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勉強的和平也比 最正義的戰爭受人歡迎

血鑽故事:最重要的人死了,巴以再無寧日

最勉強的和平也比最正義的戰爭受人歡迎。 ——西塞羅 

拉賓遇刺

1995年11月4日晚,以色列特拉維夫國王廣場,一場近10萬人參與的和平集會正在舉行。以色列總理伊紮克·拉賓興致勃勃發表演講,唱《和平之歌》。 9:20左右,演講結束,拉賓向專車慢慢走去,一名叫伊加爾·阿米爾的大學生,突然從人群中衝出來,對著他連開三槍。
拉賓背部中兩彈,一顆擊穿他的脾髒,一顆擊中脊椎。其中一顆,還是國際明令禁止的“達姆彈”。這種子彈擊中人體後,能在體內“內爆”,創傷麵積是彈丸截麵積的上百倍。


拉賓在演講、刺殺現場
 
凶手阿米爾,25歲,就讀於以色列特拉維夫教會大學法律係。他是一名狂熱的猶太複國主義者,隸屬極端右翼恐怖組織“埃雅爾”。
阿米爾

1993年8月,拉賓和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簽署《奧斯陸協議》,為巴以和平進程打開了局麵。這嚴重刺激了以色列右翼分子的敏感神經。他們對拉賓仇恨露骨,欲除之而後快。

阿米爾買來大量書籍,研究如何行刺,其中包括刺殺美國總統肯尼迪的書,還買了狙擊步槍和望遠鏡,曾長時間潛伏拉賓住所附近,沒有得手。這次集會,他偽裝成一名司機,揣著一把裝有6發子彈的手槍,成功實施刺殺。
 
中彈兩個小時後,拉賓死在了鮮血染紅的手術台。死亡之前,他講出人生最後一句話:“我沒事。”


英國人埋雷

1922年,拉賓出生於耶路撒冷一個猶太複國主義者移民家庭。
他父親納赫米亞·魯比佐夫,是來自沙俄的貧苦猶太農民,母親科亨·羅莎,也來自俄國,是一名活躍的前布爾什維克。
拉賓與父母


19世紀末,歐洲民族主義運動高漲。尤其一次大戰後,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羅馬尼亞人,趁著奧斯曼和奧匈帝國瓦解,紛紛贏得獨立。
散落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也夢想構建一個獨立國家。基於宗教和政治因素,猶太複國主義者,選中巴勒斯坦地區作為建國之所。
巴勒斯坦,古稱迦南,包括現在的以色列、約旦、加沙和約旦河西岸。
曆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這片土地上居住。公元前1020年,猶太人在此建立希伯來王國。公元前1世紀,強大的羅馬帝國來了,將絕大多數猶太人趕了出去。公元662年,凶猛的阿拉伯人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成為此地主要居民。
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將此地的耶路撒冷奉為“聖城”,且都想獨占這塊巴掌大的宗教樂土。
耶路撒冷
猶太複國運動發起後,早期大部分向巴勒斯坦移民的猶太人,基本都來自東歐。比如以色列建國之父大衛·本古裏安,首位女性總理梅厄夫人等。原因為當時沙皇俄國對猶太人的迫害最為嚴重。

1881年俄國爆發反猶屠殺,催生第一波猶太人移民高潮,史稱“熱愛錫安山”運動。

1903年-1905年,俄國再次爆發持續的反猶屠殺,又催動一波猶太移民高潮。這一波猶太移民受高漲的社會主義思潮影響,大多具有濃重的理想主義色彩,由此催生一個社會主義色彩的政黨馬帕伊(Mapai),即以色列的工黨前身。本古裏安、梅厄夫人,以及被刺殺的拉賓,都屬於該政黨。


猶太人受迫害逃亡各地,部分逃至上海和東北
拉賓的父親魯比佐夫,在1905年這波屠猶惡浪中離開家鄉。他先逃至美國芝加哥生活了十幾年,以賣報、裁縫為生。
1917年,一戰期間,美國芝加哥猶太人成立軍團,設立征兵站,預備加入英軍,奔赴巴勒斯坦作戰。
魯比佐夫義無反顧報名參軍。本來他體測沒過關被刷了下來,不過他不甘心,將自己的姓改成“拉賓”,重填了一張表格,沒想到這次竟然通過了。批準他參軍的軍官,正是大名鼎鼎的本古裏安。
1917年芝加哥猶太區


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會,巴勒斯坦這地還屬於奧斯曼帝國。當時奧斯曼加入同盟國,與英國對決。因戰事節節敗退,奧斯曼境內的少數族群,被主體族群土耳其人頻繁迫害,其中包括阿拉伯人和猶太人。

英國人一貫擅長挑事,充分利用少數族群和土耳其人的矛盾,答應阿拉伯人和猶太人,隻要一起搞垮奧斯曼,都可以分地建國。

其中他們給阿拉伯人的承諾,是支持以侯賽因酋長為首的哈希姆家族,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哈希姆王國。給猶太人的人承諾,就是1917年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弄的《貝爾福宣言》:“英國政府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國家。”
貝爾福
問題是英國人的兩個承諾相互衝突,兩個族群本就水火不容。這為後來綿延百年的中東戰火埋下禍根。

