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宮以及王府裏有各類“婦差”(在皇宮裏的叫“宮女”),她們之間的地位高低不等。比如在主子身邊隨侍的,那就是“上差”;幹縫補、洗滌、生火等體力勞作的,那就是“下差”。
宮女。
這個群體中有一類人,即奶媽(也叫乳母、嬤嬤),專門給皇子、皇女或者阿哥、格格喂奶,算是“上差”。
她們每月的“月例”可達2-3兩銀子。每逢她們所服侍的小主子過生日或者喜慶大事,她們還可以得到一些賞賜,如金銀首飾、衣料之類。這樣的待遇在當時的條件下非常不錯,遠超過種地、做小買賣的收入。
為了確保奶媽有充足的奶水,皇家為她們供應的夥食當然很豐盛。雖然比不上主子那樣頓頓山珍海味,但吃肉、吃雞蛋是每天不少的,要知道普通百姓吃大米飯、白麵饅頭都十分困難。
挑選宮女。
正是因為常常吃葷菜,讓她們苦不堪言。民間的富貴人家也會雇傭奶媽,但在皇家做奶媽,關於吃的方麵,尤其難以忍受。
這其中有何隱情呢?據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傑回憶:“因為在葷菜裏既不準放鹽或醬油,吃的時候更不準蘸用調味的東西,在乍一吃時還覺得不錯,經過幾頓之後,不但不能下咽,甚至看到肥肉就要作嘔。”
原來在吃肉時不能放鹽和任何調料!以常理來想,確實痛苦不堪、難以下咽,長此以往,不嘔吐才怪!
但是,她們沒有辦法,隻能在老主子的監督之下勉強去吃,當作必盡的義務努力而為。
隆裕太後、溥儀與眾宮女。
為什麽奶媽必須得吃沒調味的葷菜呢?這源於皇家一個毫無科學根據的說法,那就是鹽和調料會降低奶水品質,進而影響小主子的身體健康;不加調味品就能讓奶汁稠厚,產奶量豐沛。
慈禧太後身邊常年選用著兩名奶媽,每天喝人奶,以求美容養顏、延年益壽的效果。據太監劉興橋等回憶:“為了讓奶媽能生好奶,把雞鴨魚肉給奶媽吃,但是不能加鹽醬,據說,加了鹽醬奶就不好了。這麽一來,奶媽吃這些好東西,也像吃藥一樣難受了。”
還有一點,讓奶媽過得煎熬。那就是一旦到皇家做奶媽,很可能意味著和自己的親生兒女宣告生離死別。
小主子斷奶之後,奶媽並不被遣散,而是繼續照顧、看護小主子。隻要身體條件允許,小主子成年之後仍然不走,成為資深的“老媽”。這在王府裏尤為常見。
王連壽。
清末時期,家境貧困、年僅19歲的王連壽丟下剛剛出生的女兒,應征進入醇親王府做了溥儀的奶媽。她的待遇和要遵守的規矩是這樣的:“不許回家,不許看見自己的孩子,每天吃一碗不許放鹽的肘子,等等。二兩月銀,把一個人變成了一頭奶牛。”
溥儀3歲入宮稱帝,王連壽也跟隨進去,服侍溥儀長達9年之久。在這9年裏,她不但沒有見過自己的女兒一麵,而且當她的女兒因病夭折時,宮中為了不致影響溥儀吃奶,嚴令不準把這個噩耗告訴她,否則“嚴懲不貸”。
奶媽到皇家當差,賺幾個散碎銀兩,不容易著呢!
參考資料:溥傑《回憶醇親王府的生活》,劉興橋、趙榮升、馮樂庭《女主的生活》,溥儀《我的前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