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之一字在中華古文中似乎是一個有負麵含義的字,在《論語·衛靈公》中有:“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之說,而《論語·裏仁》中有:“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之句。以此來看,群是以義相投,而黨則是以利相聚,故後人依此之義化出:“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的說法。
自打大清帝國敗於鴉片戰爭,西風得以東漸,中國開始出現了現代意義上的政黨。幾經爭鬥,國民黨和共產黨成為兩個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占據支配地位,能比肩相互抗衡的大黨。抗戰勝利後,兩黨憑借各自手中的武力展開了爭霸天下的絕戰,就如秦滅之後的楚漢之戰一樣,初時看似強大的一方落敗,而弱小的一方大勝。這一意外結局,引來無數評說,有軍事說,政治說,經濟說,……等等。
如果從自然法則來看,事情或許並沒有那麽複雜。根據公開的和公認的國共兩黨的起家和發展史,說好聽點,是一根藤上結出來的瓜,更形象的,有些難聽的說,就像兩條野狗,一條年長壯大,一條幼小,為了利益走到一起,結黨營私,與其他的野狗,家狗,狐狸,獾子,貉什麽的搶地盤,爭食物。幾年下來獲利菲小,成了江湖一霸。大野狗在占據人煙稠密富庶的魚米之地後,開始厭棄、追殺小野狗。小野狗被迫落草荒山野嶺。時間一長,大野狗成了家犬,寵物犬。而小野狗在荒野混跡野獸之中,喚起被消磨的狼性,還原為野狼。
事情就這麽簡單,一對一決勝時,一條壯實的寵物犬對一頭精廋的野狼,哪個勝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