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多年前,中國已經能用手工織造出較精細的錦緞絲綢(三星堆就出土了絲綢)。商代有了簡單的提花織造技術。春秋戰國時期已能織出較複雜的紋錦。漢代中國的絲織品大量地從陸路或海路出口,以“絲綢之國”聞名世界。以棉作為紡織原料發源於華南和西南。三國時期,種植棉花開始遍及珠江、閩江流域。黃道婆又把棉紡織技術帶回到長江下遊及中原。華夏文化就是耕織文化。宋朝在紡織原料、技術、產品藝術設計方麵都有了較大進步,出現了簡易的紡織機械。
到18世紀中葉,英國發明了使緯紗快速來回穿越經紗的飛梭織布技術,和珍妮紡紗機。蒸汽驅動的動力織機取代了手工。中國傳統手工生產方式受到致命打擊。1873年,廣東商人陳啟源創辦了繼昌隆繅絲廠,開始了中國機器紡織工業時代;1876年,左宗棠在蘭州開辦了甘肅織呢局;1890年,李鴻章在上海開辦丁織布局。到1895年。全國共有紡紗機17.5萬錠,織布機1800台。這之後,民族資本家紛紛開辦紡織工廠,掀起紡織工業的一個高潮,1905—1908年的“抑製洋資洋貨運動”,使得本國的紗布暢銷,紗廠利潤猛增,長三角和珠三角洲又掀起了紡織業的第二次高潮。到1913年中國發展到紡紗機48.4萬錠,織布機2016台。14~31年為民族資本紡織工業黃金期。紡紗規模達到245萬錠,織機17000台。至1947年,全國共有紡紗機492萬錠,織機6.6萬台。
1949後,穿衣仍是老大難問題。紡織部走出來的國家計委主任陳錦華寫了一本書《篳路藍縷,衣被天下——新中國紡織工業曆程》。 回憶毛時代紡織業的設備和原料都不能自給。1972年開始,引進國外設備用石油、天然氣做原料,生產滌綸、腈綸、錦綸。陳錦華的原話: “1971年七八月間,毛澤東主席南巡途中,讓身邊的工作人員就休息上街的機會做些社會調查,了解群眾反映。有人回來說,辛辛苦苦排了半天隊,才買到一條的確良的褲子。毛主席很驚訝,怎麽買一條褲子還要排半天隊?就問周恩來總理為什麽不能多生產一些。周總理講,我們還沒有這個技術,還不能生產。毛主席就問,買一個行不行啊?周總理說那當然行。當時“文化大革命”中極左思潮盛行,到處批判洋奴哲學、賣國主義,如果毛主席不發話,別人是不能決定從西方發達國家進口成套技術設備的。“
這就是曆史事實。陳是體製內經濟部門主事高官,他不可能說謊。如不是毛偶爾問起,凍死人連國家總理都不敢提。一大家子,孩子們衣不蔽體,當媽的都不敢在老大麵前吱一聲,可以想象這發生在文明古國嗎?1965年,棉花產量是209萬噸,到1972年,即決定引進化纖成套技術設備的那一年,棉花產量反而下降到195萬噸。而同一時期的中國人口,則從7.2億增長到8.7億。以糧為綱,棉花減產,而人口卻增加了1.5億。我親眼見識了什麽是“篳路藍縷”。我下鄉時,人們的衣服都是有補丁的,孩子們冬天赤腳沒有鞋。公社衛生院去住院要自帶被子。網上讀到過不少令人難受的文字。一個喜歡體育的小男孩得了不治之症,臨終前也沒能穿上他渴望了一輩子的神氣的運動衣。1972尼克鬆訪華記者團的一位女記者在回國前扔了她的絲襪,北京飯店的職工氣喘噓噓追出來,以為是她忘記了。
改革之初,中國化纖產量隻有38萬噸,到2019年達到了5827萬噸。今天中國紡織工業每年為世界上每人製造7件衣服,“衣被天下”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