後果。第四次,第五次讀起來不免心驚肉跳。怎麽渡過的,應對措施是什麽,我是一點不知道。隻是每年都有GDP要增長多少點,才能充分就業的說法。中國人民忍辱負重,肯定是最重要的因素。換任何第三國,麻煩大了。

現在回憶起來,毛太祖的膽子實在是肥。

所有跟帖: 

毛破罐破摔「我死之後,哪管洪水滔天」。投資的90%扔進不能吃不能穿的重工業, 第三產業萎縮,1500萬返城知青要工作 -十具- 給 十具 發送悄悄話 十具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31/2021 postreply 01:49:5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