戰後,英國人履行諾言,一方麵鼓勵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創建猶太準政府,同時將巴勒斯坦分割出一塊,成立外約旦酋長國,送給哈希姆家族的阿卜杜拉酋長。阿卜杜拉還有一弟弟叫費薩爾,也被英國人擁立為伊拉克國王。 *****
  *****
問題來了,激進的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出於宗教排他性原因,完全不同意猶太人移民至巴勒斯坦,要求廢除《貝爾福宣言》。這群人相當暴力且憤怒,持續攻擊猶太人定居點。英國人很頭疼,不得不暫停他們往巴勒斯坦移民,禁止組建猶太營。 *****
猶太人感覺到深深的欺騙和不公。英國佬為了達到自己目的,把同一塊土地賣給兩個“主”,實力更強的“主”鬧事,就要犧牲實力更弱的“主”,這是人幹的事?他們成立秘密軍事組織哈加納,保衛自己。 *****
  *****
這下英國人更難做人了,腦仁生疼。尤其阿拉伯激進的民族主義者阿明·侯賽尼崛起後,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持續的血腥衝突,已經完全超脫英國人的掌控能力。 *****
  *****
1920年4月20日,耶路撒冷爆發阿拉伯人屠殺猶太人的慘劇。6萬多名阿拉伯人集結於耶路撒冷,慶祝先知摩薩節。他們編歌曲抗議《貝爾福宣言》,還有人咆哮,大喊“巴勒斯坦是我們的土地、“猶太人是我們的狗”、“殺光猶太人”。 *****
  *****
群情亢奮,節日很快變成暴亂。阿拉伯人衝入老城,亂棍打死一名猶太老人。第二天,暴亂加劇,一名猶太姑娘慘遭輪奸,猶太教堂被一把火燒毀,還有一個阿拉伯小姑娘被流彈擊中,從窗戶上直挺挺摔下來,鮮血濺了一地。 *****
  *****
當時拉賓的父親魯比佐夫,追隨猶太複國主義者激進右翼“修正派”領袖雅布廷斯基。暴亂發生時,他用白大褂蓋著手槍,乘著一輛救護車進入老城,冒著生命危險承擔起防禦工作。他到處搜尋和解救驚恐的猶太人。其中一個眼睛大大的漂亮姑娘,名叫科亨·羅莎,幸得他解救活了下來。後來兩人相愛成婚,兩年後就有了拉賓。 *****
  *****
到了20世紀30年代,西歐也掀起反猶浪潮,尤其希特勒領導的納粹德國最為猖狂。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基於“敵人的敵人是朋友”的原則,跟納粹勾勾搭搭。

阿明·侯賽尼與希特勒 *****
  *****
英國人膽小怕事,不僅害怕阿拉伯激進分子危及它在巴勒斯坦的統治,也害怕德國發動戰爭,所以越發將天平靠向阿拉伯人,以示安撫。

但阿拉伯人越來越激進,不僅頻繁襲擊猶太人,還攻擊英國中東駐軍。英國人慌了,一會暗中支持哈加納抵禦阿拉伯人,一會又在1939年發布白皮書,公開否定《貝爾福宣言》,限製猶太人移民。 *****
  *****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反猶進入高潮,猶太人覺得,英國人雖然不講武德、操蛋,但比納粹溫柔那麽一丟丟,因此巴勒斯坦成立的猶太人軍隊,心甘情願為英國賣命。 *****
  *****
但英國人並不在乎這名抱自己大腿的小弟弟,多次限製他們獲取武器,蠻橫地遣返從歐洲逃往巴勒斯坦的猶太難民船,甚至擊沉好幾艘,造成數百猶太人喪生。 *****
  *****
戰爭結束後,英國人還是不待見猶太人,極力阻止猶太難民船駛向巴勒斯坦,在塞浦路斯設立了非法移民拘留營。 *****
  *****
沒有納粹德國威脅的猶太人終於怒了,激進派和溫和派第一次攜手反擊,凶殘地暗殺英國人,攻擊英國人的巴勒斯坦辦事處。 *****
  *****
1947年,一艘名為“出埃及1947”的猶太難民船,駛向巴勒斯坦海域。船上,載著4500名從納粹集中營解放出來的猶太難民。英國派出軍艦攔截和撞擊,硬將他們全部趕入三艘遣返軍艦,並押送至戰後德國的盟軍軍管區呂貝克營地。


出埃及號 *****
  *****
轉移途中,得益於聯合國調查員和多國記者,難民們的慘狀被詳細報道,他們蓬頭垢麵、缺衣少食,引起國際社會廣泛同情。 *****
  *****
難民們哭天喊地訴說無處安身的痛苦:“在巴比倫河畔,我們坐下,一想到錫安(指耶路撒冷),我們就哭了。”猶太人無家可歸的悲情,跟英國人不近人情的蠻橫,形成鮮明對照。 *****
  *****
此時英國也早就想撂挑子不幹了,將巴勒斯坦分割、猶太人立國問題,扔給聯合國。這出轟動的“出埃及號”難民船事件,讓聯合國大會很順利通過決議,結束了英國對巴勒斯坦的統治,同時讚成猶太人建國。 *****
  *****
1948年5月14日,英國“托管”統治正式結束,同一天,猶太代辦處負責人大衛·本古裏安宣布,以色列成立,並自任第一任總理。 *****
  *****
但就在第二天,阿拉伯國家聯盟聯合出動,打響了反對以色列建國的第一次中東戰爭。

