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300年雄安新區到底有多澇? 精選
|||
導讀:
雄安新區是一個具有全國意義的特區,在規劃和建設中應關注洪水的影響。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葛全勝研究組通過查閱曆史文獻、縣誌和相關期刊中此區域洪澇災害記錄,確定了過去300年洪澇災害程度的年表,分析了洪澇災害的時空分布特征。
雄安新區是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後,又一個具有全國意義的特區;它建成後將作為首都副中心,發揮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作用。然而該區域位於海河流域的大清河水係,地勢相對低窪,近些年常發生嚴重的水災,且因導致多人死亡和嚴重經濟損失而留下了多個被百姓牢記的數字,如638(1963年8月)、968(1996年8月)、719(2016年7月19日)。因此預防水災的影響是未來雄安新區城市建設規劃中需要關注的重要部分。
曆史是未來的鏡子,隻有了解雄安地區曆史時期的洪澇災害發生規律,才有利於未來采取恰當的防治措施,提早防範和治理。《清代海河灤河流域洪澇檔案史料》、《雄縣誌》、《安新縣誌》、《容城縣誌》等誌書,以及《中國減災》、《海河水利》、《河北水利》等期刊中記載了1715年以來雄安地區水災情況(包括發生水災的年份和災情程度),且文獻資料不乏對洪澇災害中受災村莊和居民點、被澇地畝麵積的記載,如:1786年“至趙北口東南……一帶道路,本屬窪下……水勢漲發,即淹及大道,一切差使文報均須用船渡送”、1806年“應請將安州南馮等一百六村莊,新安縣於家等六十三村莊,雄縣王家等二十一村莊……本年應征糧租概行蠲免”,為研究該區域的水災特征提供了較長的時空記錄。
通過對這些記錄的收集和整理,確定了反映雄安新區1715~2016年洪澇災害程度的年表,並總結了過去300年洪澇災害時空分布特征:
(1) 1715~2016年間雄安新區發生洪澇災害共計139次,平均2~3年發生1次;其中災情最為嚴重的特大洪澇災害(4級)發生在1738、1801、1892和1954年,3級大澇、2級偏澇、1級輕澇發生的年份數分別為14、35和86年。
(2)從年代際尺度看,1810s~1820s、1880s~1890s與1950s為洪災頻發的年代(圖1);而1850s~1860s為低發年代,且20世紀中期後,洪災發生頻次呈減少趨勢,最近30年中僅9年受災,平均3.33 a受災1次;
圖1 1715~2016 年每10 年受災次數動態圖(黑線: 30 年低通濾波曲線; 紅線: 受災年份)
(3)空間上,偏澇年份,區域內濱臨河湖、地勢低窪地段容易被淹沒,約占全區麵積的20%~30%,而特大洪澇年份,除了容城縣地勢較高之處,雄安新區約80%麵積被淹沒(圖2)。
圖2 各等級澇災淹沒空間範圍
盡管近些年隨著降水量逐漸減少,澇災發生次數明顯降低,但建設新區是國家百年甚至千年大計,以史為鑒,洪澇災害仍是該區域未來規劃設計中需要考慮的重要氣候災害。
盡管近些年隨著降水量逐漸減少,澇災發生次數明顯降低,但建設新區是國家百年甚至千年大計,以史為鑒,洪澇災害仍是該區域未來規劃設計中需要考慮的重要氣候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