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與諾貝爾獎提名(ZT)

來源: Katrina2005 2021-04-03 06:08:20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8298 bytes)

老舍與諾貝爾獎傳言的真相揭秘

朱安遠

北京金自天正智能控製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營銷中心  北京  100070

  要:隨著1968年度諾文獎提名資料的解密,與沸沸揚揚的“老舍和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傳言大相徑庭,1960年代的候選人中根本就沒有任何中國作家(包括老舍)的蹤影。因獲取諾獎提名是被諾委會評議並進而贏得諾獎的前提和必由之路,老舍終生未獲諾獎提名已成定論,鑒此可確證老舍與諾獎的傳言是徹頭徹尾、不折不扣的謠言,這段曆史公案終於大白於天下。該謠言在中國大陸傳播之廣、影響之大和曆時之久,實屬罕見,期間微弱的質疑聲也被喧囂的謠言合唱聲所淹沒,這一事件在中外影響惡劣,其流毒仍有待被徹底肅清。同時論及了日裔和華裔諾文獎得主概況以及中國和日本作家獲諾文獎提名情況。

關鍵詞:諾貝爾獎學(諾學);諾貝爾文學獎(諾文獎);文學獎諾貝爾委員會(文諾委);諾文獎提名;諾獎官網提名數據庫;短名單;老舍;川端康成

Revealing the Hearsay between Lao She and Nobel Prize

ZHU An-yuan

(Marketing & Sales Center,Beijing AriTime Intelligent Control Co.,Ltd.,Beijing 100070,China)

Abstract: The declassification of nomination for 1968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hearsay which said Lao She lost the Nobel prize. Actually, there were no Chinese writers among the nominees in the 1960s, so the truth is Lao She has never been nominated for a Nobel prize. Because being nominated is the only way to be appraised by the Nobel committee and then win the prize, this historical case can now finally be revealed to the world. It is rare that a rumor has been spread so widely, so much and so long. This rumor has had a bad impact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ts poison has to be eliminated. This paper also mentioned overview of Japanese and Chines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winners and the nominations of Japanese and Chinese writers for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Key Words: the study of Nobel prizes,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the Nobel committee for literature,nomination for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nomination database of the Nobel prize official website,shortlist,Lao She,Yasunari Kawabata

  1. 老舍與諾獎的傳言業已確證是謠言

關於中國小說家和劇作家老舍(滿族正紅旗人,原名舒慶春,後更名為舒舍予,1926年發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時首次使用筆名“老舍”,1899.02.03—1966.08.24)與諾獎的傳言,在中國大陸有據可查的始作俑者是老舍問題研究專家宋永毅(筆名肖瀟,1949.12.15上海—,祖籍浙江慈溪,後任職於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圖書館)在其專著《老舍與中國文化觀念》(上海學林出版社,1988年)[1]中《氣節和風骨:一種古典人格美的完成》一節的描述,其中沒有點名的“一項威望很高的國際性的文學獎”,不言自明理應是指諾貝爾文學獎。[2~3]稍早的1987年初從境外媒體已傳入更為明確的說法:“老舍的兒子舒乙曾向筆者透露,一九六八年度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最高的是老舍,瑞典‘諾獎’評審委會已一致通過,後來查悉老舍己在文革開始自殺身亡才作罷論。”[4]此處的“筆者”彥火(即艾火,原名潘耀明,生於1948年2月)是香港知名作家,曾任香港《明報月刊》總編輯兼總經理。

正如溫斯頓·丘吉爾(1953LI)所說“當真相在穿鞋的時候,謊言已經跑遍了全城。”女作家舒雲的爛文《老舍為什麽沒領到諾貝爾文學獎》[5]流傳甚廣,該文胡亂演繹、隨心臆想、漏洞百出、謠言眾多,正所謂是“一篇胡謅文,滿紙荒唐言”,笑料跌出,令人噴飯,[6~8]但它卻對老舍與諾獎的傳言起到了推波助瀾的負麵作用,影響廣泛而惡劣。文獻[9]P165對老舍與諾獎關係的描述幾乎都是由謊言堆砌的,破綻百出,根本就不值一駁。

老舍先生獨子舒乙先生因名利思想作怪而喪失基本的分析判斷力,盲目采信道聽途說、來路不明和捕風捉影的傳言,不遺餘力、想方設法地向民眾廣泛傳播老舍與諾獎的傳聞,充當了名副其實的傳謠主將和急先鋒,[10~14]其家人胡絜青(育1子3女:長女舒濟,獨子舒乙,次女舒雨,幼女舒立)和舒濟也涉案其中。[15~16]早在1991年4月,瑞典文學院馬悅然院士(1924.06.06—2019.10.17 15:30pm,1985LSA05/12,1987LVA1297)在香港中文大學講學時就證實1968年諾文獎本屬老舍是“謠傳”,[17]但影響甚微。麵對舒乙等人不顧事實、鋪天蓋地、甚囂塵上、愈演愈烈的意淫式傳聞,馬悅然曾發出震耳發聵般的怒吼“舒乙是個壞人!”,以十分嚴厲的口吻怒斥舒乙的所作所為,可惜收效仍不大。[18]

本來在1966年度諾文獎提名情況公布後就幾乎可以斷定老舍與諾獎的傳言是謠言,但在諾獎提名史上,逝後不久仍被提名的特殊情況偶有發生,故1968年老舍被提名的情況(包括被惡意或惡作劇式提名)尚不能完全被排除,還無法獲得“確證”。在諾文獎提名史上,曾發生過以化名自薦的鬧劇,此提名函至今仍可在諾獎官網上查詢到。隨著1968年度諾文獎提名情況的解密,可以確鑿無疑地確認老舍與諾獎的傳聞是毫無事實依據的,謠言不攻自破。老舍終生未曾獲得過諾文獎提名,何來競爭1966年或1968年諾文獎?!這些說法隻能是癡人說夢,故所有有關老舍與諾獎的傳言必定是謠言無疑,舒乙等人畫餅充饑、望梅止渴式的“美好希冀”已徹底破滅,曆經30多年,此事現總算塵埃落定、水落石出了。所謂毛澤東曾獲1968年度(或1969年度)諾文獎提名,顯然也是謠言(文獻[19]P73引用了文獻[20]Pxxv中錯誤的信息)。