戰爭狂人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所有軍政首腦集中空軍司令部。他們凝神屏氣,靜靜注視著時鍾,7點45分,空軍司令莫蒂·霍德下發命令,第一批40架幻影式和神秘式戰機,直衝雲霄,向西奈半島方向飛去。 *****
  *****
截止上午10點35分,以色列已經往西奈半島派遣了17批次戰機,持續地對埃及開羅、蘇伊士運河附近和西奈地區10個目標,發動大規模轟炸。戰機轟鳴,炮聲隆隆。 *****
時任以軍參謀長的拉賓,一度擔心當以軍將幾乎所有戰機壓在主動攻擊上時,以色列本土會不會被敵軍趁虛偷襲? *****
  *****
但事實證明,擔憂毫無必要。到了11點,他接到報告,埃及幾乎毫無抵抗,3/4的埃及空軍力量被摧毀殆盡,304架埃及飛機還未起飛,就被炸成了碎片,或躺在熊熊烈焰中化為了灰燼。 *****
  *****
當以軍發動大規模空襲時,時任埃及副總統、武裝部隊總司令阿卜杜勒·阿米爾和空軍司令西德基·馬哈茂德,以及另外幾個高級軍官,正在一架前往西奈前線視察的飛機上。由於機場突遭空襲,飛機找不到著陸點,最終在以軍空襲1個半小時後,迫降於開羅國際機場。 *****
  *****
下了飛機,老幾位打了幾輛出租,狼狽地趕回最高統帥府,但以軍的空襲已經基本結束。埃及一共340架飛機,304架沒了,由於機場跑道被摧毀,剩餘的也大多無法起飛迎戰。 *****
  *****
埃及慘敗後,與埃及簽訂共同防禦協定的約旦、敘利亞和伊拉克,聯合出動空軍襲擊以色列重點城市。但拉賓毫無畏懼,堅決反擊。他要求炸完埃及的戰機再次起飛迎戰。士氣高漲的以色列軍隊,毫無意外又一次重創對手,逼得他們紛紛簽訂停戰協定。 *****
  *****
以色列與阿拉伯人的戰爭,雙方最大的顧慮都不是對方,而是美蘇兩個大國。這次以色列跑在美蘇幹預之前,主動偷襲,以近乎完美的“閃電戰”,僅僅用了6天時間就把對方幹趴下了。這就是第三次中東戰爭,史稱“六日戰爭”或“六·五戰爭”。
六日戰爭 *****
這是作為軍人的拉賓,最為輝煌的戰績。他坐在作戰室裏,一場場勝利的戰報,令他既興奮又不安。作為猶太人後裔,他深知痛失家園之苦,巴勒斯坦人的今天正是猶太人的昨天。 *****
  *****
第三次中東戰爭,源於埃及封鎖亞喀巴灣海峽。這是以色列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幾乎所有戰備物資、石油,都要經此運抵國內,可以說是一條“生命線”。埃及封鎖之後,以色列隻有一戰。


亞喀巴灣海峽 *****
  *****
以色列建國以來,以阿之間,分別在1948年、1956年、1967年、1973年和1982年爆發了五次中東戰爭。這些戰爭,雙方各有傷亡輸贏,但總的結果是,巴勒斯坦人逐步失去家園,以色列所占領土越來越多。
以第三次中東戰爭為例,短短六天時間,埃及就丟失了西奈半島和它占領的加沙地帶,敘利亞丟失了戈蘭高地、約旦丟失了約旦河西岸和東耶路撒冷,以色列所占土地麵積,為它戰前國土麵積的4倍之多。 *****
  *****
拉賓,跟他父親魯比佐夫一樣,早年作為軍人,也是一名激進的猶太複國主義者。他生長在一個沒有家園的民族裏,飽受動蕩之苦,父母親一輩子為建國而奮鬥。他耳濡目染,從小最大的夢想,就是接過他們手裏的武器,幹死所有阿拉伯人。 *****
  *****
中學時,拉賓上農校,成績優異,本有機會前往美國留學,但當時正值二戰,猶太人正處水深火熱間,他決定棄筆從戎,留在巴勒斯坦保衛族人。 *****
  *****
他從參加青年軍團開始,隨後成為哈加納軍營正式士兵,從排長、上校旅長、分區司令,一步步成長為以軍總參謀長,打過二戰,參加過第一次、第二次中東戰爭,親自指揮第三次中東戰爭,殺過德國納粹,也住過英國人集中營,當然也與阿拉伯人為敵。 *****
  *****
第一次中東戰爭期間,一開始,裝備和人數都處在下風的以軍完全頂不住,耶路撒冷老城區不少猶太人,包括一些猶太教士拉比,無奈地向約旦軍投降。 *****
  *****
拉賓得知後,說了一句:“沒有骨頭的敗類!”年輕時的拉賓,麵對阿拉伯人的態度,是你死我活,絕不妥協和投降。
年輕的拉賓 *****
1963年6月,以色列建國之父、第一任總理本古裏安,突然提出辭職,震驚了以色列政壇。 *****
  *****
過了一些時日,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將拉賓悄悄叫來家裏,並以長輩的口吻對他說:“伊紮克,我很喜歡你,就像小時候你的母親羅莎喜歡你一樣。”


