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0月18日夜間,按照“一號命令”,全軍以預防蘇軍大規模突然襲擊的姿態進行戰備。執行緊急疏散的部隊約有陸軍90餘個師、520餘個團,海軍430餘艘艦艇,空軍4100餘架飛機。[2](p.109)自中央軍委至軍、師、團各級指揮機構均進入戰備指揮所。這時,全軍所處的狀態就屬於一級戰備,即臨戰狀態。此次戰備在程度上與國慶節期間一致,都是一級戰備;所不同的是這次是全軍範圍的,且持續時間更長。
全軍進入臨戰狀態後,沒有馬上發生預想的蘇軍大規模入侵。中央軍委考慮到中蘇繼續處於緊張的對立狀態,談判處於僵持局麵;尤其入冬以後江河冰封,有利於蘇軍大規模坦克機械化集群機動,仍然隨時存在著發生蘇軍入侵的危險,決定全軍在一個時期內要保持戰備狀態。10月23日,總參謀部傳達軍委辦事組指示:疏散出去的部隊,可能還要持續一段時間;各部隊要繼續保持良好的戰備狀態,抓緊時間進行戰備訓練,保持常備不懈。
預想的戰爭遲遲沒有發生,而部隊在嚴寒的冬季日複一日地進行著艱苦的疏散待戰,這種狀態要長期堅持下去是比較困難的。中央軍委和總部機關反複指示,要加強對部隊的戰備思想教育和動員工作,並通過召開各級戰備會議、領導機關下部隊視察、頻繁發出戰備指示(例如,中央軍委:《高度加強戒備,防止蘇修突然襲擊》,1969年12月12日;軍委辦事組:《元旦、春節戰備指示》,1969年12月18日;中央軍委:《關於防備蘇軍從海上進攻的指示》,1970年1月20日;中央軍委:《提高警惕嚴防蘇修挑釁》,1970年2月23日;全國人民防空領導小組發出關於人民防空工作指示,1970年2月26日;中央軍委向“三北”的四個軍區發出《關於提高警惕,嚴防敵人抓一把就走的指示》,1970年3月9日;等等。)等措施,以使部隊保持高度緊張的臨戰狀態。
1969年11月,根據毛澤東、林彪的指示,軍委辦事組組織總部領導,北京、蘭州、新疆軍區和華北、西北八省、市、自治區領導到東北地區參觀見學落實戰備的經驗。(黃永勝在聽取赴東北地區學習的各省市同誌匯報時的指示,1969年11月22日。)12月,召開全軍戰備工作會議,檢查戰備落實情況,提出戰備工作任務。會議指示:當前部隊和機關所進行的疏散,是防敵突襲、保存我軍作戰能力和鍛煉部隊適應戰時要求的重要戰備措施,必須教育部隊做長期打算。各軍區尤其是地處“三北”的軍區也分別召開戰備會議,並以多種形式進行戰備教育和動員。1970年2月23日,中央軍委發出了《提高警惕嚴防蘇修挑釁》,指出:近月來,蘇軍在靠近中國邊境地區的動向十分異常,似在積極進行軍事挑釁的準備。3月2日是珍寶島事件一周年,4月22日是列寧誕辰100周年,都是敵人可能挑釁的時機。總之,在黑龍江、烏蘇裏江解凍之前,蘇聯都有可能尋機挑起新的邊境事件。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估計絕不會是珍寶島事件的重複,其規模可能更大,持續時間可能更長,整個東、西邊境都可能出現比較緊張的局麵,我們必須保持足夠的警惕,充分做好應付敵人挑釁的準備。
到1970年4月下旬,全軍部隊疏散已經曆時半年,戰爭仍沒有發生。寒冬已經度過,北方河流中厚厚的冰蓋正在消融,坦克機械化部隊行動的有利時機已經過去。隨著疏散時間的持續,加之天氣轉暖,南方已到梅雨季節,部隊在供應補給、生活管理和住房等方麵產生了一係列新的問題,武器裝備的偽裝、保養也出現一些困難。
據此,1970年4月24日,中央軍委發出《關於部隊疏散的指示》,要求對部隊疏散工作進行一次全麵檢查,北方有條件的地區要把人、馬、車、炮裝備逐步窯洞化,建設能防、能生活、堅固耐用、平戰結合的戰鬥營房;疏散地區住房擁擠,原營房在山區和遠離大城市、交通樞紐和重要目標的部隊,雨季期間可撤回營房,有情況再迅速就地疏散;原營房在大城市、交通樞紐或重要目標附近的部隊,雨季期間,可以1/3或1/2輪流回營房,以2/3或1/2進行野營訓練;長江以南地區部隊的一些重型裝備,梅雨季可回營房維修保養;海軍艦艇部隊繼續保持疏散,大型裝備分散在港灣錨地,小型裝備分散在小港和輪渡疏散,定期回基地、港口進行補給、維修和休整。
此後,部隊的疏散進入長期化,根據不同情況,有的繼續疏散,有的返回營房,有的按比例輪流野營與返回營房。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71年“九一三”事件後。1971年11月,部隊解除疏散,全部返回營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