為了與日本當時的高速發展相呼應,1968年瑞典文學院一開始就想從日本作家中尋找一位最合適的獲獎者,為此他們從側麵征詢了3位日本文學專家的意見:基於“當代還在寫作的日本作家中,誰最好?誰最了不起?”問題的詢答,美國哈佛大學日本文學教授希貝特(Howard Scott Hibbett,1920.07.27—2019.03.13,號稱“日本通”)的答案是穀崎潤一郎(逝於1965年)和川端康成,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日本文學教授唐納德·金(Donald Lawrence Keene,1922.06.06紐約—2019.02.24東京,可采用日文寫日本文學史)的答案是三島由紀夫和川端康成,日本小說家和文藝評論家伊藤整(Sei/Hitoshi Itō,1905.01.16—1969.11.15)則隻推薦了川端康成。最終,最能代表日本的作家川端康成順利當選,川端康成榮獲諾文獎是日本當代文學正式走進西方世界的標誌性重大事件。[21]根據唐納德·金的說法,是一位丹麥小說家促成1968年諾文獎授予川端康成而不是三島由紀夫。[22]所謂老舍的“插曲”是荒誕不經的無稽之談,根本就站不住腳。

遲至2017年,堂堂博士論文(攻讀現當代文學專業)仍在大肆傳播老舍與諾獎的謠言。[23]文獻[24]則將老舍與諾獎的謠言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沉寂一時的爛渣又起,拾人牙慧,全文信口雌黃、肆意編造、無中生有、錯漏成堆,咄咄怪事,令人震驚。筆者現批駁評析如下:①“1945年諾貝爾文學獎已擬定授予法國詩人、戲劇家保爾·瓦萊裏,然而,未及公布,保爾·瓦萊裏卻因病去世。按諾貝爾文學獎規定:不授予故去的人。評委會隻得重新選舉。有人提名暢銷書《駱駝祥子》,評委閱後給予一致好評,同時也有人提出:故事結尾過於簡單唐突,與作品整體架構脫節。……譯者違背原創本意,杜撰大團圓結局,雖迎合了西方人的心理和閱讀習慣,卻破壞了作品的故事結構、人物形象和主題,導致老舍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法國象征派詩人、散文家和哲學家瓦萊裏(Ambroise Paul Toussaint Jules Valéry,1871.10.30—1945.07.20)獲諾文獎提名情況是27=6/1/2/1/4/4/1/2/1×3/3,12=1930~33/35~37/39/40/43~45。1945年瓦萊裏獲諾獎的呼聲確實很高,瑞典文學院時任常務秘書厄斯特林院士(1919LSA13/06,1941—1964年出任常務秘書,1947—1970年出任文諾委主席)也推崇於他,[25]不幸他卻在瑞典文學院未予表決前仙逝,盡管當時並未禁止向亡者追授諾獎[1961年10月12日達格·哈馬舍爾德(1905.07.29—1961.09.18,1961PE)被追授當年諾和獎便是明證,實際上1974年起才有禁止向亡者追授諾獎的新規定[26~27]],但瑞典文學院還是不願意選擇“不受歡迎”的追授,最終於1945年11月15日(星期四)決定將當年諾文獎頒獎給智利女詩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1945LI)。老舍從未獲得過諾文獎提名,枉談什麽被文諾委委員所關注和“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純屬胡說八道。諾文獎的頒獎權掌握在瑞典文學院全體院士手中,文諾委(抑或稱評委會)隻有推薦建議權而無最終決定權。②“1968年,老舍和《貓城記》進入諾貝爾文學獎終評,在五個候選人投票中獲第一名。這年,瑞典駐華大使受國內委托,在北京尋找老舍,卻得知他已於1966年8月去世。按諾貝爾文學獎不頒逝者的規定,評委會隻得重選,結果,獎項頒給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一派胡言,全都失實(當時死後追授並未被明確禁止),不值一駁。③“曾有人對老舍兩次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肩而過提出質疑,因為按規定,所有評選細節和未公布的結果都須嚴格保密,不可能被公眾所知。但據作家蕭乾回憶,1951年,他去瑞典參加學術會議,從外國友人處得知:老舍確在1945年因譯者擅改《駱駝祥子》結尾,落選諾貝爾文學獎。上世紀60年代,瑞典駐中國大使也曾證實:1968年,瑞典文學院委托他與老舍聯係,通知評選結果。”所謂“蕭乾回憶”和“瑞典駐中國大使證實”純屬子虛烏有,連“1951年蕭乾去過瑞典”一事都高度存疑。[28]

日本小說家栗良平(原名伊藤貢,Kuri Ryōhei;くり りょうへい,1954年生於北海道砂川市)是中篇小說《一碗湯麵》(譯為《一碗陽春麵》或《一碗清湯蕎麥麵》不妥,一杯のかけそば,1992)的作者,他也曾被誤傳是1968年諾文獎得主。[29]

  1. 1965—1968年度諾文獎提名和頒獎情況

1974年10月4日版《諾貝爾基金會章程》中規定,諾獎所有獎項的提名情況、評議過程和表決記錄都予以嚴格保密,保密期為50年(決選過程中的更多細節則一直是永久保密的),1976年諾獎各頒獎機構才首次公布各自50多年以前的檔案資料。筆者在文獻[30~31]中論述了1901—1964年度諾物獎提名情況以及諾獎提名與中國的關聯關係,1965—1968年度諾文獎提名情況見表1(特意增添1945年度諾文獎提名的相關數據供參考)。

1  1945/19651968年度諾文獎提名情況

年度

提名函總件數

入圍總人次

入圍總人數

首次入圍人數

女性入圍人數

諾文獎得主人數

諾獎官網公布日期

1945

23

1×15+2×1+3×2=23

18

4

41

32

1996年初

1965

1203

1×70+2×12+3×4+

4×1+5×1+6×1=121

894

19

85

96

2016.01.04

1966

997

1×56+2×7+3×6+4×3=100

72

10

38

109

2017.01.04

1967

11110

1×51+2×9+3×3+4×3+

5×2+6×1+8×1=114

70

1811

512

713

2018.01.09

1968

115

1×68+2×8+3×3+

4×1+6×3=115

83

21

414

815

2019.01.0216

 

注1:她們是保加利亞女詩人巴格雅納(Elisaveta Bagryana/Bagriana,1893.04.16—1991.03.23,1943年首獲諾文獎提名)、葡萄牙女詩人瑪麗亞·帕特裏西奧(Maria Madalena Valdez Trigueiros de Martel Patrício,1884.04.19—1947.11.03,1934年首獲諾文獎提名)、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和前蘇聯愛沙尼亞女詩人瑪麗·安德爾(Marie Under,1883.03.27—1980.09.25),其中瑪麗·安德爾係首次入圍。