大衛·本-古裏安 *****
拉賓聽完這話後淚流滿麵。他想起父親當年體測不合格,正是本古裏安破格錄用了他。他知道,這位老人也要破格提拔自己了。但當時拉賓還沒指揮“六日戰爭”呢,可見這是一位多麽有遠見的老頭。 *****
  *****
果不其然,本古裏安答應拉賓,會在自己正式退休前,讓新上任的總理任命他為以軍總參謀長。1964年1月1日,拉賓沒有遇到啥阻力正式走馬上任,登上軍旅生涯最高峰。

*****
贖罪日總理 *****
  *****
  *****
正麵的大規模戰爭討不到便宜,巴勒斯坦人就持續發動邊境騷擾和恐怖襲擊。“六日戰爭”爆發前,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為爭奪約旦河水資源,就曾起過無數的小衝突,相互破壞對方水利設施。 *****
  *****
在這種持續的騷擾和恐怖襲擊中,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法塔赫)成立了。創始人是比拉賓小7歲的阿拉法特。 *****
  *****
阿拉法特生於耶路撒冷,在埃及開羅大學學過土木工程,有文化有見識,也有真實的戰場經曆,參加過第一第二次中東戰爭。50年代末,阿拉法特籌建巴解組織和“暴風”突擊隊時,目標清晰而簡練:“把猶太人趕走,建一個巴勒斯坦國”。
阿拉法特


巴勒斯坦人一盤散沙,為了凝聚各方力量,急需要一個領導組織。但當時沒有誰有這方麵的才幹,關鍵缺錢。 *****
  *****
阿拉法特挺身而出,不惜利用自己土木工程師身份,通過一家建築公司,籌集了2萬英鎊作為啟動資金。他後來幹脆規定,“要想做生意,簽合同時必須先約定拿出部分利潤捐給巴解”。 *****
  *****
1969年2月,阿拉法特當選巴解執委會主席。此後,他一直是巴勒斯坦最重要的政治和軍事組織領導人。 *****
  *****
然而,“六日戰爭”結束後,阿拉伯國家都被嚇破了膽,雖然痛恨以色列,卻也不願意再介入慘烈的大規模戰爭。因此,他們幾乎沒有誰願意接納喜歡挑起流血事件的法塔赫,一度弄得它連一塊活動基地也找不到。約旦國王侯賽因像收留乞丐一樣,勉強接納了他們。 *****
  *****
而且法塔赫內部鬥爭非常激烈。他們在約旦落穩腳跟後,有一部分激進分子竟然發神經,籌劃推翻收留他們的約旦國王侯賽因。他們覺得侯賽因政權“親西方”。阿拉法特雖然地位尊榮,但他也管不了這些人。 *****
  *****
1970年9月6日,巴解遊戲隊的分支巴勒斯坦人民戰線,劫持了3架西歐民航飛機,迫降於約旦安曼附近的一個廢棄機場。 *****
  *****
一共475名美國人成為人質。他們威脅西方,必須釋放扣押在西德、瑞士和以色列的全部巴勒斯坦人,否則3架飛機和乘客將在3天後一起炸毀。 *****
  *****
這就是典型的以平民為目標的恐怖主義活動。西方人感到震驚,阿拉法特、侯賽因以及時任埃及總統納賽爾,則頗為尷尬,害怕一旦人質受到傷害,戰事恐怕又要爆發。值得慶幸的是,經過多次協商,到了9月25日,所有人質被陸續釋放,安然撤回。 *****
  *****
但這次事件讓約旦國王侯賽因憤怒到了極點,他覺得法塔赫這幫人太不可控了,立刻召集軍隊,發動“清掃巴勒斯坦人”戰爭。 *****
  *****
侯賽因找來埃及的納賽爾以及英法美以幫助自己,巴解遊戲隊則聯合敘利亞、伊拉克和蘇聯,雙方鬥得熱火朝天。 *****
  *****
此時的拉賓,不再是以軍參謀長,因此沒管這些阿拉伯人內部的閑事。他正在美國擔任以色列駐美大使,跟基辛格和尼克鬆這些人喝茶聊天,日子過得非常舒心,一家人也終於可以天天團聚,沒事就在家裏看電視。 *****
  *****
這是拉賓指揮“六日戰爭”帶來的後續“福利”之一。阿拉伯人因為這場戰爭造成的恐懼久久未消,短期內不敢對以色列下手。雖然法塔赫不太安分,有點鬧心,但事實證明,以色列無需動手,他們內部自己就能打起來,因此也不足為懼。1973年3月,拉賓結束駐美外交生涯,回到以色列。因為太平無事,竟然有段時間閑家裏沒事幹。 *****
  *****
直到這年10月6日“猶太人贖罪日”,以色列人的寧靜時光終於被打破。 *****
  *****
這天早上8點30分左右,拉賓突然接到以色列總參謀部緊急電話,要求他務必在下午3點去見國防部長達楊。電話如此急切。顯然,是有大事發生了。 *****
  *****
按照傳統,贖罪日這天,猶太人不準進食、喝水,也不能抽煙。其實就是一個休息日。連邊境線駐防部隊,也會在這天沐浴更衣,無所事事等天黑。 *****
  *****
但是下午2點,耶路撒冷大街拉響了淒厲刺耳的空襲警報。在以色列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第四次中東戰爭即“贖罪日戰爭”爆發了。 *****
  *****
位於蘇伊士運河東岸的以色列防禦工事,最先被埃及士兵炸開了兩個缺口,隱藏在河西沙丘後麵200門埃及軍隊大炮,同時發射,一排排炮彈呼嘯著,鋪天蓋飛向以色列陣地,以軍著名的“巴列夫防線”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
  *****
與此同時,敘利亞發射的重型炮彈,也撲向以色列的村莊,盡管以軍坦克第七旅拚死抵抗,戈蘭高地還是被敘利亞坦克部隊攻陷。以軍第190裝甲旅馳往西奈前線救援,不料誤入埃軍包圍圈,70%坦克被毀,旅長被俘虜。

