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淮軍最慘痛的曆史,都是日本人賦予的。平壤之戰慘敗,鴨綠江之戰慘敗,金州旅順之戰更是被打得找不著北。堂堂的東亞雄獅,竟被一個島國欺負得抬不起頭,何其屈辱?早年八旗將士橫掃六合席卷八荒的態勢去了哪裏?裝備著全大清國最精良的武器裝備的淮軍,怎麽會輸給人數裝備與之對等的日本人呢?
換個角度來思考,普遍身高矮小,素來被視作倭人的日本兵,在麵對清兵時,他們的優勢又體現在哪裏呢?
甲午戰爭爆發之初,西方世界的口風都是清一色地倒向清朝。是啊,大清國資源豐富,人口眾多,根本沒理由打不過日本人。況且,在數百年前,中國還有數次擊敗倭寇的先例。日本人個頭矮小,敗局已定,在東海上鬧事徒增笑柄罷了。然而,正是個頭矮小的日本兵,顛覆了所有人的認知。世界對日本軍隊的認識,從不值一曬,到有點棘手,再到肅然正視,這一轉變僅經曆了幾場戰爭而已。
日本的民族思想,是相當矛盾的,一方麵處在極度自尊中,另一方麵又是極度自卑。對於外界的輿論,日本當局也是諱莫如深的,各方麵都在想方設法消除因“日本兵打不過清國兵”所造成的不良影響。1894年十二月,日本的野戰衛生長官石黑惠識大張旗鼓地搞了一次身體檢查,名曰“日清兵體格比較”,就是為了消弭這些對於日方不利的輿論。為了這次活動,石黑惠識對七十多個清朝俘虜和一萬多名日軍進行了身體檢查,最終得出了如下結果:
身高上,清兵的平均身高比日軍高六分(合兩公分);
體重上,日軍的平均體重比清兵重1貫740日(七千克);
胸圍上,清兵的平均胸圍比日軍長一寸五分(合五公分);
肺活量上,日軍比清兵大5002立方厘米;
握力上,日軍的平均握力比清兵大十千克。
如果這個測試標準詳實無誤的話,那麽,可見日本人在身高和胸圍上的確稍遜於清國人,但差距並不大。但是,二者在體重和握力上的差距就比較明顯了。我們知道,身體素質方麵,衡量耐力的重要指標就是肺活量,在這一方麵日軍有相當大的優勢。
得出了這一係列結果之後,日本方麵高層大喜過望,當即向各部隊頒布公告。
日本政府表示,日本士兵的平均身體素質比清兵強得多,並稱這一切都是日本衛生學領域的突出貢獻。當然,這些數據是否詳實,我們不得而知,總之,日本方麵對輿論和士氣方麵頗為重視,這是有目共睹的。在了解到清兵的身體素質並沒有傳說中那麽誇張之後,日軍的士氣有了顯著提高。
早年,我國的九年義務教育,響應了“一天一杯奶,強壯中國人”的號召,所以中小學生每天都會在學校和家長的敦促下喝牛奶。據說,這一全民健康計劃,就是從日本“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的計劃中借鑒而來的。隻不過,在甲午戰爭期間,日本人的該計劃還沒有實施,日本人的平均身高並沒有他們描述的那般“高大”。
與其他民族相比,且不說人種高大的歐洲人,即便是在亞洲,日本人的平均身高也不占優。對於這一點,相信與清兵打過“交道”的日本兵都心知肚明。所以說,日本當局完全沒必要在身高、體重這些東西上大做文章,日本兵之所以在甲午海戰中表現出超標的戰鬥力,也不是因為身體素質的緣故。
結合文獻來看,日本兵之所以比清兵更具戰鬥力,是因為訓練有素的作戰能力及頑強到變態的鬥誌。
不論是甲午戰爭、日俄戰爭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軍隊在戰場上的表現都是值得分析的。研究戰爭史我們會發現,日本在此期間並未出現太多擅長指揮的統帥之才,日本兵之所以戰鬥力強大,靠的就是基層指揮官和士兵的軍事素養。
甲午海戰爆發期間,有許多外國媒體來到戰場,得以與日軍隨行。這些來自歐美的記者親身經曆了戰爭,並目睹了日本兵作戰能力的強大。在他們看來,日本人雖然平均身高矮小且大多其貌不揚,但他們有相當強的執行能力以及組織能力,這些都是其他國家的軍隊欠缺的。
美國記者庫利曼對於日本兵的見解是這樣的,他覺得日本兵都是一些沉默寡言的士兵,在軍隊行進的過程中他們不會跟著軍樂的節奏前進,也不注重旗幟,他們隻會在實用的角度下功夫。日軍的組織真可謂短小精悍,即便是做飯的火頭兵和民夫都很勇猛。