注2:1945年度諾文獎入圍名單中的3位諾文獎得主: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托馬斯·艾略特(1948LI)和斯坦貝克(1962LI),其中托馬斯·艾略特係首次入圍。

注3:1965年度提名函中隻有1件提名了2人:奈莉·薩克斯及出生於奧地利的以色列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Martin Buber,1878.02.08—1965.06.13)。

注4:文獻[32]中的“90”係統計有誤:Nelly Sachs或Martin Buber被重複計算了1次。

注5:她們是前蘇聯女詩人阿赫瑪托娃(Anna Achmatova,1889.06.23—1966.04.05)、阿根廷女詩人瑪麗亞·阿德勒(María Raquel Adler,1901/04/10—1974.07.28,1959年首獲諾文獎提名)、波蘭女小說家和劇作家瑪麗亞·東布羅夫斯卡(Maria D?browska,1889.10.06—1965.05.19,1939年首獲諾文獎提名)、德國女小說家和詩人瑪麗·卡什尼茨(Marie Luise von Kaschnitz-Weinberg,née Holzing-Berstett,1901.01.31—1974.10.10)、美國女小說家和文體家凱瑟琳·波特(Katherine Anne Porter,1890.03.15—1980.09.18,1964年首獲諾文獎提名)、瑞典籍德國裔女猶太詩人和劇作家奈莉·薩克斯(1940年移居斯德哥爾摩,1952年入籍瑞典)、澳大利亞女詩人和環保主義者朱迪思·賴特(Judith Arundell Wright,1915.05.31—2000.06.25,1964年首獲諾文獎提名)、出生於布魯塞爾的法國和美國(雙重國籍)女小說家和散文家尤瑟納爾(Marguerite Yourcenar,1903.06.08—1987.12.17,1947年入籍美國,1980年當選為法蘭西語文學術院曆史上的首位女院士),[33]其中阿赫瑪托娃、瑪麗·卡什尼茨和尤瑟納爾係首次入圍。諾獎官網提名數據庫將瑪麗·卡什尼茨的性別誤標為“M”(男性)。

注6:1965年度諾文獎入圍名單中的9位諾文獎得主:肖洛霍夫(1965LI)、阿格農(1966LI21)、奈莉·薩克斯(1966LI22)、阿斯圖裏亞斯(1967LI)、川端康成(1968LI)、貝克特(1969LI)、巴勃羅·聶魯達(1971LI)、海因裏希·伯爾(1972LI)和埃溫特·約翰鬆(1974LI21)。

注7:1966年度提名函中隻有1件提名了2人:奈莉·薩克斯及其密友、猶太德語詩人和翻譯家策蘭(原名Paul Antschel,Paul Celan,1920.12.23—1970.05.01)。

注8:她們是阿赫瑪托娃、凱瑟琳·波特和奈莉·薩克斯。

注9:1966年度諾文獎入圍名單中的10位諾文獎得主:阿格農、奈莉·薩克斯、阿斯圖裏亞斯、川端康成、貝克特、巴勃羅·聶魯達、海因裏希·伯爾、哈裏·馬丁鬆(1974LI22)、蒙塔萊(1975LI)和格拉斯(1999LI),其中格拉斯係首次入圍。

注10:1967年度提名函中提名2人和3人的各有1件,即阿斯圖裏亞斯和博爾赫斯;前蘇聯烏克蘭的3位詩人:狄西拉(Pavlo Tychyna,1891.01.23—1967.09.16)、德拉奇(Ivan Fedorovych Drach,1936.10.17-2018.06.19)和利娜·科斯堅科(女,Lina Vasylivna Kostenko,1930.03.19—),3人均係首次入圍。

注11:文獻[34]中的“17”說是錯誤的,它與文中的描述亦不自洽(即前後自相矛盾)。盡管文獻[35]中隻標注有17個“x”,因當年唯一1件3人提名函中的3人均係首次入圍且標有“x”,狄西拉另獲的1次單獨提名亦標有“x”,故“18”說才準確無誤。

注12:她們是瑪麗·卡什尼茨、凱瑟琳·波特、德國女小說家安娜·西格斯(Anna Seghers,1900.11.19—1983.06.01,1959年首獲諾文獎提名)、利娜·科斯堅科和朱迪思·賴特,其中利娜·科斯堅科係首次入圍。

注13:1967年度諾文獎入圍名單中的7位諾文獎得主:阿斯圖裏亞斯、川端康成、貝克特、巴勃羅·聶魯達、蒙塔萊、貝婁(1976LI)和克勞德·西蒙(1985LI),其中貝婁和克勞德·西蒙係首次入圍。

注14:她們是美國女詩人瑪麗安·摩爾(Marianne Craig Moore,1887.11.15—1972.02.05)、凱瑟琳·波特、安娜·西格斯和瑪麗·安德爾,其中瑪麗安·摩爾係首次入圍。

注15:1968年度諾文獎入圍名單中的8位諾文獎得主:川端康成、貝克特、巴勃羅·聶魯達、海因裏希·伯爾、帕特裏克·懷特(1973LI)、蒙塔萊、塞弗爾特(1984LI)和克勞德·西蒙,其中帕特裏克·懷特係首次入圍。

注16:應日本時事通信社(Jiji Press)的請求,瑞典文學院於2019年1月2日解密了1968年度諾文獎提名檔案資料,但諾獎官網並未同步予以公布。2019年1月24日筆者通過瑞典文學院官方電子郵箱(Sekretariat@Svenskaakademien.se)索要此資料,6個多小時後便獲回複,筆者通過瑞典文學院官網(https://www.svenskaakademien.se/akademien/akademiens-arkiv/nobelarkivet-1968)而喜獲候選人名單(即Förslagslista 1968,網上公開日期是1月21日)。可惜這份資料上的信息不像1965—1967年相應資料那麽翔實,不少提名人信息缺失,殊為憾事。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1969年相應資料上的提名人信息也很齊全。

1965年進入短名單者共3人:①前蘇聯(現俄羅斯)小說家肖洛霍夫;②以色列小說家阿格農;③英國和美國(雙重國籍)詩人奧登(Wystan Hugh Auden,1907.02.21—1973.09.29,獲諾文獎提名:15=1/2×3/3/1/1/3,8=1961/63~69,終生未獲諾獎,1946年入籍美國)。最終是肖洛霍夫獲獎。順便指出,1964年進入短名單者隻有薩特(1964LI,拒絕受獎)和肖洛霍夫2人。據埃斯普馬克院士介紹,薩特拒絕受獎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諾文獎未授給肖洛霍夫,他在替肖洛霍夫打抱不平。[36]1965年10月15日(周五)諾文獎比慣常推遲1天才揭曉,可能是院士們對頒獎決定爭論激烈所致。

