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英國強迫埃及放棄了棉花,中東一步步活成了現在這樣zt

 

 

一段棉花與運河的曆史,寫盡埃及和阿拉伯人的屈辱與不甘,也照亮帝國主義的無恥與貪婪。100多年後的今天,當有人再拿棉花興風作浪時,這段曆史或許可以給我們別樣的啟示——切莫讓埃及的悲劇,再度上演。

新疆棉花,蘇伊士運河,無疑是當下最受矚目的兩起事件。

我們在為新疆棉花遭遇的汙蔑而憤懣時,或許很少想過蘇伊士運河與棉花之間有過什麽聯係。但對於非洲大國埃及來說,他們在19世紀就躋身工業化國家的努力與夢想,就因為這兩樣財富而徹底破滅。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在西方列強主導的國家秩序下,絕大多數亞非拉國家遭受的困苦與悲劇,一如埃及,早已注定。

來源:nvgig

希望

這10年來,提起埃及,你會想到什麽?

在人口爆炸中擁擠不已的開羅,時時遭到饑餓威脅的孩童,大批失業而無所事事的青年……埃及民眾曾寄望“阿拉伯之春”帶來的改變,一樣都沒有兌現。

但埃及本有希望不是這樣。

19世紀10至40年代前後,當大清帝國還在“天朝上國”的夢境裏沉睡不醒時,遠在亞非兩大洲銜接處的埃及正在總督穆罕默德·阿裏的領導下醞釀一場以西方工業革命為藍本的改革。

當時,埃及雖名義上是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卻早已淪為英法等歐洲列強意欲吞並的獵物。1798年,拿破侖率軍侵入埃及,意欲占領這塊戰略要地,打通向東進攻英屬印度的道路。拿破侖雄心勃勃的戰略雖因法國地中海艦隊的覆滅而破產,但是阿裏卻在抗擊拿破侖的戰爭中崛起為總督,成為埃及的實際統治者。

不同於奧斯曼帝國昏聵的蘇丹,阿裏清醒地認識到歐洲列強的船堅炮利,以及工業革命賦予英國的巨大力量。為避免埃及淪為魚肉,也為了成為中東地區的主宰,阿裏開啟了以工業化和強軍為核心的浩大改革。

可任何改革都需要本錢。當時的埃及屢遭入侵,人口尚不及10世紀時的一半,農業產出也不及當時的1/4,傳統工商業也一派凋敝。想要工業化,看似難於登天。

但阿裏敏銳捕捉到了一樣關鍵產品——棉花。

埃及的長絨棉如今享譽世界。來源:nourluxury.com

崛起

棉花,這樣在今天看似再普通不過的產品,卻是歐洲列強全球擴張的源動力之一,也是讓西方世界取得決定性優勢的工業革命的開端。

不同於可供直接掠奪的金銀等貴金屬,棉花從農作物到布料再到變成財富,既需要源源不斷的資金和勞動力投入,也需要成規模的紡織業。由於歐洲不產棉,歐洲殖民者瘋狂開拓海外殖民地;為了大規模種植棉花,他們開啟了罪惡的奴隸貿易和種植園經濟。就這樣,歐洲國家把滲著鮮血的棉花源源不斷地運回歐洲,在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同時,促成機器的發明,以及工業資本和戰爭資本的結合。

近代棉紡織業的興起,與罪惡的奴隸製息息相關,尤以英美為典型。來源:history.com

這對夢寐以求強國之路的阿裏來說很有吸引力。埃及的水土及氣候條件非常適合棉花的生長,阿裏在沒收教會和舊貴族土地並分給農民後,強行推廣種植自海外引進的海島棉。同時,阿裏建立了國家壟斷的專賣製度,通過出售棉花為國家積累資金,引進機器和技術,發展本國的棉紡織業。

阿裏的改革不乏鐵腕色彩,但極大地促進了埃及經濟的發展和國力的增長。到1834年,埃及棉紡織業擁有機器紡錠達40萬個,占世界第九位,甚至位居比利時等歐洲國家之前。同時,棉花及其製成品出口的興盛為埃及興修運河等基礎設施,建立新式學校和軍事工廠提供了充足的資金。

