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罔顧史實,說中國半導體技術在70年代隻差美國幾年,是鄧小平的改開後,造不如買,反而造成了代差。這些人的革命浪漫邏輯很奇葩,誰誰有了顛覆性的創新,一年後我們集中全國有關單位辦一個什麽研討班,領導非常重視,親自來鼓鼓勁,於是這就是我們當年靠自力更生,就隻差世界前沿1、2年的證據了。
文革前幾年中國的半導體技術與發源地美國的差距的確隻有5-7年。有的技術的攻克還早於日韓。例如平麵工藝的突破距離仙童半導體諾伊斯隻晚了5年,第一塊集成電路的研製也隻比美國晚7年。
但國產集成電路質量不過關,以致電子計算機整機調不出來。有四害:髒、虛、傷、漏——即肮髒、虛焊、劃傷和漏氣。72年日本已經可以批量生產MOS集成電路,開始采用3英寸晶圓生產線。而中國還困於小規模集成電路的質量問題。
中日兩國的蜜月期的70年代中期,中國差一點就抓住一個機遇。73年四機部組團考察日本有個意外收獲,NEC表示願意將全套先進的3英寸芯片生產線轉讓給中國。如果當時引進這條生產線,中國或許將比台灣早3年、比韓國早5年開展COMS工藝批量生產。
當時NEC的報價是:一種工藝技術及全線設備3000萬美元,兩種工藝及設備4000萬美元,三種工藝及設備5000萬美元。當時中國最多隻拿得出1500萬美元。缺錢,是70年代中國集成電路發展中拖後腿的重要因素。66~95年,30年中國對半導體的總投入僅為50億元RMB,還不如國外一家大公司一年的資金投入。搞不出來是因為沒有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
毛時代軍費長時間占國家財政支出的20%以上。為了一條疫苗生產線,財政部隻拿得出3.5顆米;為了引進一項堪稱經濟命脈的技術,因為沒有30顆米而作罷,這是中國幾代微電子人刻骨銘心的痛。錢學森晚年曾經感慨道:“60年代我們全力投入兩彈一星,我們得到很多。70年代我們沒有搞半導體,我們為此失去很多。”
現在反思一下,兩彈一箭是立國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