1966年進入短名單者共計4組5人:①日本小說家川端康成(首次名列首選/榜首);②以色列小說家阿格農和瑞典詩人奈莉·薩克斯;③英國小說家格雷厄姆·格林(Henry Graham Greene,1904.10.02—1991.04.03,終生未獲諾獎);④英國和美國詩人奧登。時任文諾委主席厄斯特林院士將貝克特排除在短名單之外。最終是阿格農和奈莉·薩克斯同時分享諾文獎。

1967年文諾委在評議諾文獎時,時任文諾委主席厄斯特林院士建議頒獎給格雷厄姆·格林(文獻[37]中記載有3名文諾委委員表示反對),其他委員都建議讓阿斯圖裏亞斯和博爾赫斯分享當年諾文獎,全體院士的最終表決結果卻是危地馬拉小說家阿斯圖裏亞斯獨享當年諾文獎。文獻[38]P6埃斯普馬克院士說:“我的恩師托爾謝教授也是一名瑞典學院院士,他曾經建議讓阿斯圖裏亞斯與博爾赫斯共享諾貝爾文學獎,因為他們二人是拉丁美洲的兩位文學巨匠”。經筆者考證,瑞典詩人拉格納·托爾謝(Ragnar David Algot Thoursie,1919.09.30—2010.07.12)根本就不是瑞典文學院院士。為何會出現這麽明顯的低級錯誤,令人困惑。

1968年文諾委在評議諾文獎時,時任文諾委主席厄斯特林院士建議頒獎給以下3人中的1個(即3選1):①法國小說家和藝術理論家馬爾羅(Georges André Malraux,1901.11.03—1976.11.23,獲諾文獎提名:59=1×6/5/4/3/6/1/1/2/4/3/6/4/5/1/8,20=1947~49/52/54~69,終生未獲諾獎);②英國和美國詩人奧登;③日本小說家川端康成。最終是川端康成勝出。所謂川端康成因老舍逝世而“撿了便宜”或“撿漏”的傳聞,毫無道理可言,純屬胡說八道。

  1. 關於1968年度諾文獎候選人人數問題的澄清

日本人在文獻[39]中提及1968年度諾文獎候選人共有83人,文獻[40]中亦持“83人”說,這個說法源自有關1968年度諾文獎候選人的另一份文件——文諾委建議書(即Utla?tande 1968),它是一份文諾委內部遴選評審文件,成稿於1968年9月13日,由時任瑞典文學院常務秘書吉耶洛夫(Karl Ragnar Gierow,1904—1982)簽署。頗為奇怪的是,筆者所獲候選人名單(即Förslagslista 1968)中卻隻載有78人,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十分令人困惑。2020年6月30日筆者輾轉從《南方周末》文化部記者曹穎那裏喜獲Utla?tande 1968文件。Förslagslista 1968中載有78名候選人姓名及大多數提名人的信息,Utla?tande 1968中則載有83名候選人姓名及文諾委對他/她的簡要評價,但並未涉及提名人的具體信息。這2份文件基本上是按候選人外文字母先後排序的。

筆者仔細考查Utla?tande 1968文件後,發現Förslagslista 1968文件中缺失以下5人,現依次解讀如下:①編號01#:尼日利亞英語小說家、詩人和文學評論家欽努阿·阿契貝(Chinua Achebe,1930.11.16—2013.03.21),此前從未獲得過諾文獎提名,文諾委提請後續關注此人。②編號40#:美國語言學家、古典學家、詩人和翻譯家裏士曼·拉鐵摩爾(Richmond Alexander Lattimore,1906.05.04—1984.02.26),出生於今中國河北省保定市,此前從未獲得過諾文獎提名,當年由其胞兄歐文提名(涉嫌自薦),文諾委認為其主要工作(致力於古希臘經典文學的翻譯)不在頒獎範圍之內。裏士曼·拉鐵摩爾以翻譯古希臘經典《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而聞名於世,其英譯本被讚譽為“對史詩最好和最偉大的翻譯”。其胞兄歐文·拉鐵摩爾(Owen Lattimore,1900.07.29—1989.05.31)是美國東方學研究者、中國邊疆問題研究者和外交家。③編號81#:前蘇聯散文家(俄語語境中“散文家=小說家”)和劇作家紮伊采夫(Boris Konstantinovich Zaitsev/Zaytsev,1881.02.10—1972.01.22),俄國十月革命後於1922年開始流亡,1924年起僑居巴黎,著有自傳體長篇小說《格列勃的旅程四部曲》(1937~1953),1962年獲得過1人次諾文獎提名。相對來說,其文學成就鮮為人知,文諾委沒有為他征集特別意見。④編號82#:德國作家和反法西斯活動家(和平主義者)阿諾德·茨威格(Arnold Zweig,1887.11.10—1968.11.26),此前已獲諾文獎提名情況:6=1/1/2/1/1,5=1959/62/65~67,1960年和1961年還各獲1人次諾和獎提名。文諾委對他的簡要評價是“Förslaget tidigare avböjt”(該提名先前已被否決,即不再考慮此人),當年有多名候選人(如03#、04#、09#、13#、18#、23#、24#、28#、30#、32#、33#、35#、39#、43#、60#、63#、67#、69#、70#和71#)也得到過這種評價或類似評價(如55#和80#)。⑤編號83#:挪威詩人奧維蘭德(Ole Peter Arnulf Øverland,1889.04.27—1968.03.25),此前已獲諾文獎提名情況:14=1/3/1/2/3/1×4,9=1944/46~50/65~67。在開始評議後不久便去世,盡管當時並未明確禁止向亡者追授諾獎,但這種做法不受歡迎,故此人不予考慮。筆者根據多種因素綜合分析判斷,這5人應該都獲得過1968年度諾文獎提名,但因各種原因(屬無效提名?涉嫌自薦?候選人當年去世?工作人員錄入遺漏?等)都在Förslagslista 1968文件中缺失,引以為憾。筆者現初步解開了上述疑團,總算了卻了一樁心事。