*****
贖罪日戰爭  *****
這場突如其來的戰爭,徹底震醒了以為可以過安寧日子的以色列,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一夕間破滅。 *****
  *****
為什麽內部混亂的阿拉伯國家,不再恐懼以色列,且能聯合起來突然發起這樣一場戰爭呢? *****
  *****
這就要說到繼納賽爾後上任的埃及總統薩達特了。此君出生於1918年,比拉賓和阿拉法特的年紀都要大。

*****
薩達特 *****
  *****
薩達特是一外交奇才。戰爭前期,他一邊利用石油誘惑和麻痹美國,一邊延續前任親蘇政策,悄沒聲息獲取大量蘇聯先進武器。 *****
  *****
阿拉伯世界,畏懼以色列不假,但也有不少人渴望通過武力血洗“六日戰爭”之恥。薩達特準確地觀察到這一民意,成功聯合敘利亞和巴勒斯坦。 *****
  *****
在戰略上,他效仿當年以色列的“六日戰爭”,以“閃電戰”主動偷襲,趕在美國幹涉之前,打以軍一個措手不及。 *****
  *****
戰爭持續到10月14日,美國才開始救援以軍,這才讓以色列轉危為安,重新奪回戈蘭高地。10天後,埃及、敘利亞和以色列宣告停火,戰爭結束。 *****
  *****
最終結果,比較起來,雖然阿拉伯人沒占到便宜,但以色列付出了建國以來最大的代價:飛機損失103架,坦克和裝甲車損失1240輛,經濟損失25億美金,陣亡2800人,8800人受傷。500餘人被俘、失蹤。 *****
  *****
這次戰爭證明,對身處“阿拉伯人腹地”的猶太人而言,想要過上一勞永逸的安生日子不啻於癡人說夢。但它也讓阿以雙方都認識到,想通過戰爭讓對方消失或屈服,同樣是沒可能的事。 *****
  *****
這次戰爭還產生一個意外後果,即讓1973年年底的以色列大選出現戲劇性變數。執政25年之久的工黨雖然繼續保持議會第一大黨地位,但威信大降,激進右翼貝京領導的利庫德集團猛增13個席位。 *****
  *****
工黨領袖,時任以色列總理梅厄夫人,“鐵娘子人設”崩塌,遭報界和公眾無情抨擊,隨後無奈辭職,導致現政府垮台,不得不重新選舉。 *****
  *****
因這次意外的變故,原本並不抱任何希望、本來在家裏閑出屁、年僅52歲的拉賓,出人意料當選以色列總理。

*****
和談困境 *****
  *****
  *****
“贖罪日戰爭”,除了讓拉賓意外當上總理外,也將他原本堅硬仇恨的內心劃出了一道細小的裂痕。 *****
  *****
1974年8月29日深秋,一架約旦軍用直升機降落在耶路撒冷郊外的阿塔洛特機場。幾位乘客下了飛機後,又趁著夜色登上一架以軍準備的軍用直升機。這幾位重要的乘客,分別是約旦國王侯賽因、首相拉法伊和一名軍事顧問。 *****
  *****
對阿以關係來說,這是一次破天荒的訪問。兩個相互敵對的世界,第一次有了如此親密的交際。 *****
  *****
約旦危機那會,以色列曾出兵解救過侯賽因政權。這或許是這次訪問得以促成最重要的潛在因素。 *****
  *****
以色列一眾高官,包括總理拉賓、國防部長佩雷斯和新上任的外交部長伊加爾·阿隆,全都守在約旦方預備下榻的酒店門口,畢恭畢敬迎接客人。 *****
  *****
這次雙方會談,主要是討論約旦河西岸問題。約旦一直認為,自己才是這片土地的真正主人,要求駐紮在此的以軍撤走,單獨留下約旦軍隊。這叫“脫離接觸協議”。 *****
  *****
拉賓不敢也不太可能簽這樣“喪權辱國”的協議,除非他不想幹了。 *****
  *****
約旦河西岸,除了住著約旦人和猶太人,還有巴勒斯坦人,都認為自己才是這片土地的主人。以軍撤出,意味著以色列將失去對這片土地的軍事控製權,還沒有國家身份的巴勒斯坦人也可能被約旦軍隊排擠出去,那阿拉法特的巴解組織肯定不答應。

