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方仁所在的第20軍60師乘軍列到達鴨綠江邊的時間是1950年11月8日。軍列在沈陽短暫停留時,部隊分發了棉衣和大衣,並作了入朝作戰的政治動員。候方仁所在的連隊的指導員告訴大家:美帝是紙老虎,東線敵人全加起來不過10萬人,還不夠咱半個淮海戰役打的,一管牙膏用不完就可以勝利回國。雄赳赳氣昂昂渡過鴨綠江前,黨中央要求部隊摘掉帽徽和胸章,把所有中文字樣的東西都去掉。戰士們先是把毛巾上的“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字樣剪掉,水壺上的“八一”字樣都用砂紙打掉,甚至棉衣內襯的姓名單位以及負傷後搶救所需的血型都剪掉,當天夜裏,部隊踏著水麵由工兵預先架好的浮橋,趁著夜色悄悄地渡過了鴨綠江。 *****
11月27日晚,長津湖戰役打響了,第9兵團把一字長蛇陣的陸1師切為5段。第60師分配到的任務不錯,雖然需要向南穿插多跑一些路,但不必向陸1師發起強攻,僅僅是切斷古土水與下竭隅裏(陸1師師部)之間的聯係。11月29日清晨,古土水的敵人奉命增援下竭隅裏(德賴斯代爾特遣隊),擔任阻擊的60師這才與敵軍交火。這是候方仁入朝後的第一次戰鬥,他邁著凍麻的雙腿,拖這疲憊的身體,奔跑在衝鋒的隊伍中,一邊放槍,一邊用中文喊著“繳槍不殺”。無論長津湖其他據點打得如何艱苦,無論60師其他團隊傷亡多少人,候方仁所在的連隊還是運氣不錯的!待等輪到他們衝鋒時,戰鬥已經基本結束,敵軍主力已經突破60師的防線,揚長而去奔向下竭隅裏。雖然阻擊戰失敗,但對一個普通戰士來說,戰略大局不是他該考慮的範疇,敵人跑了就是勝利。不但勝利,而且還意外驚喜找到了不少敵軍遺留的食品——自過鴨綠江後部隊就沒怎麽正經吃飯,這可是寶貝!弟兄們把繳獲的食品攪在一起,煮了一大鍋,全連美美地吃了一頓入朝後第一頓豐盛午餐。候方仁還撿了一個美國鴨絨睡袋,鑽進去挺暖和的,但可憐的候方仁這時還不知道,人生的厄運正在一步步向他走近。 *****
幾天後在一次美國飛機的空襲中,候方仁藏身的草房被炸塌,他從屋子裏跑出時腿腳慢了一些,腿不幸被倒塌的房子壓傷!當時誌願軍對傷員處理都是一樣:輕傷不下火線,重傷不叫苦(沒嗎啡能不叫苦?)。長津湖地區天寒地凍人員稀少,候方仁與其他傷員們被抬到一個火車隧道裏簡單包紮處理,剩下的就憑個人的造化了。吉人自有天相,候方仁負傷的當天晚上遇到一個拉著一架爬犁的東北民工團老鄉,把他抬到爬犁上向野戰醫院轉送。爬犁短,躺在爬犁上兩條腿還是拖在雪地上,前麵老鄉一個人拚命地拉!白天怕飛機不敢走路,在零下20度的雪夜裏摸黑走了兩夜才摸到了第20軍野戰醫院所在地。麵對各部隊送來驚人的傷員數量,原本就倉促入朝缺乏準備的第9兵團各軍師級野戰醫院基本喪失了救治能力,除了收留少數特重傷員,其他的隻能由汽車轉送國內醫院治療。按照第9兵團規定,向前線送彈藥的汽車不得空車返回,必須運載傷員。但是多數的運輸兵對命令采取陽奉陰違的態度:美國飛機不是紙老虎!卸下彈藥後不肯多待一分鍾,開車就往回跑。候方仁們第一天沒等到汽車,第二天還沒等到,第三天終於等來了一輛汽車,但傷員人數太多,能自己爬上汽車的很快就把車廂占滿,候方仁這種腿部受傷的傷員隻能放在擔架上,人摞人地壓在其他傷兵身上。汽車開到一個兵站停下,第二天再等車,再上車,幾天後終於換乘了回國的火車。越過鴨綠江一直被送進位於哈爾濱的一所後方醫院。經過醫生的診斷,威脅候方仁生命的不是戰傷而是深度凍傷。由於轉院後送時間太長,途中保暖不夠,輕度凍傷轉為四度,已經傷及骨骼,如不截肢就有生命危險。候方仁哭了,流著眼淚接受了命運的安排,21歲的他從此失去了雙腿雙腳,成了一輩子離不開人照料的特級殘廢。 *****
