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滅亡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時間,任何人都不可能重回那個環境體驗當時的生活。好在清朝有記錄真實社會麵貌的老照片存世,我們一起感受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
接受文化培訓的女性。
這些老照片拍攝於晚清時期,每一個場景都是被定格的曆史,值得我們珍視。關於清朝的曆史,我們通過書籍、影視劇了解過一些,但往往扭曲變形,不如這些照片直觀、真實。
峨眉山上的搬運工。
一般來說,大家很難接觸到這些影像資料。很多人習慣以最容易的方式接受曆史信息,比如看影視劇。觀看以清朝為題材的影視劇之時,我們往往會產生強烈的代入感,以為清朝的人物就是劇中那樣的形象,清朝的社會就是劇中那樣的圖景。其實,大錯特錯!
福州的一個雜貨攤。
看看影視劇的情節,再看看這些老照片,兩相對比,簡直有天壤之別。影視劇作為藝術創作,明顯美化了清朝的社會環境和人物形象。真實的清朝是灰暗的,落後、壓抑,就跟老照片的色調一樣。
接下來將部分照片所包含的曆史信息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成都裁縫店。
攝影師拍照吸引了所有人的關注,大家齊刷刷地看向鏡頭。畫麵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兩個夥計正在使用縫紉機製作衣服。中國使用縫紉機的曆史幾乎與世界同步。1872年,上海出現了銷售縫紉機的廣告。後來,有經銷商專門雇人在街頭展示如何使用縫紉機。1896年,李鴻章出訪英國,特意帶回一台鍍金縫紉機送給慈禧太後。
迎娶新娘的隊列。
喜結連理是人生中為數不多的大喜事之一,數千年來人們都為這件事賦予很強的儀式感。新娘要描眉畫鬢、穿大紅的嫁衣,而新郎則騎著高頭大馬,率領一支長長的隊伍,抬著花轎,敲鑼打鼓去迎娶她。照片拍下的這場婚禮的主角,不知有沒有過上幸福的日子?
山溝溝裏的居民。
這戶人家的住處就是搭建起來的簡易草棚,既不能遮風,也很難擋雨。他們很可能屬於清朝“棚民”群體,也就是在山上搭棚居住的流民,無家可居。
青年男子抖空竹。
“上元值宴玉熙宮,歌舞朝朝樂事同。妃子自矜身手好,親來階下抖空中。”這是清朝流傳的一首詩,名為《玩空竹》,描述了清宮嬪妃抖空竹的場景。其實,不僅宮廷,這種遊戲在民間也廣為流傳,而且成為了雜技藝術中的重要表演形式。
黑熊表演雜耍,取悅圍觀者。
宋朝以後,以盈利為目的的動物表演逐漸出現在街頭巷尾。古代百姓娛樂方式不多,這玩意兒受到普遍歡迎。當前,隨著文明程度的提升,人們認識到,應該保護動物,禁止動物表演。
找西醫診治的病人。
病人的脖子異常腫大,來到J.L. Keeler醫生的診所裏求治。她的症狀應該是甲狀腺方麵的疾病,顯然已經來得太遲了。
玉米田裏的老人與孩子。
田裏的玉米,是很多農民賴以生存的重要主食。清朝中期開始,人口暴漲,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尖銳,怎麽辦呢?朝廷開始大規模推廣玉米和番薯,它們都屬於高產作物,且適應在山區、丘陵、坡地等處種植,大大緩解了緊張的人地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