順便提及,經筆者繼續查證,上述5人均未獲得過1969年度諾文獎提名。因諾獎有效提名時間是上一年9月1日至翌年1月31日,理論上阿諾德·茨威格還是具有獲得1969年度諾文獎提名的機會,但奧維蘭德已永遠失去了這種機會(因亡者被提名屬無效提名,非法的和/或作廢的無效提名均需被剔除)。

1968年度進入短名單者共有6人,除馬爾羅、奧登和川端康成以外,其他3人依次是貝克特、前蘇聯小說家帕烏斯托夫斯基(Konstantin Georgiyevich Paustovsky/kij,1892.05.31—1968.07.14)和法國小說家克勞德·西蒙(1985LI)。後述3人已獲諾文獎提名情況是(截至1969年度):貝克特26=1/1/2/1/4/6/6/5,8=1957/63~69;帕烏斯托夫斯基4=1×4,4=1965~68;克勞德·西蒙3=1×3,3=1967~69。文獻[41]中將“三島由紀夫和西脅順三郎”替代“帕烏斯托夫斯基和克勞德·西蒙”而列入6人短名單是作者的臆想,沒有任何事實依據,故是錯誤的。

文諾委在建議書中罕見地對帕烏斯托夫斯基的不幸去世深表遺憾,並明確指出他是不久的將來強有力的競爭者,且獲獎前景十分美好。

  1. 日裔和華裔諾文獎得主概況

1968年10月17日(星期四),瑞典文學院宣布授予日本小說家(新感覺派作家)川端康成當年諾文獎(諾獎獎金金額是35萬瑞典克朗/SEK,排序:第64名),頒獎詞是“由於他那高超的敘事技巧和非凡的敏銳,表現了日本人的精神特質。”(for his narrative mastery,which with great sensibility expresses the essence of the Japanese mind.)川端康成參加了當年12月10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頒獎典禮並發表過晚宴致辭,時任文諾委主席厄斯特林院士做頒獎致辭。12月12日川端康成在瑞典文學院用日語發表了題為《我與美麗的日本》(美しい日本の私;Japanthe Beautiful and Myself)的諾貝爾演講。評判非歐洲語言,瑞典文學院的院士們遇到了很多困難,對川端康成的考察就長達7年,而且需借助於4位國際專家的參與才最終敲定(參見文獻[42]P39)。

1994年10月13日(星期四),瑞典文學院宣布授予日本作家(小說家)大江健三郎(1994LI)當年諾文獎(700萬SEK,排序:第91名),頒獎詞是“用詩意的力量創造出一個把現實與神話凝聚在一起的想象世界,勾勒出一幅反映當代人類境遇的令人難堪的圖景。”(who with poetic force creates an imagined world,where life and myth condense to form a disconcerting picture of the human predicament today.)大江健三郎參加了當年12月10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頒獎典禮並發表過晚宴致辭,時任文諾委主席埃斯普馬克院士(1981LSA16/10)做頒獎致辭。12月7日大江健三郎在瑞典文學院用日語發表了題為《我在暖昧的日本》(あいまいな日本の私;JapanThe Ambiguousand Myself)的諾貝爾演講。[43]大江健三郎在其諾貝爾演講中提及到莫言(Mu Jen)的名字,他十分欣賞和推崇莫言,一直認為莫言應該獲得諾文獎。大江健三郎無疑是莫言得以晉級諾獎文學殿堂的最主要推手之一。

2017年10月5日(星期四),瑞典文學院宣布授予英國籍日裔小說家和編劇石黑一雄(1954年生於日本長崎市,1960年隨家人移居英國,1983年入籍英國,采用英語創作,2017LI)當年諾文獎(900萬SEK,排序:第114名),頒獎詞是“他的小說以其巨大的情感力量,發掘了隱藏在我們與世界聯係的幻覺之下的深淵。”(who,in novels of great emotional force,has uncovered the abyss beneath our illusory sense of connection with the world.)石黑一雄參加了當年12月10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頒獎典禮並發表過晚宴致辭,時任常務秘書達尼烏斯女院士(2013LSA07/12)做頒獎致辭。12月7日石黑一雄在瑞典文學院用英語發表了題為《我的20世紀之夜——以及其他小突破》(My Twentieth Century Evening–and Other Small Breakthroughs)的諾貝爾演講。

2000年10月12日(星期四),瑞典文學院宣布授予法國籍華裔小說家和劇作家高行健(1987年定居巴黎,1997年入籍法國,采用漢語、法語和英語創作,2000LI)當年諾文獎(900萬SEK,排序:第97名),頒獎詞是“因其作品深具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為中文小說和戲劇藝術開辟了新的道路”(for an oeuvre of universal validity,bitter insights and linguistic ingenuity,which has opened new paths for the Chinese novel and drama.)高行健參加了當年12月10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頒獎典禮並發表過晚宴致辭,馬悅然院士做頒獎致辭。12月7日高行健在瑞典文學院用漢語發表了題為《文學的理由》(The Case for Literature)的諾貝爾演講。[44]10月13日中國作家協會有關負責人就高行健的獲獎發表了一個簡短的負麵表態,因它是基於政治意識形態的而不是文學藝術的,這樣做是狹隘的、有失風範的、不自信的、不適宜的和不合時代潮流的,經不起曆史的檢驗,故這個表態廣受學界批評。

2012年10月11日(星期四),瑞典文學院宣布授予中國小說家莫言(原名管謨業,2012LI)當年諾文獎(800萬SEK,排序:第109名),頒獎詞是“用幻覺現實主義融合了民間故事、曆史與當代”(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莫言參加了當年12月10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頒獎典禮並發表過晚宴致辭,時任文諾委主席韋斯特伯格院士(1997LSA12/13)做頒獎致辭。12月7日莫言在瑞典文學院用漢語發表了題為《講故事的人》(Storytellers)的諾貝爾演講。[45~47]10月11日中國作家協會就莫言獲得諾獎發表賀辭,同日主管意識形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致信中國作家協會祝賀莫言獲獎,賀辭和賀信中均無一個“黨”字,莫言的諾貝爾演講中亦無一個“黨”字,這種現象值得玩味,尤其是莫言作為體製內的名人和有較高職位的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實屬難能可貴。1987年在籌辦全國第一次莫言作品研討會(由山東大學主辦的《青年思想家》雜誌牽頭,1988年秋在高密舉行)時,莫言的家鄉摯友和企業家張世家(1954.10.10—2010.04.15)就首開先河——預言莫言將贏得諾文獎。[48]