其實,候方仁的遭遇與第9兵團龐大的傷員群體相比並不是最悲慘的。由於偉大領袖好大喜功,對敵情判斷失誤,不顧部隊戰前準備嚴重不足,驅趕部隊倉促入朝。為了搶時間達到偷襲的效果(其實事後證明也是誤判),不僅防寒裝備極為簡陋,食品的補給也嚴重不足,就連作戰最起碼的救護基本保障都到了可有可無的程度:各級團營級別的衛生隊缺乏訓練有素的軍醫護士不說,連衛生員這種連隊基本的救護人員都人浮於事,至於搶救傷員所必需的敷藥、綁帶、藥棉,都沒領到,害的戰士們不得不把自己禦寒的棉被拆了做成急救包,消毒的酒精成了難得的奢侈品。某營軍醫回憶,他唯一的一瓶酒精還是在沈陽短暫停車時自費買的。部隊沒有配給止疼的嗎啡,還讓傷兵不能叫苦,有可能嗎?誰要不信給你身上穿個窟窿眼試試?戰場急救用的傷風針劑也嚴重缺乏,第77師野戰醫院因為收容傷員時沒打破傷風,轉到軍野戰醫院後立馬因破傷風感染死了67人!軍師兩級雖然號稱醫院,但也極度缺乏合格的軍醫,也缺乏基本的手術設備,例如第26軍醫院長津湖作戰期間僅做手術100餘起,傷員沒有血被,更沒有血漿,術後保暖更是一個笑話,甚至連截肢用的手術鋸都是從朝鮮當地人那裏找來的木工鋸代替,術後的感染範圍和並發症可想而知。本人手頭上正好有某軍衛生部的一份檢討資料的複印件,大家可以隨便瀏覽一下,對當時的戰場救護有個大體的概念。
![](https://www.*****/host/data/202103/02/15/27379c9.jpg)
除此之外,部隊對龐大的傷員群體也缺乏必要的重視和管理。開始對幹部還能組織人力送到後方搶救,例如58師172團3營營長負傷後,營裏立即派出營部軍醫與幾個人一起用牛車將其送到醫院搶救。但到了戰役後期,58師1萬餘人基本打光,傷員的數目越來越多,幹部們也失去了特權。據曾任58師173團政治處幹事的老兵回憶,該團團部協理員負傷後沒人管,隻能自己在雪地上慢慢爬行,但最終還是凍死在爬去醫院的路上。幹部尚且如此,普通戰士就隻能自生自滅(正能量的術語叫自救),負傷後簡單包紮處理一下,自己找個暖和避風的地方待著,等著擔架隊送到後方。當時的第9兵團屬下的團級衛生隊僅有一個30多人的擔架排編製,如此弱小的擔架隊隻能處理少數重傷號,多數的傷員隻能依靠國內民工組成的擔架隊。但在硝煙紛飛的戰場上,民工擔架隊不是失去聯絡不知去向便是遇到空襲人員死傷或跑散,很難及時到位。據58師幹部科長回憶他曾和另一個幹事被師長派去尋找擔架隊,茫茫雪野,到處是屍體和傷員,尋找擔架隊就隻能是大海撈針,撞撞運氣罷了。民工擔架隊靠不住,所以輕一些的傷員就自行尋找衛生隊或醫院。上體受傷的傷員尚能自己行走,下肢受傷的就隻能慢慢地爬行,有僅傷一條腿的可以用一隻腳單腿蹦,蹦不了的就幹脆捂著耳朵從山坡上往下滾。美軍撤離下竭隅裏後,長津湖地區的戰鬥算是基本結束,60師炮團的一個老兵看到成群的誌願軍傷兵在雪地上爬著尋找食物,根本無人問津。有的實在爬不動就用屁股一點點挪,有的把破被子套在脖子上,耳朵上包著棉花,手腳上包著稻草樹葉,衣衫襤褸,形同乞丐。 *****
即便能像候方仁一樣幸運地遇到民工擔架隊,也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支前民工團都是征用的國內老百姓,不僅缺乏軍事經驗,也同樣缺乏醫療救護經驗,隻能後送,無法救治,有些傷員在後送的半途中就咽了氣。如果後送途中一路平安還好一些,但一旦遇到空襲就悲劇了:民工身穿黑色棉襖,茫茫雪地上成為美國飛機空襲醒目的目標。民工更沒有受過軍事訓練,飛機一來丟下傷員一哄而散。據94師280團的一個指導員回憶,分配給該團的4個民工連,飛機一來機關炮沿公路一掃一溜煙,4個民工連丟下擔架就跑,空襲過後收攏隊伍清點人數,剩下的不到一個連。民工見了飛機跑,衛生隊擔架隊的軍人見了飛機也是能跑就跑。戰後總結會上,第9兵團將這種普遍發生的事件定義為“對傷員愛護觀念不強”,說白了就是:丟下行動不便的傷員不管,隻顧自己逃命躲藏。一位曾任第26軍78師炮團衛生隊司藥的老兵親口告訴我:凝固汽油彈一下來,遍地火苗子,當時誰還顧得上傷員?拚了命的跑,跑得心髒感覺都快要吐出來了,看見坑就往裏麵跳。