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寫過關於錢幣的博客【內褲藏大鈔票】,之中說到我們成長的年代,人們對於紙錢的鍾愛。如此時代的產物,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那時百姓沒幾個錢,一般人月工資低不上一張大團結,“消費”的概念躺在字典裏還沒有走進千家萬戶。人們靠工資,月月把玩著幾張十元大票盤算著一家大小的吃喝,數錢過日子是那個年代的常態。
進入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後,不少先富裕起來的能者拉開了人們的收入,數錢的概念就有了完全不一樣的內涵。記得早年剛出國之時,咱邊上學邊在一家餐館打工,在那裏遇到一位同是打工的女訪問學者 ,她為人熱情,舉手投足顯得精明強幹。時間一久彼此熟了,方知道她居然在與國內我家不遠的一所大學教英文,太巧了。有時打工不忙,就聽她閑扯國內如何了得,說到走後門送禮,一般知識分子麵薄,有禮不知如何出手,這位姐姐說,就沒有她送不出去的“禮”。
她是學英文的,國內教課閑暇之時就給老外帶團旅遊,完事幾個人分錢,那是一打一打的,要數的話會數到手軟,大家都懶著上手。北京使館區在東麵是老外聚集的地方,她家在西麵,有時帶團完事一清早從外地回來,抱著錢袋怕太顯眼被人搶,就搭馬車或拖拉機往家跑。人跟人就是不一樣,我們那會忙著出國靠考TOEFL和GRE,而人家撈票子,錢數都數不過來,臨了出國與咱在同一條戰壕裏,最後還可根據形勢決定去留或等著回國晉升。
關於數錢數到手軟,咱還記得一位大學同學的經曆。哥們畢業後,被分配到外地一個工程單位,從事的項目分布在華北地區,有時他要直接去現場,通常一待就是幾個月,辛苦是真辛苦,但那時獎金不封頂,項目完了,分錢都是現款,一麻袋錢,他們根本就不數,一摞一摞擺,差不多高就是你我他的銀子,大家都是幹活的也不計較。兩三年下來,比之我們留校的同學,哥們大款。可時間一長,他覺得不是其所求,後來一鉚勁考回本校研究生,我們這才又見麵,也就曉得他“錢多到不當錢”的故事。
鈔票這玩意,不放在手上把玩,沒什麽感覺,咱無論人民幣還是外幣,過萬的鈔票經手的次數屈指可數。現在人們的現款,顯現在銀行的 statement 上,多與少就是個數字,起初掙錢時看著飆升,心裏充滿喜悅,慢慢過了一個X位數字,錢的進出感就淡了,看著有點鈍鈍的。此外現在消費是劃卡,隻要credit 足夠好,多少錢都可以劃,完全無感,根本不需舔著吐沫點著鈔票,感覺少去的銀子如“割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