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由袁隆平、尹華奇與李必湖三人組成的“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組”正式成立,全力尋找不育係。1970年10月,李必湖與三亞南紅農場的技術員馮克珊在當地的一個水溝旁發現了一株野生的花粉敗育不育株
李必湖對雜交水稻的培育成功貢獻非常大,好像是他發現的那個關鍵的不育株
所有跟帖:
•
正是文革開始以後才立項的研究
-speedingticket-
♂
(0 bytes)
()
05/21/2021 postreply
21:09:32
•
這項成果也是一大批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最後卻成了袁隆平一個人的功勞
-speedingticket-
♂
(0 bytes)
()
05/21/2021 postreply
21:13:16
•
這一點,袁不如屠呦呦
-speedingticket-
♂
(0 bytes)
()
05/21/2021 postreply
21:14:00
•
還有試吃的吧?他們的角色也很關鍵。
-obama_北美101-
♂
(0 bytes)
()
05/22/2021 postreply
07:26:38
•
77年我所在的大隊在一塊田裏試種雜交水稻,葉子很硬,刮在腿上很痛。
-欲千北-
♂
(0 bytes)
()
05/22/2021 postreply
05:19:03
•
那裏不通鐵路, 黔陽地委遷懷化後,其它各部門,包括醫院學校都往懷化遷。 安江農校其實是個好地方,有水田, 山地, 不知到懷化後是
-立竿見影-1-
♂
(137 bytes)
()
05/22/2021 postreply
05:34:29
•
83 年5月到安江農校,看到分獎金的紅榜還貼在廚房門上。
-立竿見影-1-
♂
(0 bytes)
()
05/22/2021 postreply
14:38:56
•
不是,出差去安江,去懷化的公路橋,有人挖空心思去請楊尚昆題詞
-立竿見影-1-
♂
(0 bytes)
()
05/22/2021 postreply
19:5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