  1. 中國和日本作家獲諾文獎提名情況概述

截至1968年度,中國作家隻有2人5次(胡適2次,林語堂3次)獲得過諾文獎提名(見表2),日本作家共有5人32次(賀川豐彥2次,穀崎潤一郎7次,西脅順三郎10次,川端康成8次,三島由紀夫5次)獲得過諾文獎提名(見表3)。1965—1968年度諾文獎提名名單中毫無中國(包括港澳台)作家的蹤影,日本作家則分別有4人(穀崎潤一郎、西脅順三郎、川端康成和三島由紀夫)、2人(西脅順三郎和川端康成)、3人(西脅順三郎、川端康成和三島由紀夫)和3人(西脅順三郎、川端康成和三島由紀夫)獲得過諾文獎提名。

1969年度諾文獎的提名情況已解密,唯一獲得提名的日本作家是井上靖(Yasushi Inoue,1907.05.06—1991.01.29),他獲得1人次提名。中國作家依然是“全無”。

2  中國作家獲諾文獎提名情況

序號

被提名人

年度

提名者

1

胡適(1891—1962)

1939

斯文·赫定(1905LVA730,1913LSA06/06)

2

1957

國際筆會香港中國筆會

3

林語堂(1895—1976)

1940

斯文·赫定

4

1940

美國女小說家賽珍珠(1938LI)

5

1950

賽珍珠

 

3  日本作家獲諾文獎提名情況

序號

被提名人

年度

提名者

1

作家、社會改革家和基督教和平主義者賀川豐彥(Toyohiko Kagawa,1888.07.10—1960.04.23)1

1947

瑞典皇家人文、曆史及考古學院院士韋斯特曼(又譯為韋慈曼,Knut Bernhard Westman,1881—1967)2

2

1948

斯文·赫定

3

小說家穀崎潤一郎(Jun’ichirō Tanizaki=Junichiro Tanizaki,1886.07.24—1965.07.30,唯美派文學大師,日本古典美的集大成者)3

1958

賽珍珠

4

1960

瑞典小說家、詩人和編劇西維爾茨(Per Sigfrid Siwertz,1882—1970,1932LSA04/09)

5

1961

日本作家聯盟(The Japanese Authors? Union)

6

1962

希貝特

7

1963

唐納德·金

8

1964

哈裏·馬丁鬆(1949LSA15/09)

9

1965

哈裏·馬丁鬆

10

詩人和文學評論家西脅順三郎(Junzaburō Nishiwaki=Junzaburo Nishiwaki,1894.01.20—1982.06.05)4

1958

日本東京大學佛教學和梵文學教授辻直四郎(Naoshiro Tsuji,1899—1979)5

11

1960

辻直四郎

12

1961

日本作家聯盟

13

1962

辻直四郎

14

1963

日本學士院(The Japanese Academy)

15

1964

辻直四郎

16

1965

辻直四郎

17

1966

辻直四郎

18

1967

辻直四郎

19

1968

暫不詳(辻直四郎持之以恒,繼續提名的可能性甚大)

20

小說家川端康成(Yasunari Kawabata,1899.06.11—1972.04.16,日本豔情文學傳統的集大成者[49]

1961

文學史家卡爾·亨利·奧爾森(Karl Henry Olsson,1896—1985,1952LSA05/11)

21

1962

國際筆會日本筆會(The Japanese PEN Club)

22

1963

卡爾·亨利·奧爾森

23

1964

哈裏·馬丁鬆

24

1965

哈裏·馬丁鬆

25

1966

吉耶洛夫(1961LSA07/10,1964—1977年出任常務秘書,1970—1980年出任文諾委主席)

26

1967

希貝特

27

1968

埃溫特·約翰鬆(1957LSA11/08)

28

小說家和劇作家三島由紀夫(Yukio Mishima,1925.01.14—1970.11.25)

1963

美國耶魯大學日本文學教授拉合德(Johannes Rahder,1898—1988)

29

1964

哈裏·馬丁鬆

30

1965

哈裏·馬丁鬆

31

1967

哈裏·馬丁鬆

32

1968

卡爾·亨利·奧爾森

 

注1:日本基督教布道家、社會(勞工)活動家和民間外交家賀川豐彥獲得的諾和獎提名情況:7=2/1/1/3,4=1954~56/60。賀川豐彥被譽為“日本的甘地”和“日本的史懷哲”,美國傳教士和基督教青年會領袖約翰·莫特(1865—1955,1946PE22)曾讚譽賀川豐彥是“在世的最偉大的基督徒”。[50]

注2:瑞典教會曆史學家韋斯特曼曾是瑞典路德宗(即信義宗)駐華傳教士,1920年春他來到中國。1917年湘北信義會(又稱瑞華信義會,即瑞典信義會差會)派女教士章康德到長沙,同挪威教士戈德白商議籌辦信義學校和傳教事宜。1920年瑞典信義會(即路德宗)餘爾齡(Gustef OS Lin)牧師來湘籌辦信義大學(即路德學院,Lutheran College),位於益陽市桃花嶺的信義大學校舍(其舊址現為湖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於1923年竣工,同年秋正式開學,設文理兩科,韋斯特曼博士出任首任校長。

注3:穀崎潤一郎是當時日本文壇公認的大家,獲得巨大讚譽,其作品已被大量翻譯介紹給西方,可惜他於1965年逝世,3年後川端康成的獲獎或許與他有著切實的關聯(穀崎潤一郎的逝世為川端康成被重點關注創造了條件),與老舍則毫無關聯。

注4:諾獎官網提名數據庫中將1958年度被提名人的英文名誤作“Janzaburo Nihiwaki”。

注5:諾獎官網提名數據庫中將1964年度提名者的英文名誤作“Naoshiro Tsugi”。

  1. 結束語

1946年3月20日(抵達西雅圖)至1949年10月13日(離開舊金山),老舍先生旅居美國,當他閱讀到英國小說家喬治·奧威爾剛發表的驚世駭俗的反烏托邦小說《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1949.06.08)後,曾評論說,這部作品是作者的夢話囈語,“充滿了陰森的謠言”。不承想,這個評論卻成了老舍自己的魔咒,小說中預言的“極權統治”情形在十幾年後便讓他死於非命。