*****
拉賓與侯賽因討價還價,給出了一個“邦聯製方案”:先擱置這片土地歸屬權爭議,巴勒斯坦人暫時拿約旦護照,參與約旦議會選舉,但以色列軍隊需留下來“維持治安”,保護當地猶太居民。 *****
  *****
雙方分歧太大,沒能達成妥協。侯賽因相當鬱悶,但也沒辦法。不過這次接觸至少說明,兩個不同信仰、相互仇恨的族群,可不必通過戰爭和流血“交流”,而可以選擇更為溫和的外交談判。 *****
  *****
此後,就西奈半島的領土爭端,埃以也采取會議桌前談判、相互妥協的方式來解決。1977年11月,阿拉伯世界真正的領導者埃及總統薩達特,踏入以色列土地,引發全球震動。這位“贖罪日戰爭”的發起者,突然發願推倒“橫亙在阿以雙方30年之久的仇恨之牆”。 *****
  *****
在這個微妙的過程中,拉賓遇到的困難,是他幾乎沒辦法答應阿拉伯人的任何領土要求。將以軍占領的土地再吐出來,即“以土地換和平”,說得好聽,但多是空想。 *****
  *****
原因很簡單,以色列最多數民意,以及右翼政黨,絕不可能答應,任何人一旦簽署類似協定,勢必被當成叛徒、賣國求榮的懦夫。戰爭奪來的土地,從來隻能因為戰爭失去。 *****
  *****
但拉賓也非常清楚,以色列如果不做出一定的妥協,依賴武力和美國的支持,不可能在群敵環伺的“阿拉伯腹地”安安穩穩過日子,隻會世世代代永無寧日。 *****
  *****
“贖罪日戰爭”後,他更覺得武力解決不了問題——這就是他從軍人轉變為政客後,堅硬內心劃出的那道細小裂痕。但他能這麽想,卻不敢這麽說,更不敢這麽做。

*****
和談突然更吃香了 *****
  *****
  *****
1977年4月,因為妻子被人曝光非法擁有兩個美國銀行賬戶,拉賓遭以色列國內反對派窮追猛打,被迫辭去總理職務。此後,以色列政壇,被更為激進的右翼政黨利庫德集團把持,工黨再沒能恢複一家獨大的地位。 *****
  *****
在這個激進政黨的領導下,1982年以色列發動了侵略鄰國黎巴嫩的戰爭。 *****
  *****
黎巴嫩是以色列鄰國中,唯一一個不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阿拉伯國家,49%的人信仰基督教,而且他們掌握政治實權,占人口51%的穆斯林反而顯得弱勢。 *****
  *****
1969年無處安身的巴解組織,將總部遷移至此,導致黎巴嫩兩個人數相當的宗教族群矛盾日益加深,最後引發慘烈的內戰。敘利亞派部隊進去支持穆斯林,以色列派部隊進去支持基督徒,最後演變成了第五次中東戰爭。

*****
在這次戰爭中,以色列露出極其血腥的一麵。 *****
  *****
多達12萬以色列兵力投入戰爭,武器是曆次中東戰爭最多最先進的,時間也最久,持續了87天。狂轟濫炸之下,黎巴嫩全國變成了一片火海,成千上萬平民死亡、痛失家園。 *****
  *****
1982年9月18日晚,數百名以色列支持的黎巴嫩基督教長槍黨民兵,衝入以軍控製區內的巴勒斯坦人難民營,殘暴地殺害手無寸鐵的婦孺。當暴徒撤離難民營,營地一片狼藉,出現1000多具慘不忍睹的屍體,婦女遭強奸後殺死,青年女子的乳房被割掉,許多人的陰道被插進木棍、樹枝,兒童胸口滲著鮮血,臉上殘存著驚恐。


難民營大屠殺 *****
  *****
為什麽在阿以和談剛有一點希望,卻出現這種事?這就要說到阿裏埃勒·沙龍了。 *****
  *****
沙龍,以前是以色列軍隊中一位不起眼的小將領。1970年代,拉賓為了與他有“瑜亮情結”的佩雷斯鬥法,將他提拔為國家安全顧問。他受佩雷斯排擠,憤而辭職,從工黨轉投至庫德集團。貝京領導的利庫德登台,他被提拔為以色列國防部長,以好戰、能戰聞名。

