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大連曾經是中國工業重鎮,是得益於俄國,日本,當時是亞洲最發達的工業國家。改革開放的經濟政策就是兩頭在外大進大出,從地理位置看,南方沿海符合這樣的條件,大連號稱有北方唯一的不凍港,但是南方都是不凍港,沒任何優勢,離日本,韓國近,也沒什麽大的作用,因為現在海運非常發達,地理位置近一點,遠一點,並不是近很多,就根本沒什麽優勢。大進大出,主要是出口美國,因此南方沿海的地理位置就好太多。
有人強調東北人不行,這也有一點道理,東北人都是在體製內,不能吃苦,但是南方的工廠比如廣東,也不是廣東人在做工,都是四川,湖南的農民去工廠當工人,如果當初跨國企業把工廠設在沈陽大連,四川,湖南的農民也可以過去打工,和東北本地人好壞沒太大關係,並且本地人也是可以改變的。因此還是地理位置和當初國家的政策有關,如果當初國家把沈陽大連定為對外開放城市,外資設廠隻能在這兩個城市,就算地理位置不好,也會發展起來。國家當然不會這樣做,反正廣東當時也沒什麽工業,地理位置又好,正好開發給外資,實現工業化,東北工業重地,國家還要靠它,不能輕易開放。
現在看沈陽大連都沒什麽前途,經常有人把他們和美國的鐵鏽帶比較,其實傳統的工業,鋼鐵什麽的,都還是需要的,有人說中國生產的鋼鐵都是低端的,但是低端的鋼鐵也是大量需求的,普通的房子,難道都需要多麽高級的特種鋼? 隻要你能低成本生產低端的鋼鐵等也是可以生存的,但是東北連這個優勢也沒有了,沈陽鐵西區改造,其實就是去工業化,應該做的是產業升級,就算是低端產業,傳統產業,也可以升級,但是如果去工業化,不就什麽都沒有了,像南美一樣了。大連也沒好好發展工業,弄什麽廣場,種什麽草,結果沒後勁。
東北是沒希望了,本來沈陽大連的底子是俄國,蘇聯,日本留下來的,當時是先進的,蘇聯就不要說了,自己都淪為三等國家,日本也不可能對東北的企業升級,新開廠也到沿海,然後到四川,河南這樣的人口大省,其實就是勞動力大省,以後如果成本上升,可能搬到印度,東南亞,新工廠可能是富士康這樣的台商,也可能是日本韓國,但是都不可能到沈陽大連了,這樣人口就會流出,現在沈陽大連的年輕人都走了,以後老齡化就會越來越嚴重,沒年輕人還能有什麽希望?可惜了東北這塊好土地,中國其他地方的土地都過分耕種,朝代太多了,東北還是一塊新鮮的土地,東北曾經有發達的工業,和世界先進水平差不多,人的教育程度也高,如果當初能好好經營,也許能培養出世界級的先進企業,擁有世界級的先進技術,我們國家也就不像現在這樣在高科技領域受製於人了。