舒雲《老舍為什麽沒領到諾貝爾文學獎》P71“老舍先生當之無愧的第一名注銷了。按照常規,在剩下的4名候選人中再投票選一次,原則還是照顧東方人。這樣,諾貝爾文學獎1968年的得主是日本的川端康成。這是東方人繼泰戈爾之後第二次獲得該獎。”其中所謂的“注銷”、“再投票”和“照顧東方人”之說都是信口開河的臆想,沒有任何事實依據。若以諾文獎得主獲獎時實際擁有的國籍論,來自亞洲地區的諾文獎得主迄今共有6位:印度詩人泰戈爾(1913LI)、以色列猶太小說家阿格農、日本小說家川端康成、日本小說家大江健三郎、土耳其小說家帕慕克(2006LI)和中國小說家莫言。

老舍與諾獎的傳言已成為無可辯駁的謠言,這一案件現已可結案,因證據鏈完備它無疑將成為證據確鑿的鐵案。[51]所謂中國有機化學家周厚複(字載之,1902.08.17—1970.05.17,1932年獲法國巴黎大學有機化學PhD)獲1945年諾化獎是一次新聞報道的烏龍事件。[52]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上海的報界曾傳說,德國有報紙提議把本年度(應該是指1932年,因1931年的提名期早已截止)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張學良,獎勵他維護東亞以及世界和平的貢獻,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53]這個傳聞已被證實僅是傳說而已,沒有任何諾獎官方的史料可以佐證。在中文媒體(包括網絡)上,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經濟學教授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1930.05.31—2019.01.04)、哈佛大學羅索夫斯基政府學講席教授裴宜理(女,Elizabeth J. Perry,FBA,1948.09.09—)和哈佛大學宏觀經濟學家曼昆(Nicholas Gregory "Greg" Mankiw,1958.02.03—)等也曾被謠傳為諾獎得主。[54]類似老舍與諾獎這樣的謠言中外皆有,在西方(包括日本)也曾發生過類似事件。

 

參考文獻:

[1] 宋永毅. 老舍與中國文化觀念 [M]. 上海:學林出版社,1988.07.

[2] 傅光明. 口述史 VS. 老舍差點獲諾獎 [N]. 中華讀書報,2005-09-07(第016版).

[3] 傅光明. 中國作家的諾貝爾文學獎情結 [J]. 長江學術,2008 (1):143-149,139.

[4] 彥火. 新加坡報紙談諾貝爾文學獎(原題:《諾貝爾文學獎平議》,載1986.12.14新加坡《聯合早報》星期刊) [N]. 參考消息,1987-01-07.

[5] 舒雲. 老舍為什麽沒領到諾貝爾文學獎 [J]. 炎黃春秋,1994 (9):70-71.

[6] 陳福季. “老舍為何沒領到諾貝爾獎”的說法失實 [J]. 書城,1995.01.10 (1):19-20.

[7] 陳春生. 老舍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J]. 讀書文摘,2013 (2):71-73.

[8] 朱安遠. 有關諾貝爾文學獎的一些史實澄清——兼與作家傅光明博士商榷 [J]. 中國市場(營銷版),2015,22(27):252-258,270.

[9] 張恩輝. 諾貝爾獎獲獎者傳記叢書:川端康成傳 [M]. 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16.04.

[10] 海濤. 舒乙首次披露一段曆史——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本屬老舍 [N]. 齊魯晚報,2000-08-02(第4544期第16版和第9版交界處).

[11] 翁昌壽. 老舍曾獲諾貝爾獎一事撲朔迷離——舒乙說在日本就能找到相關材料 [N]. 中華讀書報,2000-08-09(第312期第001版).

[12] 文潔若. 老舍與諾貝爾文學獎 [J]. 博覽群書,2000 (12):42-43.

[13] 文潔若. 老舍與諾貝爾文學獎 [N]. 解放日報,2000-12-27(第18816號第8版).

[14] 華商. 老舍昨天誕辰110周年,舒乙披露——老舍未獲諾貝爾文學獎內幕 [N]. 寧波日報,2009-02-04(總第12231期第A11版).

[15] 劉明銀. 愛的傾訴——近訪胡絜青 [N]. 羊城晚報·新聞周刊,1997-09-08(第37期第15版).

[16] 傅光明. 老舍差點獲諾獎,一個神話? [N]. 社會科學報,2005-07-21(改版第177期,總第977期第6版).

[17] 彥火(未然據新加坡《聯合早報》). 美麗的傳言?——有關華人作家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的另一個說法 [N]. 青年參考,1994-11-18(第46期總第542期第1版).

[18] 何映宇. 諾獎餘熱,繼續發燒 [J]. 新民周刊,2012 (42):64-65.

[19] 覃江華. 馬悅然與中國文學在海外的譯介和經典化 [J]. 中國翻譯,2020 (1):70-78.

[20] Park Bucker. Introduction [M]//Matthew J. Bruccoli & Richard Layman(Editorial Directors). Dictionary of Literary Biography Volume 329:Nobel Prize Laureates in Literature,Part 1:Agnon–Eucken. Detroit,MI:Thomson Gale,2007:xvii-xxvi.

[21] 楊照. 諾貝爾文學獎的價值與限製 [EB/OL]. (2012-10-21)[2018-11-20].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10/21/18411819_0.shtml.

[22] 馮新華. 洞察與體悟——論唐納德·金的日本小說批評 [J]. 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3):73-79.

[23] 狄潔文. 老舍《茶館》兩個英譯本的比較研究 [D].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7.11.

[24] 周鐵鈞. 老舍兩度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 [N]. 文匯報,2018-06-25(第W02版文匯讀書周報·特稿).

[25] 餘之. 從死者手中搶過“桂冠” [M]//餘之. 諾貝爾文學獎史話. 上海:知識出版社,1985.07:150-153.

[26] 朱安遠,朱婧姝,郭華珍. 諾貝爾獎及諾貝爾獎得主大盤點(上) [J]. 中國市場(營銷版),2016,23(27):213-223.

[27] 朱安遠,朱婧姝,郭華珍. 諾貝爾獎及諾貝爾獎得主大盤點(下) [J]. 中國市場(營銷版),2016,23(31):252-260,288.

[28] 鮑霽,編,文潔若,增訂. 蕭乾年表 [EB/OL]. (2016-01-04)[2018-11-20]. http://www.my285.com/xdmj/xiaogan/002.htm.

[29] 張運義. 一點質疑  一點進步 [J]. 現代教育,2012 (13-14):74-75.

[30] 朱安遠. 1901—196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提名情況探微(上) [J]. 中國市場(營銷版),2015,22(32):215-230,260.

[31] 朱安遠. 1901—196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提名情況探微(下) [J]. 中國市場(營銷版),2015,22(36):208-223.