*****
阿裏埃勒·沙龍 *****
  *****
沙龍和拉賓,都非常痛恨巴解組織,因為巴解《國民憲章》明確規定“必須把猶太複國主義從巴勒斯坦趕出去”,在他們看來,這就是希特勒式的種族滅絕政策。因此,兩人也都厭惡阿拉法特,讚成“鐵拳政策”。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這場戰爭,就是沙龍統帥的。 *****
  *****
但意外的是,跟過去以色列的戰爭不同,沙龍的這次殘暴,並沒有給利庫德集團帶來好處。過去媒體大多聚焦巴解的恐怖主義行為,這次以色列軍隊故意放縱的獸行,通過衛星轉播了出去,引起全世界的憤慨和譴責,連美國政府和以色列人自己,也不得不跟著憤慨。 *****
  *****
這讓利庫德集團失去了不少民意支持,在此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裏,隻能與工黨聯合執政。貝京辭去了總理職務,換利庫德另外一位鷹派人物沙米爾上台,沙龍也辭去了國防部長職務,工黨的拉賓頂了上去。 *****
  *****
1987年12月8日,加沙發生以色列人駕駛卡車撞死4名巴勒斯坦民工事件。當天下午,上千巴勒斯坦人抬著死者棺木,舉行聲勢浩大的送葬遊行。第二天,加沙和西岸地區的巴勒斯坦人爆發起義,以色列軍車被石頭砸爛,道路上到處是燒焦的輪胎,騷擾愈演愈烈。


1987年巴勒斯坦大起義
  *****
時任國防部長的拉賓對此負有責任,但他跟部下一合計,還是決定再搞一輪“鐵拳政策”,公開允許以軍向平民開槍。 *****
  *****
結果,以色列的國際聲望繼續下跌,敗光了國際社會對它的最後一點同情。原本打算接近它的約旦和埃及退縮了,原本被阿拉伯世界嫌棄的巴解組織,反而在1988年6月獲得阿拉伯特別首腦會議支持。這個會議同時還通過讓巴勒斯坦人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建國決議。 *****
  *****
1988年12月,阿拉法特又來一招,宣布接受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承認以色列的合法性,放棄恐怖主義,謀求和談。這個表態,更進一步放大了拉賓“鐵拳政策”的不堪。繼續“硬”下去,國際國內恐怕都要放棄對他的支持。迫於國際壓力,時任美國總統老布什宣布,巴以必須展開對話。 *****
  *****
這個時候,以佩雷斯和拉賓為代表的工黨,發現和解姿態更吃香了,於是跟著美國一起喊要和平要共存。隻有冥頑不靈的利庫德集團主席沙米爾堅持頭鐵到底。結果,沙米爾跟當初的拉賓一樣,被議會通過的不信任案趕下了台。 *****
  *****
後來雖然工黨組閣失敗,沙米爾“起死回生”,但現實再清楚不過:強硬姿態不得民心。 *****
  *****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薩達姆領導的伊拉克,想把戰爭搞成“阿拉伯對決以色列”,被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暴揍一頓,損失慘重。 *****
  *****
有意思的是,因為以色列在這場戰爭中的克製態度,經濟和政治上不但沒損失,反而獲得極大好處。美國政府甚至答應,補償它100億美元。歐洲各國也對以色列另眼相看。 *****
  *****
沙米爾這時終於也體會到什麽叫“不戰而勝”的滋味,這場導彈亂飛的戰爭也“教育”了所有以色列人,靠占領土地加大防禦縱深的傳統國防策略,已經大大失去了效用,獲得安寧生活最可靠的方法,隻能與阿拉伯國家和平相處。 *****
  *****
1991年,老布什促成美蘇英法埃敘黎以在西班牙馬德裏開會。阿以結束42年刀光劍影,終於坐到了一塊和平談判。 *****
  *****
第二年,以色列大選,已經變溫和的工黨重掌朝政。拉賓也重返闊別15年之久的工黨主席和總理職位。 *****
  *****
拉賓清楚,自己能重新上台,全靠和談姿態。所以上任後,他一改過去鐵血將士的形象,答應以軍撤出西岸和加沙人口稠密區,從黎巴嫩撤軍,促進巴以自治,允許巴勒斯坦人加入和談,凍結100多個以軍占領土地的猶太定居點等等。他甚至派軍警,阻止猶太人移民自發建房,驅逐搶占東耶路撒冷住房的猶太人。 *****
  *****
1992年9月中旬華盛頓,克林頓居中間,拉賓和阿拉法特站左右,第一次握手合影。拉賓動情地說道:“今天,我們要向你們大聲疾呼,血和淚已經流夠了,流夠了。” *****
無論和談姿態出自何種動機,總歸是好事。 *****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1993年巴以雙方達成著名的《奧斯陸協議》。這個協議主要是答應巴勒斯坦在加沙-傑裏科的自治要求。這是阿以和談的曆史性進步。阿拉法特和拉賓、克林頓,又一次合照握手了。


拉賓、阿拉法特和克林頓 *****
  *****
但是沒人料到,和平之風竟然如此短暫而脆弱,輕輕飄過之後,冒出來的不是笑顏,而依然是無盡的血淚。 *****
  *****
  *****
尾聲 *****
  *****
  *****
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時,謝赫·亞辛不過是個10歲的小孩,戰爭結束後,他的家鄉加沙南部一個小山村,被猛烈的炮火夷為平地,他們全家淪為難民。14歲時,亞辛因為一次足球嬉戲受傷四肢癱瘓,此後終生與輪椅為伴。 *****
  *****
1987年加沙爆發巴勒斯坦大起義時,亞辛是其中最為積極的參與者。在混亂的抗議人群中,他打出了一麵旗幟,上麵寫著“哈馬斯”。這是他組建的一個針對以色列士兵和巴勒斯坦“叛國者”的組織。