1839年,即鴉片戰爭前夜,埃及已經建立了一支近30萬人的近代化軍隊和配套的軍事工業,阿裏借此開始了征伐奧斯曼帝國的步伐,相繼占領了如今的巴勒斯坦、敘利亞和麥加等中東核心地區。

穆罕默德·阿裏極盛時的疆域。來源:twitter

如果曆史就此延續,一個統一的、工業化的阿拉伯國家或許將不是泡影,中東地區將絕不是現在的樣子。

沉淪

然而,對於歐洲列強而言,他們可以接受一個虛弱且聽話的奧斯曼,卻難以忍受在世界級的戰略要衝上出現一個強大統一的埃及。於是,這些自詡文明的列強,以卑劣不已的手段強行逆轉了阿拉伯人改變自己命運的契機。

首先,是最直接的軍事入侵。對埃及誌在必得的英國,先是挑唆奧斯曼帝國對埃及發動戰爭。在奧斯曼軍隊再次被擊敗後,英國聯合奧地利從幕後跳出,直接出兵敘利亞。戰敗的阿裏被迫接受屈辱條約,放棄了在敘利亞、黎巴嫩和巴勒斯坦,並交出全部海軍,陸軍僅保留1/10,阿拉伯統一自此成為泡影。

軍事征服往往是西方擴張的第一步,圖為英軍入侵埃及。來源:historyworldsome.blogspot.com

阿裏以如此苛刻的條件換取了對埃及和蘇丹的世襲統治權,並在憤懣中離世。但他的後人很快發現,這隻是埃及悲劇的開始,而非結束。

從17世紀開始,英國在一步步靠武力開拓殖民地的同時,也一步步靠關稅戰和貿易戰打壓競爭對手的產品,並憑借武力和技術優勢傾銷自己的產品。進入19世紀後,英國在摧毀了印度本土的棉紡織業後,便把矛頭對準了埃及,在條約中要求埃及放棄國家對棉花等商品的專賣權。

建立在單向開放和不平等基礎上的貿易,往往是西方工業資本擴張的第二步。圖為諷刺宗主國依靠所謂的規則與秩序來剝削殖民地的漫畫。來源:wordpress.com

至此,埃及失去了以軍隊、法律和關稅保護本國市場的權力。軍需訂單的減少,歐洲產品的傾銷,使埃及的工業生產一蹶不振,在戰敗後不到10年就大批倒閉,失業開始大量出現。同時,列強及其買辦紛紛壓價收購棉花等農產品,也使農民生活再度惡化。

埃及的近代工業化之路,至此徹底完結。

但這還不是列強要求的全部。1856年,不甘沉淪的埃及在法國的誘導下簽署了開鑿蘇伊士運河的條約,埃及以每年可收取運河收益15%為條件,承諾無償提供勞動力,並把運河出租99年。

在運河貫通後長達近百年的時間裏,付出最多的埃及所獲得的收益微乎其微,殖民者卻賺得盆滿缽滿。來源:pinterest.com

然而,運河的工期與成本遠遠超過預期。最終,埃及犧牲了12萬人的生命,承擔了1600萬英鎊的成本,財政負債累累,而歐洲諸國隻花費了區區400萬英鎊,卻取得了運河的所有權。

從蘇伊士運河通航後至1930年,僅純利潤就高達35億法郎,其中絕大部分落入英法兩國的口袋。而其母國埃及為償還債務不得不以關稅、主權等為抵押,再向西方國家舉債,日益沉淪為西方世界的半殖民地和原料供應地。

英法等歐洲國家數百年來對非洲的殖民掠奪,貽害至今。來源:wordpress.com

一段棉花與運河的曆史,寫盡埃及和阿拉伯人的屈辱與不甘,也照亮帝國主義的無恥與貪婪。100多年後的今天,當有人再拿棉花興風作浪時,這段曆史或許可以給我們別樣的啟示——切莫讓埃及的悲劇,再度上演。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