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的綜合實力包括哪些?應該是兵力數量、裝備水平、兵員素質和指揮能力的集成,在紅軍主力大部分改編為第八路軍之初,整個路軍兵力共46000餘人,其中林彪第115師兵力為15500餘人、賀龍第120師兵力14000餘人、劉伯承第129師13000餘人,僅從第一條要素來看,第115師的初始兵力無疑是最多的,但這畢竟隻是其中的一項。
兵員素質。
這就涉及到三個作戰師的官兵來源了,眾所周知,第115師是由紅一方麵軍主力、第120師是由紅二方麵軍主力、第129師是由紅四方麵軍主力分別完成改編的,但是也並不全麵,其中有若幹曆史細節還需注意。
首先,當時的紅一方麵軍下轄紅1軍團和紅15軍團,紅1軍團實際上就是中央紅軍的“陝甘支隊”,也就包括了曾經的林彪紅1軍團和彭德懷紅3軍團(番號取消),而紅15軍團是由徐海東的紅25軍和陝北地方紅軍的紅26、紅27軍合組的。
新的紅1軍團等於是中央紅軍(或稱原紅一方麵軍)保存下來的精華,該軍團被改編為115師343旅,戰鬥力當然一流;而紅15軍團的戰鬥序列中,原紅25軍戰鬥力很強(韓先楚、劉震等,但隻有3000人),不過陝北地方紅軍的戰鬥力一般,所以由該軍團改編的第344旅要比343旅略遜一籌。
同時在115師改編中,還加入了陝南紅軍的紅74師,因此可以看出,第115師並非大家普遍認為的那樣,皆是中央紅軍和紅25軍係統。
第120師是由紅二方麵軍和陝北紅27軍、紅28軍、獨立第1師、獨立第2師、紅軍總部特務團合編而成的,二方麵軍主力為紅2軍團和紅6軍團,其中紅2軍團是賀老總在湘鄂西蘇區拉起來的隊伍,紅6軍團則是由江西蘇區經過“小長征”到達湘鄂西的隊伍。
這兩個軍團的戰鬥力不弱,但是編製不太充實,因此在改編時補充了陝北紅軍的大部分隊伍,下轄358、359兩個旅。
第129師是由紅四方麵軍和陝北紅29軍、紅30軍和四個獨立團合編而成,下轄第385、第386兩個旅,注意陝北地方紅軍的編製雖大,人員卻不多,且多數部隊番號為1935年大會師以後新建。
所以在八路軍的三個師當中,整體兵員素質應該以參加長征的老紅軍數量比例為衡量標準,大略排序是第129師、第115師和第120師。
裝備水平。
整體來看,還是115師裝備水平最好和數量最多,因為中央紅軍出發時有86000餘人,其中僅戰鬥部隊即達50000人,經過長征中的不斷減員,武器裝備的質量反而被濃縮了,也就是剩下的部隊雖然不多,但是槍械保有率、繳獲中央軍武器的數量比例卻是最高的。
同時紅25軍的裝備水平在當時也是數一數二的,在1934年11月26日的獨樹鎮血戰中,紅25軍曾經集中了70多挺機槍作為突擊火力,一下子把敵人打懵了。
紅25軍在跟陝甘支隊會師時,還撥去了一批機槍作為支援,第115師的主力既然是這兩個係統的部隊,當然裝備水平最好。尤其是兩軍會師初期,來犯的東北軍“貢獻”最大,比如在直羅鎮戰役中,繳槍3500餘支子彈26萬發。
西安事變前後,為了準備共同對抗中央軍,張學良在西安幫紅軍籌集了3000支步槍和60萬發子彈,楊虎城則送給徐海東紅15軍團100箱子彈等等。
第120師在反圍剿和長征過程中,打的多為雜牌軍,那麽繳獲的裝備無論質量和數量都不行,所以裝備水平較差。
根據參謀長周士第的日記記載:第120師完成改編時共有迫擊炮4門,重機槍35挺,輕機槍143挺,花機關槍1挺,步馬槍4091枝,駁殼槍788枝,手槍91枝,手提式槍67枝,馬刀2把,刺刀117把,各種子彈276955發。
