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語如傷舊國春,宮花一落已成塵。自從一閉風光後,幾度飛來不見人。”古人總是說,往事成塵。近代以來,借助攝影科技的發展,曆史並非總是如煙塵一般飄散,它留下大量珍貴的碎片,為後人重現那人、那事。小編刊發一組晚清老照片,我們共同憑吊不曾見過的人物、不曾經曆的事件。
在鮮花盛開的果園裏野餐。
從古至今,每到春風送暖的時候,人們都爭相郊遊,在陽光下品嚐時鮮小吃,興之所至還不忘喝上幾杯。簡單快樂,不負明媚春光,正所謂“人間有味是清歡”。
出售估衣的地攤。
相聲《賣估衣》講述了一些買賣估衣的趣事,你聽過嗎?估衣就是別人穿過的舊衣服,過去窮人多,買不起新衣服就去買舊衣服。現在聽來不可思議,誰會穿陌生人穿過的衣服啊?不過這個行當以前很普遍,北京、天津都有估衣街,窮人經常光顧。
躺椅上的年輕女子。
這位女子穿著講究,手持團扇、手絹,家庭生活條件當在中等以上。隻是纏裹“三寸金蓮”,麵露憂鬱之色,似乎過得不開心。
唐胥鐵路上的蒸汽機車。
這輛機車名為“中國火箭號”,英國工程師金達設計,中國工人利用一台舊鍋爐改裝。1881年開始在唐胥鐵路上運行,軸式排列為0-3-0,時速32公裏。後來車身兩側分別雕刻了金龍,也被稱為“龍號”。
湖廣總督張之洞蹺二郎腿看書,形象霸氣。
張之洞是晚清權力熏天的封疆大吏,曾擔任兩廣總督、湖廣總督、軍機大臣等要職。其實,他還是一位學者,精通儒學和經學,主張“通經致用”和“經世致用”。他不是固守成見的學者,能因應時代潮流,提出新的見解,比如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還身體力行創辦了一批教授西學的新式學堂。
官話培訓班的師生。
曆史上的“官話”,就是不同時期的普通話。明朝的官話一直以南京音為準;進入清朝,1730年,朝廷設立正音館,推廣以北京音為標準的北京官話,這一源流持續發展,演變至今。
教室裏的師生。
晚清新式學堂(官辦、民辦皆有)在各地逐漸興起,讓越來越多的適齡兒童有了接受教育的機會。新學堂不僅教四書五經等傳統知識,也設置了大量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等新知課程。此舉順應曆史潮流,大大提高了人口素質。
李鴻章(左坐者)與李瀚章等合影。
李鴻章在民間被稱為“李二先生”,就是因為還有個哥哥李瀚章(右坐者),他在家排行老二。從照片中看,兄弟二人長得很像,如同雙胞胎。李瀚章雖然不是像李鴻章那樣的名臣,但也是權傾一方的封疆大吏,曾任湖廣總督、四川總督、兩廣總督等職。
田間地頭的婦女兒童。
這位婦女生了3個兒女,其中大孩子帶小孩子,有明顯的散養特征。以前多數家庭都是生育二胎以上,均以粗放散養為主。
抽旱煙的老漢。
抽旱煙曆史悠久,是煙民茶餘飯後的一種消遣方式。勞作之餘吧嗒吧嗒吸上一氣,能提神解乏。煙杆有長短之分,越長代表此人有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