銀(人)死海了,橫七豎八躺在公路上,拉炮的騾子通人性,不肯踩著屍體前行,用鞭子抽都抽不走!留在醫院裏的治療的重傷員運氣也沒好到哪裏去。大批傷兵擁擠進醫院,搶吃搶喝不說,有的自己幹脆搶藥品自行療傷,人來人往,醫院難免不被敵人發現,招來美國飛機的轟炸。由於無人管理,部分輕傷的傷員蛻變為散兵遊勇,甚至有人自行組團流散返回國內,記得本人父親告訴我,50年底他曾在中朝邊境某地親眼看見一群操著南方口音的傷兵從前線私自跑回,大街上罵人打人,甚至連警察都打,沒人敢管。。是哪支部隊?我這裏就不點名了,該部一貫軍紀渙散,過去在山東時就搶掠百姓強奸民女什麽壞事都幹! *****
戰鬥緊張時刻,各醫療部門重視的基本都是戰傷,凍掉耳朵凍腫了手指腳趾根本沒人拿著當回事,輕傷都不下火線,這點凍傷也要給醫療隊添麻煩?隨著陸1師撤離,隨著緊張的戰鬥不再,大批凍死凍傷問題開始浮出水麵。據本人所知,第9兵團最大的凍死群體不是喪事喜辦宣傳的“冰雕連”,而是76師的一個加強營共1000餘人,該營擔任穿插任務後便不知去向,最後發現在山林中集體死亡。因為發現該營遇難地點時,附近的樹皮都被剝光,所以關於該營的死因一直有爭論:凍死還是餓死,還是饑寒交迫而死?蓋馬高原西伯利亞的寒流,天災固然是個因素,然而更多的凍傷是人禍,是不顧現實條件而野蠻用兵的後果。眾所周知,多數情況下的凍傷開始時並不會非常嚴重,但由於處理不及時或者處理不當(說難聽了就是愚昧無知),傷情就會一步步加重,從輕度凍傷轉為深度凍傷,傷及肌肉和骨骼,發生幹性和濕性壞疸,最後導致截肢。戰後,59師師長戴克林聽說醫院截肢較多,派人去查看究竟。軍醫在來人麵前隨機拉起一位傷員的腿,企圖把腳上的翻毛皮鞋脫下,結果整個腳連帶著皮鞋一起掉了下來:這樣的情況能不截肢嗎?即便是軍師一級的野戰醫院,由於軍醫的水平和護理經驗的不足,對傷情做出錯誤判斷也時有發生。正如一位女軍醫承認的:很多情況下,不該截肢的截了,成了殘廢。該截的卻沒截,傷員死亡。重視戰傷而輕視凍傷,候方仁戰傷後發生的嚴重凍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
死亡傷員的統計分類工作更是一團亂麻:凍死還是餓死?幾度凍傷才算凍傷?一度二度的輕度凍傷是否統計在內?像候方仁一樣戰傷後發生的二次凍傷究竟歸類於凍傷還是戰傷?多次負傷是計算人頭數還是計算人次數?該如何分類統計?且不說當時戰場情況下無人能夠知道傷員的種類和詳細數目,就是今天仍然是一筆糊塗賬。隨著時間的流逝和一些內部資料的透露,長津湖戰役第9兵團的屍山血海和驚人的慘象才慢慢地浮出水麵。據《抗美援朝戰爭衛生工作總結》的數據和第9兵團司令宋時輪的秘書穆傑回憶,第9兵團的餓死凍死凍傷人員為29000餘人,占第9兵團總兵額的18%,這個數字聽上去已經足夠讓人震驚,但仍然經不起細細推敲:以與之同一高寒地區作戰的美軍陸1師為例,以人為本的美軍非常重視取暖裝備和部隊的保暖措施,在運輸能力受限時寧肯不要彈藥也要保證保暖帳篷和取暖火爐的需求,即使如此,長津湖戰鬥的14個寒冬日夜也造成7300餘人的非戰鬥減員,占陸1師總兵額的近30%。相比之下,醫療簡陋,野蠻用兵、蠻幹亂來的第9兵團凍死凍傷的比例竟然遠低於陸1師,有這個可能嗎? *****
按照目前的國際形勢和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看,中國距離下一次大規模戰爭的時間不會太遠了。盡管經過70年的變遷轉型,軍隊的後勤保障似乎也開始得到重視,越來越多的人也認識到後勤是部隊的重要戰鬥力體現,但能保證長津湖這樣慘重結局在下一次戰爭中不再發生嗎?真心希望前任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提倡的“以人為本”在中國不再僅是一個美麗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