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縣9萬戶,地主占2000戶,富農7000戶,地富占10%。這個比例是黨中央定的,全國一樣,無關絕對貧富。西北貧困地主家的生活可

本文內容已被 [ yunshangao ] 在 2021-05-22 08:11:00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全縣9萬戶,地主占2000戶,富農7000戶,地富占10%。這個比例是黨中央定的,全國一樣,無關絕對貧富。西北貧困地主家的生活可能比江南中農苦很多。

東北相對地廣人稀,200畝耕地才富農。在我們湖南,家有100畝水田就是大地主了,300畝以上的一個鄉也沒幾戶,49年全都殺了。超過30畝就是地主了, 20-5畝就是(富裕中農)上中農-中農,5畝以下就是下中農-貧農。地富占人口/戶頭10%,貧農大概30%,其他就是中農(分上、中、下)。中農以上基本溫飽無虞,食物大致相當80年代普通農家水平。小地主其實基本就是自耕農,可能農忙時請幾個臨工。以當年精耕細作的水準,一個好勞力可以耕種20-30畝水田。

據我母親回憶,曾外祖父本是外鄉人,在這裏租到土地來耕種,地道的佃農,一輩子積攢了10幾畝水田,三個兒子一分,各自還是需要租種養家。外公租了寺廟幾畝地,從家裏繼承了幾畝地,算是半自耕農。每年插秧後,外公就去“跑一趟生意”,就是幾個人合夥販運一批木材,循沅水漂流至常德賣掉。買回洋布為全家各做一套夏裝一套冬裝。這一趟“生意”跑回來需要兩個月時間,正是青黃不接時節,外公把家中餘糧留下自己吃的,全部借出去。利息比別人低,借的人滿意,自己獲得利息。家裏有片桐油山,秋後撿回桐油子,能榨出百十來斤桐油,挑去縣城賣了,把一年要吃的鹽買回來,那年頭鹽特別貴,尤其是抗戰期間遭日本封鎖,貴得離譜。外公偶爾喝點小酒,家裏每隔幾天,總得要有點葷菜。母親說家裏從來沒有為一日三餐發愁,不像你爸家裏這麽窮。到了臘月,基本不下地幹活了,也沒甚麽活可幹(不像學大寨年代,有些二杆子左棍過年都不讓人歇,嚷嚷什麽“三十大幹,初一大變”,用農民臭汗水為他們的紅頂子添色)。等過完年,到了初五,外公就去他爹的老家走親戚,看戲打牌,十五回家過節。過完元宵,告別了牌桌,又開始新的一年忙碌了。

農民的生活就這麽簡簡單單,周而複始。等到49年時,自己的土地又多了幾畝,還好沒有達到富農的水平。不明白象他這樣的半自耕農,半佃農,為什麽成分劃中農,而不是佃農,佃農那就是和貧下農一樣,是黨的依靠力量,而中農隻是團結的對象。

外公三兄弟,外公排行老二。老大一個老實的種田人,好像也是中農或下中農。老三,遊手好閑又打牌,外公看到侄兒可憐,時不時給他一石穀。我那堂舅舅從小受苦,恨死了打牌的,一輩子不沾牌桌。因為出身窮,從60年代起做了幾十年隊\村幹部。三外公因為被人追債逃離家鄉,走投無路當了兵,又成了“解放戰士”,後來轉業到工廠,做了保衛科長,另組家庭,活到近90歲,享受離休待遇。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