[32] Candidates for the 1965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EB/OL]. (2016-01-04)[2018-11-20]. https://www.nobelprize.org/nomination/literature/1965.html.

[33] 朱安遠,郭華珍. 居裏家族與法蘭西科學院 [J]. 中國市場(物流版),2012,19(45):106-109.

[34] Candidates for the 1967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EB/OL]. (2018-01-09)[2018-11-20]. https://www.nobelprize.org/nomination/literature/1967.html.

[35] Förteckning Över förslag till 1967 års Nobelpris i litteratur [EB/OL]. (2018-01-09)[2018-11-20]. http://www.svenskaakademien.se/sites/default/files/forslagslista_1967.pdf.

[36] 王寧. 瑞典皇家文學院院士埃斯帕馬克談諾貝爾文學獎 [N]. 文藝報,1987-07-18第29期(總第545期第6版).

[37] Alison Flood. 原來格雷厄姆·格林曾離諾貝爾文學獎這麽近  1967年諾獎檔案解密 [EB/OL]. (2018-01-10)[2018-11-20]. 王寧遠,翻譯,王怡婷,編輯. http://www.artsbj.com/show-18-567754-1.html.

[38] 王浩(翻譯整理). 詩歌、詩學與寫作——李森、謝爾·埃斯普馬克談話錄 [J]. 南方文壇,2017 (2):5-10.

[39] How Kawabata won the Nobel Prize,revealed [EB/OL]. (2019-01-03)[2019-01-25]. https://www3.nhk.or.jp/nhkworld/en/news/20190103_12/.

[40] 曹穎. 瑞典學院回複南方周末:老舍未獲1968年諾獎提名 [EB/OL]. (2019-01-16)[2020-06-30]. http://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901/16/c1853676.html.

[41] 大樹李. 文化觀察:老舍被證實沒提名過諾獎,這個結論其實兩年前就定了 [EB/OL]. (2019-01-09)[2019-01-25]. https://new.qq.com/omn/20190109/20190109A02MHI.html.

[42] [瑞典] 斯圖勒·阿連,謝爾·埃斯普馬克. 諾貝爾文學獎導論 [M]. 萬之,譯. 斯德哥爾摩:瑞典學院,2015.

[43] [瑞典] 萬之(原名陳邁平). 諾貝爾文學獎傳奇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01.

[44] 朱安遠. 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概覽 [J]. 中國市場(營銷版),2012,19(44):110-114,13.

[45] 朱安遠. 瑞典文學院院士概覽(上) [J]. 中國市場(物流版),2014,21(40):162-171.

[46] 朱安遠. 瑞典文學院院士概覽(中) [J]. 中國市場(物流版),2014,21(44):162-171,189.

[47] 朱安遠. 瑞典文學院院士概覽(下) [J]. 中國市場(營銷版),2014,21(48):198-204,208.

[48] 程光煒. 故鄉朋友圈——莫言家世考證之八 [J]. 南方文壇,2016 (3):14-20.

[49] 麥永雄. 日本豔情文學傳統與大江文學的性 [J]. 廣西社會科學,1997 (4):92-95.

[50] 陶波. 追求互濟與和平——試論太平洋戰爭前後的賀川豐彥 [D]. 上海:複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05.

[51] 張恩傑. 諾獎名單解禁  老舍從未入圍 [N]. 北京青年報,2019-01-09(第11062期第A12版).

[52] 鄧紹根. 諾獎烏龍:周厚複獲得1945年諾貝爾獎新聞報道評析 [J]. 新聞春秋,2016 (4):19-23.

[53] 張鳴. 張氏父子頭上的光環 [J]. 全國新書目,2012 (3):10-11.

[54] 朱安遠. 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溯源及非議探究 [J]. 中國市場,2019,26(36):1-9,52.

 

作者簡介:朱安遠(1964-),男,漢族,湖南邵東人,工學學士(工業電氣自動化專業),北京金自天正智能控製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600560)市場營銷中心銷售總監和高級銷售經理,高級工程師,興趣和涉獵領域廣泛,長期醉心於諾學研究。

 

 

所有跟帖: 

中國唯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高行健的《靈山》沒人物,沒情節,是一部不知所雲莫名其妙的書。 -龍劍- 給 龍劍 發送悄悄話 龍劍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03/2021 postreply 08:08:38

《靈山》雖然寫法獨特,但至少知道作者想說什麽,日本的大江的小說,才真正的不知所雲,而且內容極為枯燥。 -白雲藍天- 給 白雲藍天 發送悄悄話 白雲藍天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03/2021 postreply 10:39:22

大江健三郎確実是很難讀。他得奨後還得意買了本他的一本小作、讀了一頁就讀不下去、原因是其運用的字語和平常日語距離太大 -飯盛男- 給 飯盛男 發送悄悄話 飯盛男 的博客首頁 (569 bytes) () 04/03/2021 postreply 17:45:29

中文版語言倒通順的,也知道寫的是什麽,但內容極為枯燥,而且不知他要表達什麽。 -白雲藍天- 給 白雲藍天 發送悄悄話 白雲藍天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03/2021 postreply 20:32:14

老舍的小說水平其實很低,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的水平其實也很低,所以諾貝爾文學獎也是水獎。 -白雲藍天- 給 白雲藍天 發送悄悄話 白雲藍天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03/2021 postreply 10:22:45

看了賽珍珠的《大地》,水平之低令人咋舌,居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日本大江健三郎寫的小說幾乎都是垃圾,也是文學獎獲得者。 -白雲藍天- 給 白雲藍天 發送悄悄話 白雲藍天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03/2021 postreply 10:26:28

嗬嗬嗬,初學圍棋的人看九段下棋,也總說九段的水平很差。 -delta2020- 給 delta2020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03/2021 postreply 11:36:16

看得懂真正九段下棋的人,會看不懂一個垃圾棋手的棋?! -白雲藍天- 給 白雲藍天 發送悄悄話 白雲藍天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03/2021 postreply 11:44:03

同感,小說情節極其簡單,像白開水,能獲獎也許是因為異國風情的吸引力。 -桂雨1- 給 桂雨1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03/2021 postreply 15:05:05

故事很幼稚,根本反映不出中國的特點,有些情節荒謬不堪,比如描寫大災荒時,很多逃難的人倒斃,卻竟有很多肥大的老鼠與人爭道。 -白雲藍天- 給 白雲藍天 發送悄悄話 白雲藍天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03/2021 postreply 20:37:0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