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講,五百年前是一家。
這是什麽概念呢?
網上有解釋:
上祖本是同一宗族。指同姓相稱,拉攀關係。出自元朝鄭廷玉《布袋和尚忍字記》。
《布袋和尚忍字記》是這樣寫的:
劉均佐,你尋思波!我問他那裏人氏,他道是洛陽人氏,姓劉名均佑。可不道一般樹上無兩般花,五百年前是一家。既是關著我這心嗬,兀那劉均佑,我有心待認義你做個兄弟,不知你意下如何?
從這出處來看,網上的解釋還真沒錯,就是不同地方的同姓碰到一起,用來增加感情的嘛。
不過,也就僅此而已。
畢竟,如果雙方合得來,不同姓也可以交往得很好。
如果秉性和行事風格完全不一樣,互相了解之後,道不同不相為謀,那麽,這個五百年前是一家,也就如一陣風過,沒有任何意義了。
何況,哪怕生活在同一個地方,也是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了,出了五服,基本就隻成了普通朋友了。
五服農村經常講,到底是麽子意思,好多人可能並不是很清楚。
翻開《湘潭瓦子坪蔣氏十修譜》,卷一“本宗九族五服正服之圖”,可以看出個大概。
九族,即以自身開始,向上四代,向下四代。
五服,本意是親屬去世之後的喪服形製,到祖太公之外,就不必披麻戴孝了。
若以二十年為一代,自身二十歲,高祖父也100歲了。
高壽的人有,但能活100歲的,同族當中,500年也難出一個。
所以,五服更為通俗的意思,就是往上四代以外的那些本姓,都不算親戚了。
說得紮心一點,現在的年輕人,固然知道父親的兄弟是誰,有些人知道爺爺的兄弟是誰,再去問太公的兄弟,那基本就是一抹黑,更不要講到祖太公那個級別了。
雖然,這些關係,一看族譜,就知道裏麵寫得明明白白。
但現在修族譜的也少了,就算有新修族譜,也難接續上以前的。
百年前的族譜,還能保存完整的,就是極珍貴的文物了。
更關鍵的是,你有五服,妻有五服,母親有五服,奶奶那邊也還有……
這一交叉,是何等龐大的關係網啊,又是何等沉重的人情往來啊。
所以,100年前是一家,都沒什麽人重視,500年前是一家,真就說說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