第129師的裝備水平隻能算一般,因為紅四方麵軍在川陝蘇區擴張非常迅猛,兵力從最初的20000餘人發展到80000餘人,人數上去了裝備水平肯定就被拉低了。
尤其是紅四方麵軍在大發展的過程中,主要敵人當時是川軍,雖然繳獲不少,可惜川軍的裝備水平本來就不咋地
第129師東渡黃河的部隊為9367人,一個旅部一個團留在了陝甘寧邊區,這9000餘人一共裝備了迫擊炮6門;輕機槍93挺;重機槍29挺、花機關和手提槍75支;馬步槍4136支;駁殼槍、手槍632支;刺刀55把。
其中步馬槍彈43012發、自來德2872發、手槍彈6051發、重機槍彈23222發、輕機槍彈27361發、衝鋒槍彈310發,合計彈藥為102828發,另有67枚迫擊炮彈和203枚手榴彈。
所以在裝備水平上,三個師的排序應為第115師、120師和129師。
指揮能力。
就苦戰、惡戰的次數和大兵團指揮能力來說,中央紅軍和紅25軍毫無疑問排名榜首,尤其是中央紅軍保持了大批軍事幹部,比如陳賡幹部團的每一個兵,其實都是原來的連長、排長,再加上長期受主席的親自領導和教育。
所以第115師的各級指揮員軍事能力普遍較高,開國將帥中高級職銜也是最多。比如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政訓處主任羅榮桓,副主任肖華,以及陳光、徐海東、黃克誠、楊成武、韓先楚、陳士榘等名將,堪稱將星閃爍。
然後就是紅四方麵軍了,因為徐帥的大兵團指揮能力爐火純青,所以四方麵軍各級將領受益匪淺,湧現出一大批高中級優秀將領,像陳錫聯、陳再道、王近山等等。
並且在129師的改編過程中,由於一些因素還從中央紅軍調撥了些高級幹部過去,比如師長劉伯承、鄧政委(先為張浩同誌)、386旅旅長陳賡等,他們與副師長徐向前、參謀長倪誌亮等共同組成了129師的領導層,使該師的幹部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
紅二方麵軍本來底子就薄,中下級指揮員多為地方幹部出身,夏曦的一通亂搞更是雪上加霜,紅二、四方麵軍會師時,將原來紅一方麵軍的紅32軍劃歸二方麵軍作戰序列(紅9軍團縮編而來),加一起才13000餘人,也就是說原紅2、6軍團僅有萬餘人槍,部隊總體數量不多,就比例而言,那麽優秀指揮員的數量自然也不會多。
因此各級指揮員的數量、能力的綜合排序,應該是第115師、第129師和第120師。
四項基本條件不妨打個分,第115師分別為3分、2分、3分、3分合計11分,第120師分別為2分、1分、2分、1分合計為6分,第129師分別為1分、3分、1分、2分合計為7分,如此一比較就清晰了,八路軍三個作戰師的初始綜合實力排名應為第115師、第129師和第120師,這是比較客觀的。
對此連敵人都有所感覺,平型關戰役後日寇在戰報中評價第115師部隊:“當麵之敵幾乎均為20歲以下少年兵,作戰勇敢,遠非之前所遇之敵可比”,在《華北治安戰》中也承認早期的第115師可以跟日軍達到“一比一的戰力”。
也正是因為如此,第115師在抗戰勝利時發展的最好,囊括晉察冀軍區和山東軍區兩大一級軍區,而第129師發展為40多萬人大軍的晉冀魯豫軍區。
相比較而言,第120師發展起來的晉綏軍區實力就稍弱些,當然也與所在地區較為貧瘠有一定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