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總是在不經意間溜走,眼看一群00後都已經成年,而現在的年輕人也很難相信,在50年前人們過得是怎樣的生活。在那個冰棍隻要2毛錢,一斤米價1毛2的年代,10塊錢絕對能夠頂的上一個人一個月的生活費。那麽70年代的10塊錢,都能吃些什麽,在飯店裏又能點哪些菜?
改革開放以前,因為經濟體製的限製,導致我國工資漲幅一直很慢,對於普通工人而言,月薪能有50元已經非常難得,一般人的月薪大概在20元到40元左右。而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想要養活一家三口,一個月的光吃飯就要30元。
比如最基礎的大米,一斤在1毛2分左右,豬肉在9毛錢一斤,隻不過當時的人非常純粹,能夠買到的東西大多都是質量有保障的,吃到嘴的食物也基本分量慢慢。而當時的人們最大的樂趣就是“下館子”,也就是去國營餐館吃飯。
要知道當時的工人們,普遍都是吃工廠的大鍋飯,能夠下館子的不是領導就是有錢人,或者極個別情侶闊綽一回。而在國營餐館吃一頓飯,差不多就要花掉半個月的生活費,由此可見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吃得起的。
在當時的餐館中,一份18個的豬肉水餃要2毛,一份普通的過油肉要4毛,白酒1塊5,10塊錢不吹不黑能夠在餐館裏吃的豪華且滿足。當然那些比較特殊名貴的菜品價格自然也不便宜,而當時的肉類價格又普遍較貴,牛肉羊肉的價格都在1塊錢一斤以上,想要吃幾斤牛羊肉,沒有幾塊錢都不好意思說出口。
當然如果你的兜裏有10塊錢,那你大可不必一定要下館子,70年代的10塊錢是當時麵值最大的貨幣,其購買力也非常可觀。如果把這10塊錢用來購買食材,然後回家自己做飯,那麽完全夠一家人吃一頓大餐。
在70年代,10塊錢可以買10斤左右的大閘蟹,30斤的大黃魚,500斤的青菜,3分錢一根的冰棍可以買300多根,要是用來買那些便宜的零食,諸如棉花糖、果丹皮、紅薯糖等等,絕對夠吃一個多月的。
當然隨著時代的變化,物價也在不斷上漲,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人們的生活開始好轉,物價也開始飛速上漲。80年代初還好,價格變化不大,到了80年代末期,90年代時,可以說和70年代是一個天一個地。
在70年代,到北京一家飯店酒樓吃頓爆肉片、幹燒黃魚、燴蝦仁、雞絲拉皮、和銀絲卷、再配上米飯啤酒也就在10塊錢的樣子。而90年代的上海,一個漕溜黃魚片、一盆響油鱔魚、一份芥蘭加上啤酒可樂和米飯,就要80元。
當然這樣的花費在當時都算是比較奢侈昂貴的,如果要和現在對比大概消費也能夠上千。畢竟70年代的普遍工資在20元到40元之間,而現在的月收入都在三千元以上,拿十天的工資吃一段打大餐,即使是現在的人也吃不消。不過區別是,現在的十天工資,能夠吃到的東西比70年代要多得多。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我們祖輩們艱苦奮鬥,節衣縮食換來的成果。毫不誇張的說,現在的年輕人,能夠躺在床上玩手機,餓了就點外賣,不愁吃喝不愁穿,甚至家家戶戶買車都不是難事,都源自於上個世紀父輩祖輩的辛苦努力。
很多人說懷念80年代70年代,但是真讓他們回到過去生活卻很少有願意的。確實當時物價很低,但是人們的評價工資也不高。如果真的要回到那個節衣縮食,處處排隊,到處都要票的年代,可能很多人連一個月都堅持不了,《甲方乙方》中的尤老板就是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