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印邊境衝突又起,兩軍戰士使用狼牙棒等原始武器展開肉搏,居然造成重大傷亡。印度官方承認有20人死亡,還有更多的人受傷。中國對傷亡不承認也不否認,這在政治上外交上最有利。但很多國人發表輕敵觀點,鄙視阿三,這是很危險的。
每個國家,每個人,都是有勝有敗的。不能憑一次勝敗,就判定其一生勝敗。曆史上,希特勒根據蘇聯在蘇芬戰爭初期戰敗,以及一戰時和德國交戰的表現,就作出判斷,蘇聯隻是個紙糊的巨人,貿然發動侵蘇戰爭,結果陷德國於萬劫不複境地。
中國相對於印度,雖然在1962年的邊境戰爭中取勝,但並不保有絕對的軍事優勢。1962年時,中國軍隊的士兵,將領都有作戰經驗,士氣高昂,裝備有當時最新的蘇式武器(當時中蘇還是盟國,沒有徹底翻臉)。而印軍沒有現代化,裝備還都是二戰時代的武器,軍官都沒有實戰指揮經驗。而那場戰爭,規模也並不大,參戰雙方不到五萬人。在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中雖然中國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但是停火後中方卻從已經奪取的爭議地點撤出,使得印方不僅實際控製了藏南地區,還於1963年越過麥克馬洪線,重返兼則馬尼。
中國很少提中印戰爭,但印度時時刻刻都將這件事,當作國恥教育人民。我見過的印度同事,一講起這件事,就氣不打一處來,見了中國人就像我們見了日本人,就好像他們是南京大屠殺的劊子手似的。中國人和印度人在西方職場上的敵對,與印度的愛國主義教育有關,我個人覺得是印度官方用扭曲,修改的曆史教育他們的人民的結果。印證我的觀點的事,是有印度學者在看了基辛格寫的“On China”有關中印戰爭一章後,在紐約時報上發文,指責印度曆史課本歪曲曆史。看來,歪曲曆史的事,到處都有。這也是為什麽,我們對曆史事件,要有個客觀,全麵的掌握,三觀裏的曆史觀,往往是最重要的。
根據基辛格的描述,1962年是由於印度的攻勢引發了戰爭。在1987年,依然是印度發動了攻勢,險些引發了一次大規模的戰爭。那次,是由於美國的介入,才阻止了其發生。
1962年及1967年中國與印度分別在邊境發生了兩場邊境軍事衝突,但是印度軍方在戰場的失利使得印度政府決定在中印附近實施了一項“防禦計劃”以鞏固印方於戰爭所占有的領土範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印度於邊界前沿的幾個支撐點軍隊已經完成部署,但是通向這些地方的交通網線仍沒有建成。1980年,英迪拉·甘地上任印度總理後,決定重新審議印度的安全局勢,1982年至1983年,英迪拉·甘地通過了一項旨在加快在印度實際控製線內部署軍隊的計劃,以繼續鞏固印度在此地的軍事控製。
自1962年後,印度就再未回到過在中印戰爭曾經失利的克節郎河(Namka chu),這條河位於麥克馬洪線以北,在塔格拉山脊(Thag la)與麥克馬洪線上的哈東山脊(Hathung la)兩山之中,呈東西走向。印度曾極盡全力想要控製住塔格拉山,這也是1962年10月中國向印度開戰的原因。1983年,印度的情報機構派遣一個小隊偷越麥克馬洪線前往克節郎河東北的的桑多洛河穀(Sumdorong Chu)牧區搜集情報,他們夏天進入冬天撤出,此後的兩年依然如此,但當印度情報人員1986年進入該地區時,卻發現中國軍隊已經在那裏構建了半永久性建築。
1986年2月,印方克裏希納斯瓦米·桑搭吉上將被任命為印陸軍參謀長,他通過並計劃了一項被稱為“棋盤計劃”的軍事演習,該演習的目的旨在“演練如何將位於阿薩姆平原的印度軍隊快速部署到同中國接壤的實際控製線附近”。作為演習的一部分,印度使用米-26直升機將山步第五旅空運到了達旺附近的吉米塘(Zimithaung),隨後這支軍隊一路行軍穿過哈東山口,進入克節朗河南岸,桑搭吉還向桑多洛河穀的旺東地區增兵,總共計劃向麥克馬洪線投入十一個師,並計劃先發製人進攻,消滅前調的中國軍隊。中國方麵舉行874演習,前調部隊與印方對峙,但總體上由於中國方麵的克製,並未發生武裝衝突。雙方沿克節郎河(Namka chu)形成新的實際控製線,實際控製線從克節郎河折向兼則馬尼,再向東在桑多洛河南岸通過旺東與麥克馬洪線相接。為與1959年實際控製線相區別,這條線又被稱為1987年實際控製線。
中國向美國通報了情況。當時,中國和美國關係正處於蜜月期,按陣線劃分,中國屬於美國陣營,而印度反而屬於蘇聯陣營。於是老大美國和對方的老大蘇聯打招呼,你印度要打中國,我是不同意的。美國甚至向中國通報前線印軍部署的衛星情報,並威脅將依據形勢,決定是否向中國提供先進武器,甚至直接提供軍事支持。
當時的蘇聯在戈爾巴喬夫治下,已經走下坡路了。它在亞洲支持越南,已經很吃力了,現在無力再支持印度和中國交戰。再說,蘇聯這時也在謀求和中國交好,甚至都在考慮壓迫越南撤出柬埔寨了。因此,蘇聯也向印度提出反對意見。
在兩強壓力下,印度軟了。1987年5月,印度外交部長蒂瓦裏在前往赴平壤參加不結盟國家外長會議期間順帶停留於北京,印度外長向北京帶去了拉吉夫·甘地的一個口信,即“新德裏不打算繼續使邊境地帶的局勢惡化”。當年7月,拉吉夫·甘地在一次北方邦國大黨支持者的集會上說“有關中印邊界局勢的錯誤報道是由某些西方大國蓄意傳播的,目的是要在印中兩國之間製造誤解和緊張”。1988年12月,拉吉夫訪問中國,這是自20世紀六十年代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訪問印度後第一次兩國之間的高層訪問。最終在1993年,兩國簽訂了一項“以確保實際控製線兩側的和平”的協議,這場邊境危機由此告終。
2017年,中印也發生了邊境衝突,印度軍隊進入中國境內達三個月之久,中國六個部門向印度發出最後通牒,其中國防部還是在深夜發出的。新聞裏己出現了“勿謂言之不預也”之類字眼,有人對比中越戰爭前的聲明用詞,預言戰爭將發生在一周之內。但最後,還是不了了之。
通過這些事例,可以看出中印關係的複雜性。在邊境問題上,印度是處於攻勢的,這更多的源於他們自己扭曲的教育,印度人恨中國入骨,如果在邊境問題上表現弱勢,那個政府就要垮台。但是,印度本身並沒有力量入侵中國,也受到國際勢力的製約。印度武器的自給能力不足,失去了美國俄國的供應,是難以支持戰爭的巨大消耗的。
但印度軍隊也不是弱不禁風的,尤其在中印邊境,印度經營了50多年,陳兵20萬,還有核武器。印度也有控製中國印度洋航線的戰略後續手段。如果中國想像1962年那樣教訓印度,也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