據美國記者庫利曼表示,當時他與許多非武裝人員一塊在戰場周邊行進,但是他發現這些不參與作戰的人夫依舊趾高氣昂,就像是他們也是士兵的一員一樣。即便附近有敵人,他們依舊能保持歡笑繼續前進。
美國記者庫利曼認為,倘若有敵人突襲,這些非武裝人員非但不會落荒而逃,反而會用手頭的東西與敵軍死戰到底。
再來分析一下日軍在甲午戰場上采取的戰術,都是近乎教科書式的固定戰術。
拿進攻來說,日方的炮兵先是會進行狂轟濫炸,隨後步兵才會在正麵戰場主動進攻。與此同時,散兵線迂回前進,吸引敵方大部隊的正麵火力。很多抗戰老兵在分析日軍戰術時,都會如此評價:“炮兵轟步兵衝,炮兵轟完步兵衝,步兵衝完炮兵轟”。
這種戰術雖然簡單,但卻直接有效,在大規模作戰期間,總是能完成預期目標。在二戰期間的戰場上,這種戰術亦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更何況甲午戰爭期間日軍麵臨的對手是剛剛從冷兵器時代過渡而來的清軍呢?
日軍最令人生畏的一點是,即便處於絕對的劣勢,日本兵亦不會士氣崩壞,仍然能夠憑借近乎變態的精神企圖扭轉。遼東海城一戰中,清軍比日軍多了足足三倍,日軍在進攻清軍駐地之前就已死傷慘重,無法保持進攻隊形。
在無法抽調側翼進行迂回包抄,且沒有援軍的情況下,日軍指揮官依舊下達了進攻命令。該指揮官認為,與其繼續延誤下去讓戰況更加惡劣,倒不如一擁而上。隨即,這名指揮官帶領散亂的日軍發動悍不畏死的衝鋒,竟將數量眾多的清軍擊潰了。
根據文獻的記載,這場戰爭雙方的距離約為四百米。從戰術的角度來看,在四百米的距離便發動衝鋒就是一種自殺行為,即便是日軍的軍法中也有這樣的規定,必須在一百五十米的距離內才能使用步槍及刺刀進行衝鋒。
但是,戰場不是刻板的書麵,而是吊詭且多變的迷局。日本兵正是使用這種違背常理的進攻手段,才能擊潰數倍於自己的清軍。何曾幾時,在秦末亂世之中,古人項羽也曾采取了同樣的戰術,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兵早已惡名遠揚。其彪悍的單兵作戰能力,和近乎變態的士氣和執念,素為世界所知。實際上在很久很久以前,日本人便以發動自殺式攻擊而聞名於世。很多人認為,是清軍的無能,為日軍強悍的戰鬥力鋪了路,實則不然。
且看日俄戰爭期間,當時堪稱世界陸軍第一的俄軍不論是在單兵作戰能力、軍事素質還是武器裝備甚至是野蠻程度上,都碾壓日本人不止一個檔次。除了後來的中國士兵之外,俄軍恐怕是日本人遭遇的最恐怖的對手。
在戰爭爆發之前,俄國人始終抱著傲慢的態度,認為日本不過是個位於小島上的矮人國,戰鬥力不足為懼。甚至有俄國人認為,僅憑俄國的人數,隻需一人扔一頂帽子,就能將小小的日本國壓倒。然而,事實證明這種想法是相當愚蠢的。
日俄的每一場戰爭,都堪稱絞肉機一般。日本人雖然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是卻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三十萬兵員的傷亡。這樣的慘勝,充分證明身量短小的日本兵,比強壯的俄國人更彪悍,也更不怕死。
民族仇恨是不容磨滅的,筆者今天的文章,並不是為了抬高日軍,隻是就事論事。日本兵的戰鬥力,其實在明朝倭寇之患時就已有所體現,若非戚家軍等大明精銳橫空出世,恐怕日本還將對明朝造成更大的侵害。
日本軍隊戰鬥力的強大,除了軍事素質和頑強的精神之外,其實還有其他因素,如武器、戰術、輿論控製、文化入侵等等。不過,再強大的軍隊,在執行非正義戰爭時都必定要以失敗落幕,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帶給我們的啟示。
即便是戰鬥力強勁的日本人,亦無法用暴力對抗公理,所有罪惡終將伏誅。
參考資料:
【《甲午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