*****
謝赫·亞辛 *****
  *****
此後哈馬斯,替代巴解組織,成為與以色列人鬥爭最重要的組織。它不滿阿拉法特的妥協,不惜發動自殺式襲擊,被西方定為恐怖主義組織。 *****
  *****
2004年3月22日,亞辛在眾人陪伴下,坐著輪椅離開一座清真寺時,幾架以色列AH-64“阿帕奇”直升機從空中掠過,並向他連發三枚導彈,幾聲驚天巨響過後,亞辛屍骨無存,他的血肉和輪椅碎片飛濺到街道兩邊和房屋牆壁上。 *****
  *****
亞辛死了,但他的幽靈從未散去,哈馬斯至今與以色列人勢不兩立。 *****
  *****
亞辛死亡前一年,一名中國記者問他,自殺炸彈仍是最重要的武器嗎?他堅定地回答:“當然,自殺行動是巴勒斯坦人民最有力也是最後的武器。” *****
  *****
1993年《奧斯陸協議》簽訂,以色列刮起一陣和談暖風。激進的戰爭狂人沙龍,因此被邊緣化,被安排去搞工商業和建房子。 *****
  *****
在那段時間,拉賓另一位極右翼同事本雅明·內塔尼亞胡,也鬱鬱不得誌,有段時間跑去美國和聯合國擔任以色列使團代表,後來又在沙米爾政府中任外交部和總理府的副部長,沒啥特權,難以施展抱負。 *****
  *****
1995年拉賓被刺殺。第二年,以色列再次遭遇一係列恐怖襲擊。尤其當年3月,哈馬斯搞自殺襲擊,導致32名以色列平民喪生,以色列舉國震驚。這一年剛好又是以色列大選年,46歲的本雅明·內塔尼亞胡代表右翼利庫德集團參選,成功擊敗佩雷斯代表的左翼工黨,上任以色列總理。 *****
  *****
自此,以色列右翼再次煥發出勃勃生機。鬱悶的沙龍一掃往日愁容,跟著生龍活虎起來,1998年上任以色列外交部長,1999年出任利庫德集團主席,並在2000年9月,強行進入聖殿山地區,引爆當年最為血腥的巴以衝突,2001年沙龍當選總理,2003年成功連任。 *****
  *****
在劊子手沙龍的帶領下,以色列往極右方向一路狂奔。直到2006年他中風,再也沒法興風作浪。 *****
  *****
不過第二年,他的老搭檔本雅明·內塔尼亞胡再度卷土重來,當選利庫德集團主席,兩年後又當選總理,此後連任至2013年,2019年、2020年至今,盡管背著貪腐嫌疑,他還繼續擔著以色列總理一職。 *****
急速右轉的以色列,似乎再也不想回頭了,拉賓時代那刹那的和談之風,也如一陣煙,一去不複返。 *****
如今巴以衝突烽煙再起。我們回頭想想,1993年《奧斯陸協議》簽訂,第二年拉賓、阿拉法特和佩雷斯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以及之前的幾年“和談”時光,似乎就像是巴以之間做的一場美夢而已,濃烈卻也短暫。 *****
  *****
再細想下,那些年的和談表麵看著香,但並沒有解決、似乎也無法解決實質性的領土爭端問題,在更深的看不見的暗黑底部,雙方相互殺戮和仇恨的暗流,一直沒斷過。 *****
  *****
拉賓當年的轉變,如今看更像迫於民意壓力做出的策略性轉變。說白了,不過是為政黨選票。那段時間以色列出現的“和談民意”,更像是常年戰爭後的疲憊期,或拳擊中攤在地上的氣喘籲籲,又或者死亡之前的回光返照。 *****
  *****
1981年10月6日,埃及開羅的一場盛大閱兵典禮,四名假扮軍人的凶徒,端著衝鋒槍,向主席台瘋狂掃射。曾經向以色列伸出過橄欖枝、簽署戴維營協議、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埃及總統薩達特,被國內的宗教極端分子刺殺死亡。 *****
  *****
2004年,即亞辛被以色列殺死當年,一直為和談奔走呼號的阿拉法特去世。多年後有人說,這位理想豐滿的老頭,可能死於鉈中毒,凶手是以色列情報組織摩薩德。這意味著,巴以和談的希望,失去了最後的一點光亮。 *****
  *****
悠悠千載,滄海桑田,風雲變幻,物是人已非。 *****
嗚呼,願時光靜好吧,願世上淒苦不長存,願人間沒有傷痕,願我們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年代。 *****
END *****
本文作者:左頁,血鑽故事執行主編 *****
部分參考資料:1,《猶太人三千年簡史》,雷蒙德·P.謝德林,浙江人民出版社 *****
2,《耶路撒冷三千年》,西蒙·蒙蒂菲奧裏,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
3,《拉賓傳》,雷雨,東方出版社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